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1 13:59
原標題:2025年,產業互聯網出海進入收穫期
東南亞倉庫里的國產叉車、中東工地上的中國鋼鐵、歐美工廠採購的國產零部件……中國產品的身影在世界各地出現,全球化的洪流奔騰不息。全球化變革帶來產供鏈變革背后,產業互聯網平臺正在將中國供應鏈能力編織成一張全球網絡。
中國產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迎來新一輪價值創造周期,而「出海」無疑是新周期最重要的主線之一,它們不再滿足於國內市場的「內循環」,而是將中國積累的供應鏈能力、數字化經驗打包成整體解決方案輸出海外。
「出海是未來10年高度確定性的結構性戰略性增長機會。」盛景嘉成管理合夥人王湘雲在2024年的判斷正在被驗證。她曾預計,很多中國企業的海外收入將達到30-50%(詳見《產業互聯網出海:未來10年再造一個100萬億增量市場》)。2025年的數據顯示,這一進程正在加速。
億邦動力統計產業互聯網上市企業業績數據發現(詳見《出海拉動,賽道回暖,產業互聯網新周期已至》),產業互聯網企業在2025年迎來顯著回暖,營收增長,利潤上揚,在這一輪復甦中,「出海」成為最強勁的增長引擎,其中國聯股份、找鋼集團、震坤行等國際業務進展顯著,説明中國產業互聯網出海從試探性佈局進入規模化收穫階段。
而未上市的產業互聯網公司,如瑞雲冷鏈、海智在線、磅旗科技等,億邦動力通過2025千峰獎調研數據觀察到,也在通過數字化平臺連接全球供需,實現高效協同,而且依託垂直細分領域行業Know-How形成差異化優勢。
本文前半部分將梳理產業互聯網出海的四種典型模式,以及代表性企業的出海業務佈局最新進展,本文后半部分提出日本商社在日本企業出海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對中國產業互聯網公司的參考意義。
在模式創新的基礎上,產業互聯網公司出海過程中還要面臨更多的落地問題:如何選擇目標市場?如何組織本地化團隊?如何避免貿易風險?等等,我們相信,中國企業出海是長期敍事,接下來我們將會跟蹤報道更多的出海典型案例。
四種模式:平臺出海、供應鏈出海、產能出海、服務出海
由於所在行業、資源稟賦、目標市場等不同,產業互聯網公司出海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模式。在《產業互聯網出海:未來10年再造一個100萬億增量市場》一文中,億邦動力總結了三種典型模式:
以國聯股份為代表的平臺出海;
以京東工業為代表的供應鏈出海;
以匯通達為代表的產能出海。
這三種模式當然並未能涵蓋所有的企業出海方式,根據對產業互聯網公司的跟蹤研究,我們認為,服務出海也是當前典型的出海模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模式並非互斥,而是隨着企業海外佈局的深入相互融合,形成更加系統化的生態輸出。
平臺出海
▶ 國聯股份
國聯股份的跨境業務始於2016年。如今,國聯股份已經整合了採購、供應、銷售、物流倉儲、生產製造等產業鏈上下游全鏈條數據資源,構建覆蓋跨境電商交易平臺、數字供應鏈、數字雲工廠等全場景創新應用解決方案。
以「產業帶+垂直電商」為核心策略,國聯股份的跨境業務圍繞塗料化工、汽車裝備、糧油等7大行業,形成TDD-global、CNAUTO等專屬跨境平臺。這些平臺採取「自主電商+撮合電商」模式,以訂單為牽引,通過歸集訂單,為客户提供一站式採銷服務。
此外,在物流端,國聯股份圍繞7個海外中心,建設50個海外倉,重點佈局在中東、中亞、遠東、南美、非洲、東南亞、歐洲等地,並整合海陸空運輸資源,實現多式聯運,節約物流成本;在生產端,國聯股份在泰國、越南、巴基斯坦等地啟動數字雲工廠改造,產能、運營成本、人工成本、能耗、產品不良率、周轉率、交付周期等各項指標均取得明顯成效。
據悉,國聯股份構建的「採銷端-物流端-生產端」跨境出海模式,入選北京市2024年「兩區」建設創新成果案例。2023年,國聯股份海外互聯網收入75億元,2024年,海外互聯網收入91億元。2025上半年,國聯股份多多電商實現跨境收入約52億元,同比增長10.6%。
▶ 震坤行
震坤行的出海業務以海外獨立站的方式切入。2024年12月,震坤行美國公司和獨立站自正式開始運營,產品包括個人防護、手工具、動力工具、包裝和暖通製冷等品類,主要服務美國當地企業客户。
2025年上半年,震坤行美國獨立站SKU數約600個,覆蓋約12個產線,累計註冊客户數達約6000個。一季度,海外業務銷售收入和客户數均實現月環比翻倍增長;第二季度銷售收入環比增長260.0%。
據瞭解,震坤行全球招商活動已在東南亞國家招到一批優質合作供應商,將為海外業務提供更靈活的貨源支持,目前,震坤行的海外供應商佔比達70%。
為進一步提升產品覆蓋度、海外供應鏈能力和客户體驗,震坤行計劃下半年上線美國獨立站移動端App,同時SKU數量將擴充至1500個以上,同時,震坤行稱將於2025年年底開啟歐洲獨立站業務。
此外,震坤行還開始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阿聯酋等10個國家接收中國大客户的MRO採購訂單,為當地工廠提供定點服務。
供應鏈出海
▶ 京東工業
京東工業為出海中企與全球頭部企業提供端到端跨境商品供應鏈解決方案,已涵蓋近百個核心品類,數千萬標準化商品,包括通用物料、MRO(非生產原料工業品)、BOM(生產原材料)物料、備品備件全品類商品需求。
通過「伴隨式出海」,京東工業幫助中國出海製造企業縮短採購鏈路、提升供應鏈效率、降低採購成本。京東工業在供應鏈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新興市場(越南、印度尼西亞、匈牙利、泰國、巴西等)建立基地,服務超百家中資企業,覆蓋汽車製造、電子電氣、冶金化工、汽車零部件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工業在2025年開啟了自有品牌出海,「法力創」(FabEdel,高專業度工業品)和「惠象」(Benefant,高性價比通用品)兩大自有品牌已進入巴西、泰國、印度尼西亞等8個國家,服務汽車製造、電子電氣等行業客户。具體而言,京東工業自有品牌出海將採取「兩步走」策略:先通過「C to G」(國內生產、海外銷售)模式試水國際市場,再逐步實現「G to G」(海外生產、海外銷售)的本地化供應。
京東工業在招股書中表示:「短期內,我們計劃繼續利用我們在中國穩固的客户關係,把握中國企業出海的勢頭,通過正在建設的跨境和海外本地供應鏈,伴隨並支持重點企業客户出海新興市場。從中期來看,我們計劃進一步拓展至成熟的海外市場,通過覆蓋當地的重點企業客户並直鏈海外本地工廠,構建本地化的海外供應鏈。從長期來看,我們計劃在海外主要經濟體實現規模化運營,覆蓋當地重點企業客户與中小企業客户,實現海外供應鏈全球化,成為全球領 先的工業供應鏈技術與解決方案提供商。」
▶ 找鋼集團
找鋼集團的國際化探索始於2015年,依託中國鋼鐵的成本優勢,以自營方式將鋼材產品銷往海外。2023年開始,找鋼集團從「產品出口」轉向「能力輸出」,將供應鏈服務能力複製到海外市場,重點服務央國企的海外基建項目。比如在東南亞,找鋼集團參與了中泰高鐵、馬來西亞物流中心等標誌性基建項目,解決了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的供應鏈基礎設施瓶頸,提升了工程建設效率。
目前,找鋼集團已在中東與東南亞6個國家設立子公司,累計服務海外客户超過3000家。2024年國際業務收入達5.93億元,同比增長168.4%。2025年上半年,找鋼集團國際業務營業收入達3.4億元,同比增長38.9%,交易噸量同比增長58.0%,毛利同比增長90.5%,單噸毛利同比增長20.6%。
在跨境「數字貿易」的基礎上,找鋼集團還將佈局「數字製造」,投資海外當地市場的庫存、加工、物流等環節,以快速填補區域產能缺口。2025年底,找鋼集團在阿聯酋的第 一個加工廠將落地迪拜工業城,達產后年產量可達40萬噸。
找鋼集團計劃在未來3年時間內,成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最 大的鋼鐵供應商,實現海外再造一個找鋼網的目標。
產能出海
▶ 海智在線
海智在線是2015年成立的工業零部件的數字化平臺。其出海業務以「用中國產能服務世界製造」為目標,瞄準歐美成熟市場及「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無論買家身在何處,只需上傳圖紙和需求,就能一鍵發起詢盤,找到具備生產能力的中國工廠,跟進生產進度直至最終完成交付。
而做到中國產能高效出海,源自海智在線積累的「數字化產能地圖」,將70多萬不同工廠的生產設備、工藝、產能、折舊、成本、過程、管理等用200多個數字標籤進行標準化,變成既能體現供給側能力、又能映射需求側偏好的統一格式數據,形成建成獨有的供給側數據庫。
爲了提高不同國家買賣雙方的匹配效率,海智在線推出圖紙智能解析、27語種翻譯、以圖搜圖、以圖搜廠等AI工具,有效消除中小工廠在出海過程中遭遇的溝通與交易壁壘。
目前,海智在線有107個國家28萬買家和70萬中國工廠使用,累計推動超1.2萬家中國中小工廠實現出海,其中50人以下工廠佔比83%。2024年上半年海外訂單金額佔平臺總訂單比重達38%,其中北美市場單月最高訂單額突破3億元。
▶ 樂其創新
樂其創新SmallRig的主要產品是攝影攝像器材和影像拍攝輔助設備,與其它出海硬件公司不同的是,樂其創新SmallRig利用中國成熟產能,通過自主製造整合上游環節的優質資源,從貨品需求管理、生產柔性化建設、全球敏捷交付等三方面優化供應鏈響應能力,形成了「小批量、多批次、多品類、高頻次、半定製」的「快製造「模式。
樂其創新SmallRig的「快製造」能力+「壹起創」系統(外部創新流程),可以支持任何人、機構、創客及用户發起「共創」需求,快速匹配產品組織、供應鏈安排的全流程。目前已經形成全場景的產品生態矩陣,實現了每天誕生1.6個新品、每年迭代500+款產品、從項目立項到產品入庫最快21天完成新品開發的供應能力。在售SKU近800個。
據測,樂其創新SmallRig年營收超過15億,連續多年保持了快速增長,海外市場佔比將近85%,市場分佈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服務出海
▶ 瑞雲冷鏈
瑞雲冷鏈成立於2020年9月,是以數字科技為核心驅動的冷鏈物流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公司。2024年3月,瑞雲冷鏈正式啟動國際化戰略,通過「自投冷藏集裝箱+本地合作」模式,結合IoT+SaaS全流程環節數字化,提供跨境冷鏈物流數字化端到端的服務。
瑞雲冷鏈的跨境冷鏈方案,既服務中國餐飲品牌出海,也服務海外水果生鮮進口。前期主要面向東南亞六國,在昆明、南寧、深圳、萬象、曼谷等地設有冷鏈中轉倉,開通中國往返老撾、越南、泰國、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六國跨境冷鏈運輸服務,開通泰國境內冷鏈倉配服務,中國香港境內冷鏈倉配服務。
從2024年啟動出海以來,瑞雲冷鏈收入保持高速增長。瑞雲冷鏈出海業務第二階段計劃將國內的網絡模式和數字化平臺複製到國外,佈局海外本土化冷鏈;第三階段搭建跨境冷鏈運營及生鮮食品供應鏈服務平臺。在地域方面,瑞雲冷鏈將在2025年佈局日韓市場,在2028年佈局中東,同時將國際業務升級為供應鏈業務。
▶ 磅旗科技
磅旗科技是一家提供無人工廠AI數字化解決方案的公司,其出海模式是「中國方案,全球交付」,以「跟隨客户出海」與「深度本地化」相結合的策略,將經過中國複雜製造場景驗證的「AI大腦(LDS/ADS系統)+軟件平臺+機器人硬件生態」整體解決方案,複製並服務於走向全球的高端製造業企業。
磅旗科技深度綁定新能源、汽車汽配等優勢產業的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當這些客户在海外建廠時,磅旗作為其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步出海。磅旗科技還在德國、美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負責市場開拓,也為客户提供符合當地標準和技術要求的本土化設計、售后支持和運維服務。
據悉,2024年磅旗科技交付項目300+,海外項目佔比增長至30%,銷售業績增長300%。
在傳統的項目制之外,磅旗科技還推出了「RaaS(Robot as a Service)出海」模式。通過「0投入拎包入住」的訂閲式服務,為企業提供從硬件、部署到運營的全流程智能倉儲服務,降低海外客户的決策門檻和初始資金壓力,以「效果付費」共享價值,實現了商業模式的全球化創新。
中國產業互聯網,向日本商社取經
我們在討論中國企業出海時,常常把日本作為參考樣本。1985年,日本製造全面走向國際化,鋼鐵、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企業與品牌公司大舉在海外投資建廠、拓展市場。需要住的是,它們背后有一羣低調的幕后推手——「商社」。
商社的基本功能是貿易,但在日本企業出海的過程中,商社扮演了「產業組織者」的角色,集貿易、金融、信息、投資與組織功能於一體,能夠在全球市場整合資本、技術、物流和政策等各類資源,與日本製造產業鏈不同環節企業協同作戰。
比如,優衣庫的全球擴張,離不開與三菱商事的深度合作。三菱商事遍佈全球的觸角不僅能夠提供一線的消費感知,還為優衣庫所需的紗線、印染、面料、生產提供全方位的支撐服務。再比如,日本山善商社將國內3000家制造商和全球5000家分銷商的渠道整合在一起,形成「全工廠解決方案」,提供給在海外建廠的日本企業,並提供備件與工程維修。這樣,即使是在供應鏈薄弱的國家,日本廠商也不需要對接複雜的跨國設備、材料、部件的供應鏈難題。
日本商社對日本企業出海的重要性在於,通過深度介入產業鏈上下游、與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共同體、以及對信息和趨勢的敏鋭把握,構建了難以複製的系統性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因為有商社提供可靠的全方位服務,日本國內的小製造商也能參與全球化。截至2021年,日本資金規模在300萬~600萬元的小型企業出海佔總企業數量的37%,小型企業已經成為日本出海的主力軍。
商社本身也是日本企業中規模龐大、利潤豐厚的「巨頭」。2024年,日本五大商社(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日本丸紅)營收合計63.1萬億日元(摺合人民幣3.0萬億元),佔比日本GDP的10.4%,近三年平均毛利率達到13.9%。
日本商社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出海遠不止於銷售產品,它更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戰略、模式、組織能力和風險管理的全面升級。那麼中國企業出海,誰能完成類似日本商社職責?產業互聯網公司或許是答案之一。
國聯股份、京東工業、找鋼集團、瑞雲冷鏈等公司,都在從不同的切入點為中國企業集體出海提供支持,而且,這些企業既有大型製造企業,也有產業帶的中小企業。
中國是全球唯 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從「中國五金之都」永康的電動工具,到蕪湖灣沚的汽配產業帶,再到徐州碾莊鎮的剪切工具,這些產業帶積累的製造能力成為出海基石。
億邦動力在產業帶調研發現,國內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有強烈的出海願望。以德州武城空調產業帶為例,當地1300余家生產企業,主機、風機、風管等3500余種產品,面臨想出海而不得法的狀況。大型企業可以設立進出口公司及海外子公司,而中小企業只有零星的外貿訂單,缺乏系統性的支持。
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核心價值在於將這些分散的製造能力標準化、數字化,使其能夠被全球客户便捷調用。這種產業基礎支撐下的出海,已不再是簡單商品出口,而是整體供應鏈能力的輸出。
在中國企業的出海圖景中,中國製造從簡單的商品輸出,升級為供應鏈能力、數字化經驗和產業生態的系統性輸出,而新周期的中國產業互聯網平臺正將全球產業資源重新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