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兩家頭部物企獲「松綁」

2025-11-11 08:38

(來源:物股通)

長期以來,物業行業始終籠罩在關聯房企的陰影下,估值邏輯被關聯公司風險綁定。

而11月上旬融創中國與碧桂園相繼完成鉅額債務重組,不僅為自身減負,更讓關聯的融創服務與碧桂園服務卸下了最大的不確定性包袱。

(融創中國與碧桂園化債情況對比表)

這兩大頭部物企的「解綁」,不僅標誌着自身進入獨立發展的新階段,更折射出中國物業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深耕」轉型的核心趨勢,一場圍繞基本面的價值重估已然開啟。

01#

債務重組「拆彈」,獨立經營地位夯實

母公司/關聯地產債務危機曾是懸在上市物企頭上的最大風險,市場擔憂集中於資金被挪用輸血、品牌信用連帶受損兩大痛點。

隨着融創中國境外債務基本清零、碧桂園境外債務重組方案獲批,兩家頭部物企的核心風險得到根本性緩解。

(兩家公司在

債務重組中獲得的主要影響及當前的處境

融創服務徹底擺脫了母公司債務牽連的潛在風險,獨立經營地位得到鞏固,匯豐研究等機構已將其視為股價利好催化劑。

而碧桂園服務的財務獨立性與業務完整性也獲保障,2025年上半年關聯方收入佔比進一步降至1.1%,較2018年的20.3%大幅下滑,基本實現從地產依賴型向獨立市場化運營的轉型。

兩家企業均已走出「生存焦慮」,資本市場的關注焦點正式轉向其自身經營能力。

02#

利好背后:盈利與現金流的雙重考驗

儘管外部環境顯著改善,但行業轉型期的結構性壓力仍未消散,盈利承壓與應收賬款高企成為兩家企業的共同考題。

1)盈利能力持續承壓。行業「增收不增利」的趨勢在頭部企業身上同樣顯現。

2025年上半年,碧桂園服務營收達231.9億元,同比增長10.2%,歸母核心淨利潤同比錄得下滑,整體毛利率降至18.5%。

利潤承壓主要源於兩方面:一是清理歷史應收賬款的折讓損失,二是主動收縮低效業務的階段性衝擊。

融創服務2025年中期收入35.47億元,同比增長2%,股東應占利潤1.2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虧損狀態成功扭虧為盈。

2)應收賬款與現金流風險待解。應收賬款仍是現金流的主要拖累。

融創服務2025年中期應收賬款余額增至71.76億元,周轉天數延長至210天,回款效率亟待提升。

碧桂園服務雖未披露最新應收賬款天數,但此前157天的高位數據仍反映出歷史遺留問題的消化難度。

03#

戰略分野:聚焦深耕與穩健回饋的差異化破局

面對行業共性挑戰,融創服務與碧桂園服務基於自身資源稟賦,走出了兩條差異化的破局路徑,卻都緊扣「提質增效」的行業核心邏輯。

1)融創服務:收縮聚焦,深耕高價值區域。

融創服務選擇以「斷臂求生」的方式優化業務結構,不僅出售三四線城市的彰泰物業股權,2025年上半年更果斷退出20余個持續虧損的問題項目,避免業績拖累。

截至6月末,公司在管建築面積達2.93億m²,單年飽和收入增至72億元,其中戰略核心城市佔比高達87%,40+核心城市外拓簽約額佔比達98%,通過聚焦高價值區域提升盈利質量。

同時,公司發力社區生活服務,相關收入達2.11億元,毛利貢獻穩定在44.9%的高位,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2)碧桂園服務:現金流為王,高分紅+強外拓雙線發力。

碧桂園服務將「現金流」置於優先地位,明確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主動退出現金流不佳的低效項目。

2025年上半年,公司第三方市場拓展簽約面積達6477萬,同比增長66%,市場化拓展成效顯著。業務結構上,「三供一業」服務表現亮眼,收入達50.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1.6%,成為業績增長新引擎。

股東回饋方面,公司董事會明確2025年度派息目標參照核心淨利潤的60%執行,較上年進一步上調,以真金白銀重塑市場信心。

儘管上半年未宣派中期股息,但管理層年內已開展了6個月的回購行動。截至11月5日,碧桂園服務累計回購1676.6萬股,耗資1.07億港元。

公司用不間斷的回購,迴應投資者的關切。

3)數字化轉型成共同選擇。

兩家企業均將數字化作為降本增效的核心抓手。

融創服務將投入專項資金升級智能管理系統,其中0.83億港元部署物聯網設施,1.15億港元升級管理中臺,這一調整旨在強化社區增值服務運營資金,以支持長期健康運營。 ‌

(IPO募集資金用途調整,來源:公司2025中期業績報告)

(IPO募集資金用途調整,來源:公司2025中期業績報告)

碧桂園服務則加大AI與物聯網技術投入。

據碧桂園服務最新披露,截至今年10月20日,公司自主研發的清潔機器人已在廣州、北京、上海、大連等城市的17個項目中投入使用,數量超過130台,展現出卓越的場景適應性和穩定的作業能力。

(碧桂園服務自研「零號居民」清潔機器人)

根據公司規劃,年內投入使用的清潔機器人總數將突破1000台,覆蓋住宅、公寓、寫字樓等多類業態。通過科技手段對衝人力成本上漲壓力。

04#

行業新周期:價值重估的核心邏輯切換

兩家頭部物企的轉型,是物業行業發展周期切換的縮影。

2024年百強物企營收增速已回落至3.52%,管理面積增速降至2.18%,而2025年中期數據進一步印證行業增長動能的根本性轉變。

克而瑞物管統計顯示,63家上市物企營收總額同比增長4.1%,增速較去年同期下滑0.5個百分點;53家披露在管面積的企業總規模達77.9億,同比僅增長3.8%,較上年同期5.3個百分點的增速降幅顯著。

中信證券跟蹤的樣本企業表現與之呼應,收入增速5.3%、在管面積增速4.4%,均較過往年度明顯放緩。

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也隨之切換,從此前的「風險折價」轉向「基本面定價」,核心考察指標變為盈利穩定性、現金流健康度與戰略落地成效。

當前,67家上市物企總市值已達2598億元,PE均值回升,頭部效應顯著,市值前十企業佔比超77%,這為融創服務與碧桂園服務的價值重估提供了行業基礎。

短期來看,融創服務的應收賬款高企、碧桂園服務的利潤下滑仍是需要時間消化的問題。

但長期而言,融創服務的「區域聚焦+業態深耕」與碧桂園服務的「現金流優先+高分紅+市場化外拓」戰略,均契合了行業「拓優驅劣」的發展邏輯。

隨着數字化賦能深化、服務模式升級,物業行業正從「空間管理者」向「價值創造者」蜕變,而這兩大頭部物企的價值重估,或許纔剛剛拉開序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