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晨星中國董事長陳鵬:破局「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買方投顧成高質量發展關鍵

2025-11-10 09:06

財聯社11月10日訊(記者 王晨)「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一困擾投資者多年的行業痛點,在財聯社首屆公募業高質量發展論壇被再次聚焦。

11月7日,財聯社首屆公募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合肥正式啟幕。此次論壇緊扣「高質量發展」核心主線,通過閉門座談、主題演講、圓桌對話等多元化形式,匯聚行業高規格智慧,聚焦投研體系升級、ETF全球化佈局、差異化競爭路徑及公募支持實體經濟等重大議題,為行業發展凝聚共識。

晨星全球高級戰略顧問兼晨星中國董事長陳鵬受邀出席論壇,以「買方投顧促進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以翔實的數據、全球市場的對比以及深入的行業剖析,剖析基民收益不及基金收益的核心癥結:基民實際收益受beta收益、alpha收益、顯性與隱性成本、投資者行為損失(gamma)四大要素影響,而我國在基準科學性、費率控制等方面仍有明顯改進空間。

同時,陳鵬明確指出,買方投顧是實現基民、基金公司、銷售機構「三贏」的關鍵路徑,需基金公司、平臺科技服務商、投顧機構三方協同,「投」「顧」並重,為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基民收益差距是全球共性問題,四要素決定高質量發展

演講開篇,陳鵬直擊行業核心矛盾:「投資者體驗不佳的重大來源,是基金的收益達不到基金的收益。」他強調,這並非中國市場特有現象,而是全球基金行業的共性問題,英國、新加坡、香港、美國、澳洲等市場均存在類似情況,各國監管層也早已關注並出台相關政策應對。

爲了更直觀理解這一問題,陳鵬將基民實際收益拆解為四大核心組成部分:beta收益(基準收益)、alpha收益(超額收益)、顯性與隱性成本、投資者行為損失(gamma)。「基金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四部分都必須朝着高質量方向邁進,缺一不可。每一個環節的短板,都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最終收益體驗。」

收益構成一:beta收益是「參與獎」

在四大組成部分中,陳鵬首先聚焦beta收益。他指出,從長期視角看,投資者的平均收益100%來自基準收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beta收益本質是不同資產類別的風險溢價,投資者將資金投入不同領域,為不同經濟實體提供資本,而不同資產的風險差異,造就了beta收益的差異。這也是監管層着重強調基準重要性的原因。只有把基準梳理清晰,才能讓投資者明確收益來源。」

陳鵬進一步解釋,beta收益更是一種「參與獎」,無需高超的投資技能,普通投資者只要合理配置資產就能獲取,且成本相對較低。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定價,股票的風險、債券的風險,在全球資本市場中都遵循統一的金融規則。中國市場雖發展時間較短,beta收益數據波動率較高,但核心邏輯同樣適用。」對比美國市場,陳鵬指出,美國基金市場在beta收益供給上已形成鮮明趨勢:過去二十年,被動型基金規模遠超主動型基金,寬基指數基金集中度不斷提升,費率持續下降,甚至出現零費率指數基金。「中國在beta收益相關的產品佈局、費率優化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收益構成二:alpha是「博弈場」

隨后,陳鵬將話題轉向alpha收益。他坦言,alpha收益的獲取難度極大,「它是市場博弈的結果,你賺的alpha,很可能就是交易對手的虧損,再加上交易成本,alpha博弈本質是一場負和遊戲。即便投入數百名分析師,也未必能穩定獲取正alpha。」

更關鍵的是,中國基金市場在alpha收益的評估基準上存在嚴重偏差。陳鵬透露,中國90%以上基金以價格指數為基準,但價格指數僅反映部分收益,未包含股息紅利再投資等關鍵收益項。「從數據來看,股票的股息紅利再投資年化收益率約1.04%,債券的這一差異更是高達3.79%。」

他舉例説明,若以價格指數為基準,幾乎所有債券基金都能「跑贏指數」,看似獲取了正alpha;但切換至全收益指數(包含股息紅利再投資),能跑贏指數的基金便寥寥無幾。「基準若不科學,alpha的評估就失去了意義。監管層高度關注基準問題,正是爲了讓行業迴歸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本質,避免虛假alpha誤導投資者。」同時,他補充道,隨着市場有效性提升,主動基金經理戰勝指數的概率也在不斷變小,alpha獲取難度還將進一步增加。

收益構成三:基金成本侵蝕基民收益

除了alpha收益的獲取難題,基金的高成本也成為侵蝕基民收益的隱形殺手。陳鵬介紹,基金費率分為申購贖回費(顯性成本)和運行費、交易費(隱性成本),其中隱性成本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難以察覺,卻數額驚人。

「2022年中國市場部分基金換手率高達2500%,意味着一年52周里每兩周就完成一次全額換手。」陳鵬算了一筆賬,如此高的換手率疊加運行費用,部分基金的年化綜合成本最高達到8%。「對投資者來説,每年要先承擔8%的成本,即便基金經理能做出一定alpha,也很難覆蓋成本,最終導致基民收益縮水。」

更令人擔憂的是,最新數據顯示,基金隱性成本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進一步攀升。「從晨星的監測數據來看,公募行業在成本控制上並未出現積極變化,反而有惡化趨勢。這一問題必須得到重視,推動費率透明化、合理化,從投資者角度重新審視費率體系,是行業亟待解決的課題。」

收益構成四:投資者行為損失(gamma)

在基金公司可控的beta、alpha、成本之外,投資者行為損失(gamma)是影響基民收益的另一關鍵變量,也是監管層重點關注的領域,要衡量投資者的虧損、收益、持有期限、服務水平等。

陳鵬引用晨星全球數據指出,即便是美國這樣成熟的市場,買方投顧佔比超過80%,基民每年仍因不當行為(如追漲殺跌、頻繁交易)損失約1個百分點,佔基金收益的15%;而中國基民的行為損失高達30%,是美國的兩倍。

「行業基金是投資者行為損失最嚴重的領域。」陳鵬解釋,行業基金聚焦單一賽道,波動率極高,部分帶有兩倍槓桿或三倍反向屬性的ETF產品,進一步放大了風險。「很多投資者看到短期行業風口,盲目追高買入,一旦風口過去,便面臨大幅虧損。」

買方投顧是破局之道

面對基民收益困局,陳鵬給出了明確的破局之道,即大力發展買方投顧。他指出,在全球多個市場,買方投顧已實現基民、基金公司、銷售機構的「三贏」:基民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資方案,收益穩定性提升;基金公司擺脫「重規模、輕持有人利益」的粗放模式,聚焦長期業績;銷售機構則從「賣產品」轉向「提供服務」,獲取持續的管理費分成,商業價值更穩固。

美國市場的轉型案例極具參考意義。陳鵬介紹,摩根士丹利曾是純賣方機構,2008年后痛定思痛轉型買方投顧,如今擁有兩萬名投顧,其市值與市盈率已全面超越高盛。「買方投顧為摩根士丹利帶來了三大優勢:一是經常性管理費收入,現金流更穩定,擺脫了對一次性銷售佣金的依賴;二是以客户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提升了客户體驗,客户留存率顯著提高;三是合規風險顯著降低最終實現了商業價值的提升。」

在基金公司層面,先鋒與德林信是成功典範。先鋒以低成本被動基金為核心,聚焦為投資者獲取beta收益,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超過30%,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此前無公司市佔率超15%);德林信同樣聚焦買方投顧模式,資產管理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中國基金公司若能快速轉型買方投顧,誰就能抓住行業洗牌的機遇,成為未來的先鋒或德林信。」

買方投顧轉型需要三方協同,「投」「顧」並重

不過,買方投顧轉型並非易事。陳鵬坦言,轉型需要基金管理公司、平臺科技服務商、投顧機構三方協同。

基金公司需重構產品體系,推出更多適配買方投顧的低費率、長期型產品,而非追求短期熱點;平臺需搭建複雜的投顧服務系統,整合資產配置、風險評估、客户管理等功能,從交易通道升級為服務載體;投顧機構則要對一線銷售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幫助其從銷售員轉變為投資顧問。這一過程平均需要兩年,期間可能面臨業務短期下滑的壓力。「轉型的關鍵在於堅持,誰能頂住短期業績壓力,着眼長期發展,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對於投顧服務的核心,陳鵬總結為「投」與「顧」兩大維度。

「投」即通過低成本產品抓住beta收益,同時努力創造穩定的alpha,為客户提供持續的正反饋;「顧」則是管理客户預期,不再一味強調「排名第一」「短期高收益」,而是客觀告知投資風險,在業績波動時做好溝通解釋,就像醫生與患者溝通病情一樣,坦誠、專業地傳遞信息。

「過去行業過度渲染短期業績,卻忽視了排名第一是小概率事件,最終導致客户預期與實際收益脱節,體驗變差。買方投顧要做的,就是扭轉這種錯位。」陳鵬強調。

演講最后,陳鵬指出,中國基金行業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期,買方投顧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平臺服務商要搭建更完善的服務體系,從賣產品轉向做規劃,為投資者提供財富規劃、資產配置、風險配置等全流程服務;基金公司與投顧機構要堅守長期主義,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而非追求短期規模或佣金。」

他表示,只有各方協同發力,才能破解「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困局,推動基金行業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未來那些能堅持以投資者為中心、深耕買方投顧的機構,將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