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SKP到星巴克,為何博裕總能拿下好標的

2025-11-09 22:54

  來源:窄播

  尋找好資產、低點買入、通過系統運營改造獲取投資收益,是博裕控股星巴克中國這類交易的共同劇本。

  這是《窄播Weekly》的第71期。本周我們聚焦拿下星巴克中國控股權的私募巨頭博裕資本。

  星巴克中國交易終於塵埃落定,中國本土私募機構博裕資本獲得星巴克中國業務60%的股權,並將與星巴克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公司估值約40億美元,博裕佔股60%,共同經營星巴克在華業務。

  這場事先張揚、歷時一年、充分市場化競拍的重大交易中,行業除了好奇中間的談判過程,最后的交易結果以及后續的運營策略之外,最終以24億美元摘得星巴克中國控股權的博裕,也成為關注焦點。

  博裕之所以引發行業好奇,是因為其最近兩年在重資產項目上的頻繁收購。除了摘得星巴克中國的收購交易,2025年上半年,博裕通過旗下基金收購了奢品百貨SKP約42%-45%的股權;同年3月-4月,博裕通過三次股權交易,累計耗資約53.82億港元,完成了對頭部物業服務公司金科服務約55.91%的股權;再往前的2月,博裕還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成為在港股上市的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資者。也有媒體報道稱,博裕資本還提出對加拿大鵝的口頭收購意向並報價,給出的估值約13.5億美元。

  這些重大收購(蜜雪基石除外)的共同特徵是,第一,考驗的是機構尋找能夠穿越周期的好資產的能力,以及找準交易節點的抄底能力;第二,此類交易通常需要撬動的資金規模非常大,談判複雜度也很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非常考驗博裕能否通過系統的投后運營、找到新的增長點,獲得投資收益,同時也能驗證機構對於收購標的的長期價值判斷是否準確。

  如果切換到這場交易之於商業維度的啓發,又會關聯如下幾個話題:第一,哪些頭部消費類標的,纔是有併購價值和長期運營價值的好資產;第二,當下的經濟周期,消費行業是否正在迎來周期性的估值波動和高頻的產業併購;第三,買賣雙方如何借用合適的交易契機,提升管理效率,找到新的增長動力,比如解決本土化難題、品牌煥新挑戰、上下游產業鏈延伸,甚至進入全新的價值賽道。

  實際上,博裕併購星巴克中國之外,包括名創優品對於永輝的併購、中信聯合凱雷併購麥當勞中國、安踏全球買買買等大型交易,最終的投資收益空間,都與標的是否具有長期價值、併購時點是否精準以及投后整合能力的強弱息息相關。

  這類大型交易,往往會發生在行業變動期,也是推動行業洗牌和產業升級的關鍵變量。

  那麼,回到博裕,我們可以關注的是,星巴克和SKP是不是好的消費類資產?為什麼當下成了這些好資產的交易節點?博裕又會給這些標的找到什麼樣的增長策略?

  消費企業是值得併購的好資產

  全球併購巨頭丹納赫有一條併購鐵律:好的併購,不是對於規模化的崇拜,而是對於好市場和好標的的追求。

  放眼全球來看,消費一直是能夠穿越周期的好資產,尤其是具有足夠品牌積澱和用户信任的消費品牌,沃爾瑪、開市客、LVMH等都長期位列美股/歐股市值前二十。

  也因此,消費標的歷來是併購巨頭的重點關注對象。遠的來説,投資界傳奇3G資本全球併購巨頭的美譽和漂亮的資產收益,就是通過吞下百威、漢堡王、亨氏、卡夫等知名消費品牌而建立的;就近來説,無論是黑石考慮收購的歐舒丹,還是貝恩資本覬覦的達美樂披薩,或者考慮脱手的加拿大鵝,也均為知名消費品牌。

  星巴克中國曆時一年的交易過程,以及其中競標的激烈程度,也足以説明星巴克是塊搶手資產。相關媒體報道顯示,在此前的競購過程中,星巴克曾邀請約 10 多家機構提交非約束性報價,進入后期的候選名單博裕、凱雷、紅杉中國、KKR、EQT等均為實力雄厚的國際與本土私募。 

  星巴克的長期價值,體現在其高端品牌的定位上,這一定位放在咖啡賽道里足夠稀缺;體現在其積累的2550萬星享會員和忠誠用户;體現在其連鎖化的空間運營能力上,這一能力放在下沉市場龐大的空間需求里,也足夠有價值。更不用説中國市場仍舊在高速增長的咖啡賽道,以及咖啡滲透率提升之后巨大的升級機會。

  灼識諮詢發佈的《2025中國咖啡產業樞紐發展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咖啡市場規模近2500億元,2018-2028年中國現制咖啡飲用者人數將從0.4億人增至2.6億人,年均增長20%;且咖啡消費從一線城市白領向新線城市、Z世代滲透,消費者需求從提神醒腦的功能性需求,升級為追求風味、健康、社交及身份認同的情感性需求。

  高奢地產SKP也同樣如此。SKP崛起於2010年前后,當時伴隨宏觀政策的消費刺激,高端消費開始蓬勃發展。此后,SKP憑藉對於高端消費時機的把握、對奢侈品的理解和時尚生態的搭建,逐漸成為高奢店王。在時尚雜誌《System》五年前的報道中,其掌舵者吉小安也被Prada等奢侈品掌門人看作中國最懂奢侈品的零售老闆。

  從2011年起的十余年間,北京SKP一直穩坐全國銷冠、甚至登頂過全球店王,直至2023年達到創歷史新高的265億元的銷售額。當時,除了SKP加速在西安、武漢以及杭州、昆明等地的複製之外,SKP還斥巨資嘗試了實驗性業態SKPS以及DT51等中端新業態。

  對於尋找併購機會的機構來説,國內的優質標的是稀缺的,尤其是擁有堅實品牌價值和長期忠實用户的消費品牌更稀缺。星巴克和SKP的交易落地,大抵也是這個原因。

  周期性低谷的時候,就是併購的好時點

  既然是塊好資產,還會‘淪落’到出售的地步,與行業競爭、消費周期波動等都有關係。

  一位長期從事投資併購的消費投資人就説,行業換擋期的時候,大資產的交易就會更加頻繁。放眼全球消費,包括LVMH在內的高奢消費品集團近兩年遭遇增長壓力之后,都在通過頻繁的交易換手,進行品牌資產的重組配置。

  星巴克中國的交易背景也是如此。它在國內面臨瑞幸、Manner等本土咖啡巨頭在價格、產品以及營銷上的全方位競爭,門店重資產屬性又讓它受疫情的影響最大,也會被外賣平臺掀起的補貼大戰傷害而不是受益。

  番茄資本創始合夥人卿永曾經如此評價咖啡行業——當消費者變得簡單直接,空間就不再是剛需,產品纔是本質。

  期間,中國團隊不是沒有做過努力。曾因傑出的數字化轉型業績,接替王靜瑛成為中國區第二位本土掌門人的劉文娟,就推出過面積更小的‘快取店’,時至今日這一典型已融合爲門店的‘專星送’業務。2024年12月,星巴克中國任命楊振為CGO(首席增長官),這是星巴克中國首次設立CGO職位。CGO負責產品研發、推出新品,以年輕用户為目標客羣,實現從研發、經營到營銷的數字化。

  星巴克中國的餐食變得更豐富了

  近一年的團隊變化,推動星巴克中國進行過多項產品上新、降價等方面的調整舉措。但從最新財報來看,這些以價換量的調整策略,效果有,但有限。2025年Q4,星巴克中國同店交易量增長9%,但客單價下降7%,同店銷售額增長2%。整個2025財年,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仍有1%的下降,平均客單價下降5%。

  對於星巴克來説,自營模式成本高、本土化響應慢、下沉能力依舊很弱,必須做更系統的改造,包括讓本土團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一位資深的消費投資人就評價道,‘應對中國現在這麼慘烈的價格戰,外資背景的管理層,確實是適應不了快節奏的商業攻防戰’。

  如果我們細掰最終的交易數據會發現,博裕買入星巴克中國不管是在業務節點還是在估值水位上,狙擊時機都相對合適。

  據路透社的消息,星巴克中國的2025年預期盈利為4億至5億美元,按照最終估值40億美元計算,10倍左右的估值溢價,並不算高,尤其對於星巴克這樣擁有強渠道心智、優質門店點位與強品牌溢價的資產來説。對比之下,星巴克全球業務估值是過去12個月盈利的20倍左右。

  博裕控股SKP,同樣踩在價值低點上。受制於高奢消費的萎縮以及商業地產低谷,連續十多年蟬聯銷冠的北京SKP,在2024年遭遇了滑鐵盧。按聯商網等第三方統計數據,當年北京SKP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7%至220億元,‘店王’寶座被南京德基廣場取而代之。SKP的下沉策略又遭遇地方高奢消費的微縮,進度放緩,計劃在2023年、2025年建成的杭州和昆明SKP商場均已延期。當然,SKP的母公司北京華聯遇到的現金流挑戰是SKP出售的另一核心原因。

  即使業績改善存在不確定性,但考慮到這兩個零售標的都擁有高粘性用户、優質點位以及強勢品牌心智,還有穩定的現金流,如果通過后續的本土化運營,比如將星巴克從8000家店開到20000家店,或者等到高奢回暖的消費周期,都算相對可以託底的投資了。

  ‘對於握有大錢的投資機構來講,在商業周期的低點,可以用時間去換空間,等到消費回暖或者經濟整體好轉的時候,商業地產的現金流和造血能力還是很強的。’上述資深的消費投資人如此評價。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博裕押注的星巴克和SKP同時都是高端化、體驗型的定位。整個國內消費結構中,蜜雪冰城、瑞幸咖啡等已經通過下沉、效率、規模,兑現了巨大商業價值;擁有確定性消費需求的體驗型消費,以泡泡馬特、老鋪黃金等為例,同樣正在迎來確定性的商業回報,只是其中的運營難度、規模化難度,需要的時間周期,以及對於品牌影響力的考驗,都會註定這類資產的商業價值開發難度更高。

  升值空間在哪里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來了,博裕會給到這類高端消費資產什麼樣的發展劇本?

  包括3G資本和丹納赫在內的產業併購玩家,獲取收益的方式基本分為三個階段:降本增效、尋找增長、激發創新。

  中信凱雷在收購麥當勞中國后,通過供應鏈的本土化實現了降本增效,且提升了產品創新的效率,相關報道顯示,麥當勞中國目前每年推出超200款新品;中信資本還幫助麥當勞與多家地產商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這種‘地產+零售’的協同模式,讓麥當勞在六年間門店數量從2500家躍升至7000家,成為城鎮化紅利的核心受益者。

  一位接近麥當勞中國的餐飲創始人曾告訴我們,中國團隊在控股麥當勞中國之初就想好了接下來的運營劇本:第一,圍繞開店和供應鏈降本增效,其中,雞肉供應鏈的本土化切換,發揮了巨大價值;第二,下沉;第三,開發咖啡和早餐場景;第四,平臺化運營,‘相當於租下來一個鋪子,又賣餐飲,又賣咖啡,又賣甜品,還賣玩具,流量可以交叉複用’。

  如果我們將視線轉向安踏集團,其內部同樣有非常清晰的併購運營邏輯:第一,進軍具有增長潛力的藍海市場,比如,滑雪、户外等垂類運動品類;第二,標的選擇上找到積澱深厚同時本土市場有待開發的品牌,尤其是與主品牌差異化的高端品牌;第三,在併購后對各個品牌進行差異化的運營及協同賦能,主要沿着‘塑定位、搭團隊、定戰略’三方面對品牌進行全面的重塑。

  這套能力服務於海外小眾品牌的中國市場的品牌重塑,講的是中國區的增長故事,碰到的也是户外的大趨勢,所以始祖鳥才能在中國被塑造成運奢,薩洛蒙會成為國內潮流圈的標誌。

  回到博裕控股星巴克中國,包括供應鏈成本的優化、產品研發的本土化、SKU的多樣、零售能力的強化、下午茶甚至晚間等新場景的開發等等,都會是星巴克中國可以創造價值的方向。

  更大的增長空間,則來自於下沉市場。如我們此前所説,在低線城市,星巴克中國依然具備稀缺性,其空間價值也明確指向一種更剛需、更正式的社交場所。這可以被視為增量的貢獻者,也能解釋為什麼星巴克中中國在2025財年的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佔比從2024年末的17%升至35%。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也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場的經驗與專長,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

  據《36氪未來消費》的報道,手握豐富地產資源的博裕,在交易談判中承諾為星巴克引入優質物業。

  找到適合下沉市場以及性價比市場的空間運營劇本,這會是一道相當難解的題。如果星巴克中國未來能夠做到既有品牌形象、又有很強的下沉連鎖能力和空間體驗運營能力,那麼將會是博裕和星巴克的雙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