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0 07:02
(來源:上觀新聞)
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在14%至20%,中國已是深度老齡化社會。
根據《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截至2023年末,中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人,佔總人口的15.4%。
深度老齡化催生了極具潛力的銀發市場。有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老年人口消費總量預計達10萬億元至12萬億元。
然而,老齡人口紅利這塊「蛋糕」並不是入場了就能吃到,最終誰能分一杯羹?進博會是觀察「八仙過海」的窗口。
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想分「蛋糕」也要快。
復星醫藥展臺,一臺Exablate Neuro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腦部治療系統被擺在了「黃金位」,它還有個為人熟知的名字——磁波刀。
與傳統腦部手術相比,磁波刀不需要開刀、無植入物、不用全身麻醉。在中國,該產品已進駐10余家重要醫療機構,近千名患者獲益。
幕后推手是復星醫藥。2016年,Exablate Neuro因為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藥物難治性原發性震顫,才顯山露水。
2018年,該產品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震顫為主的帕金森病。短短3年后,復星醫藥引入的磁波刀就獲得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臨牀治療特發性震顫和震顫為主型帕金森病。
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尖貨」,自然與早早佈局海外投資團隊和孵化平臺有密切關係。這些團隊深入當地創新生態,與頂尖科學家、風險投資機構、高校和初創公司保持密切聯繫,能夠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或公司處於早期階段時就進行跟蹤和介入。
據透露,復星醫藥已與日本心血管研究所、美國MD安德森腫瘤中心、多倫多兒童醫院等全球頂尖機構共建國際聯合診療中心。與直觀醫療、醫視特等全球頂尖企業「聯姻」,成立合資公司,也是復星醫藥加速創新本土化的成功經驗。
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北館創新孵化專區,鼎盟攜多款國外尖端醫療器械來闖蕩「上海灘」。其中,一款韓國研發的手持X光影像機成為展臺明星。
「體積相當於一臺單反,輻射劑量不到傳統設備的三分之一,隨時隨地拍片,3秒內成像。我拿着X光片給好幾位放射科主任醫師看,他們都以為是醫院里拍的。」鼎盟創始人馮滿亮表示,許多病人、老人腿腳不便,經不起排隊拍片的折騰,挖到這樣的寶貝,他們立馬帶來進博會。
鼎盟還帶來了在中國市場很有潛力的癌細胞測序技術。馮滿亮坦言,中國市場很大,機遇很多,但只留給「手腳勤快的人」,許多消費需求是靠科技進步激發出來的,「搶佔創新高地,就搶佔了先機」。
準
想要抓住中國消費者的心,產品的開發設計思路要變一變,從原來的滿足普遍需求,轉變為「精準制導」——引導並滿足定製化需求。
GNC展臺上,GNC中國首席科學家李寧拿起一粒「97魚油」:「直徑減少了20%至30%,方便中國消費者吞嚥,這款經典產品在歐美賣了幾十年,沒調整過大小,為中國消費者破了例。」
一粒「中國版」的魚油還藏着其他玄機,比如包裹魚油的腸溶包衣,在進入腸道時纔會溶解。李寧解釋説,GNC專門在中國設立了研發團隊,發現中國中老年消費者胃功能減弱的情況較為普遍,於是改良包衣,讓魚油「等一等」再被完全吸收,還能削弱魚油帶來的噁心感,「歐美消費者比中國消費者更能接受純魚油的味道」。
李寧透露,研發團隊正在開發更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蛋白粉口味,「有大量的實驗數據告訴我們,中國消費者更願意接受‘麥香味’,而不是在西方大賣的巧克力、香草等風味。」
調查顯示,中國社區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為8.9%至38.8%,優質蛋白質攝入不充足是原因之一。雅培醫學營養品展臺工作人員表示,爲了中國消費者,雅培經典產品全安素去年升了級,將蛋白質含量提升至21.15%。
在中國,超80%肝癌是由乙肝感染所致,中國目前有約7500萬名乙肝感染者。
GSK中國感染性疾病醫學負責人楊浩升透露,GSK本次進博會展出的ASO藥物已率先進入Ⅲ期臨牀,有望成為全球首個以「功能性治癒」為臨牀試驗終點獲批的慢乙肝創新葯物。
除了公佈正在研發的藥物進展,GSK還在進博會上宣佈,「新可來」上市了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適應症,體現了跨國藥企對中國患者需求的重視。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2》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羣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類型的癡呆症的患者人數約為1500萬,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佔所有癡呆症患者的60%至70%。
羅氏製藥今年進博會展示了一款潛在覆蓋更廣泛患者羣體的阿爾茨海默病在研管線。
只有持續深耕中國,才能瞭解中國。羅氏近期宣佈投資20.4億元新建生物製藥生產基地,距離羅氏製藥中國區總部僅300米之遙,將率先用於眼科創新葯羅視佳(法瑞西單抗注射液)的本地化生產,是跨國藥企首個在華實現大分子抗體生物藥本地化生產的基地。
變
「船到橋頭自然直」在極卷的藥械行業並不成立,敢於並且擅於調整策略,才能成為銀發市場的「弄潮兒」。
創新孵化專區內,來自加拿大的可立點第三次參加進博會,和前兩次不同,首席運營官何來晨身邊多了一條「機器狗」。它能夠陪老人聊天,還能協同室內的攝像頭、家電,提醒老人注意相關行為存在的風險,並對摔倒、進入衞生間長時間沒出來等情況發出關心,得不到迴應就向家人發送警報。
前兩屆進博會,可立點的賣點是癱瘓助行機器人,收穫廣泛關注,卻在商品化上遭遇堵點——這類深度結合人工智能的設備需要按照三類醫療器械申請註冊,這讓初創期資金有限、渴望儘快通過商品化變現的可立點「很難受」。
奔波一年后,何來晨帶來好消息,癱瘓助行機器人有望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加速上市,目前已有兩臺樣機投放當地使用。
何來晨坦言,團隊不會「一條道走到黑」,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家政機器人研發的紅火,讓他們決定開闢陪伴機器人賽道。
「我們對標的是亞馬遜的Astro,但會更突出康養、視覺交互等功能,而且使用的模型更先進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我們便宜。」何來晨表示,癱瘓助行機器人是很有前景,但應用場景偏窄,而「機器狗」不僅能進入千家萬戶,還有成為康養機構、互聯網醫院「新寵」的潛力。
可立點斜對角的傲視人工智能,來自新加坡,專注於多模態的情感人工智能軟件。
創始人歐煒浩介紹,團隊的主要成員都有心理學科和神經學科背景,他們用50萬真人數據訓練出的模型可以識別出數千種表情。相關產品已在新加坡的樂齡活動中心普及,及時干預老年人心理隱疾。
歐煒浩直言,這款產品在中國康養產業可能「水土不服」,他們已經調整應用場景的方向。
「可能是社區服務體系和觀念的差異。」歐煒浩表示,新加坡非常重視居民心理健康,加大投入,針對老人建立了四級心理干預體系,模型「讀」出老人心理問題后,會安排人工心理諮詢,如果問題無法解決,還會進一步安排執業醫師干預,直至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不過,中國市場很大,歐煒浩覺得,只要有備而來,處處是機遇,「朋友都推薦我來上海,在上海更有產業積累的智能駕駛和機器人領域尋求合作」。
原標題:《兩億多老人的「蛋糕」怎麼分?有人拼速度有人做定製有人換戰略》
題圖來源:陳璽撼攝
題圖説明:在進博會醫療展區,觀眾與陪伴型機器人握手。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