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顯示產業鏈發起聯盟 重塑供應鏈體系新格局

2025-11-08 21:09

近日,中國顯示產業一個全新的聯合體——中國玻璃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聯盟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發起。這對於中國顯示產業未來發展或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11月7日至8日召開的2025年低碳無機非金屬材料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暨第二屆玻璃產業發展大會上,來自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中國建材集團、京東方、隆基綠能福耀玻璃等產業鏈上下游的眾多代表共同宣告了該聯盟的誕生。

截至2024年底,中國顯示面板產值約佔全球一半,出貨量約佔全球七成以上。中國顯示產業表面繁榮的背后,卻隱藏着一個不容忽視的潛在危機——在產業上游,基板/載板玻璃領域,全球前三大廠商市佔率超過90%,中國本土企業市佔率仍不到10%。

當下,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術、新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工業發展格局。玻璃作為材料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有專家直呼,未來中國顯示行業風險是在加大而不是在減小。

中國玻璃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聯盟成立,正是爲了助力中國顯示產業構建更安全的供應鏈體系。

供應鏈隱憂推動聯盟發起

「如今,中國從‘少屏’到‘產屏大國’,卻依然存在‘鏈’上隱憂。」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祕書長胡春明披露了一組數據:2025年,中國顯示材料產值全球佔比預計達48%。但處於產業上游的基板/載板玻璃領域,全球前三大廠商市佔率超過90%,中國本土企業市佔率仍不到10%。中國顯示產業上下游存在着巨大的供應鏈缺口。

整個顯示產業鏈大致可分為:玻璃/載板基板(上游)—液晶面板(中游)—電子顯示屏(下游)。終端廣泛應用於電視、手機、電腦、車載顯示等領域。

中國顯示面板產值約佔全球一半,出貨量約佔全球七成以上。可中國顯示產業上游、基板/載板玻璃卻只有彩虹股份一家剛剛突破了8.5代產線(目前市場主流技術)的技術瓶頸,實現規模化量產供應。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肇琦告訴記者:「我們建成了國內首條G7.5、G8.5+溢流法液晶基板玻璃生產線,突破了三大技術難題,實現了基板玻璃關鍵材料與裝備的國產化替代,核心環節自主可控率顯著提升。」但目前美國康寧公司正通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多箇中國顯示企業發起「337調查」,以彩虹股份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主動向美方提交終止調查的動議。

「未來中國顯示行業風險是在加大而不是在減小,對產業鏈安全的要求大於對效率的要求。」胡春明判斷,當前中國顯示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整體仍處於「基礎級」,部分關鍵原材料和裝備尚不具備供應「冗余性」。

「玻璃基板堪稱顯示面板的‘芯片’,卻是我們產業鏈最薄弱的環節之一。」中國建築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高級顧問郝梅平直言,中國顯示產業突破困局必須雙管齊下:既要專注技術突破,又要構建市場聯盟;政府則需在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知識產權佈局上精準發力。

正是基於此,在2025年低碳無機非金屬材料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暨第二屆玻璃產業發展大會上,來自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中國建材集團、京東方、隆基綠能、福耀玻璃等產業鏈上下游的各界代表共同發起了中國玻璃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聯盟。

聯盟的發起,標誌着中國玻璃新材料產業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生態化的協同作戰。正如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副會長劉建華所言,要「讓鏈上的每個環節升級為價值共創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營運官、凱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自波表示,玻璃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聯盟旨在「打破技術壁壘,打通合作堵點,協同創新,共築安全穩定且富有韌性的產業生態鏈」。

「鏈合」共建供應鏈體系

此次大會不僅舉行了中國玻璃新材料產業鏈共鏈聯盟發起儀式,還發布了中國玻璃行業高質量穩增長發展倡議、供應鏈生態聯合宣言和供需清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等。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常張力藉此時機提出了「堅持開放合作,努力提升全產業鏈的協同能力」的路徑。他透露,本次大會發布了第二批供需清單並簽署多項產業鏈合作協議,旨在「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實現協同發展」。

事實上,顯示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不乏先例。

有着「玻璃之都」的蚌埠市就依託這一產業建設「中國玻璃谷」。蚌埠市委書記、市長馬軍介紹,依託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和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一系列「中國首創、世界第一」的原創性成果在蚌埠誕生,使蚌埠玻璃產業從傳統制造全面躍升。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肇琦告訴記者:「在產業協同中,我們依託合肥‘中國屏都’的集羣優勢,與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實現基板玻璃分鍾級送達,構建了安全高效的供應鏈體系。」

讓眾多企業聯合起來、探索共同構建供應鏈體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顯示產業和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

目前,中國已投資超1.5萬億元,建成60余條顯示面板生產線,年產能約2.5億平方米,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產業聚集地。當下,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術、新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工業發展格局,給顯示產業帶來了無法想象的增量。

常張力表示,中國玻璃產業將依託聯盟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世界級玻璃新材料集羣,開拓半導體、「好房子」、新能源車等應用場景,打造產業「第二曲線」。

「過去一臺汽車的玻璃使用面積平均只有3.5平方米,而今增加到5.5平方米,車載顯示屏數量大幅增加。」這小小的2平方米增量,背后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給顯示產業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中國國檢集團技術總監韓松舉例説。

OLED產業身處顯示產業下游。中國OLED產業聯盟常務副祕書長耿怡描繪了一幅圖景:「OLED的技術迭代和場景滲透,正從手機向平板、筆記本電腦、車載、VR/AR快速滲透。」她指出,人工智能與顯示的深度融合,將為OLED產業帶來新增長。這意味着中國顯示產業急需構建規模更大、更加安全的供應鏈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強調,中國顯示產業界要緊抓「十五五」規劃機遇,佈局「未來電子、未來能源、未來半導體、未來顯示」,「探索現代產業鏈‘命運共同’新範式,開創‘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新格局」。

(作者 種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