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在AI濃度最高的一屆進博會,美歐日韓跨國企業紛紛入局中國AI新基建

2025-11-09 06:11

11月5日,人們從第八屆進博會主題裝飾前走過。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

今年進博會,絕對是AI濃度最高的一屆。自第五屆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專區以來,進博會經過四年迭代,今年的AI展示不再侷限於手機、電腦、電視等硬件,更加突出智算中心、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等前沿發展。而中國強大的創新動能和巨大的市場潛力,讓一眾外資巨頭紛紛選擇加碼中國。當前,中國AI產業牢牢佔據全球第一梯隊,不僅國產技術的自主崛起,也有賴於全球進口產業鏈的聚沙成塔:美國芯片廠商在中國探索更多應用場景、法國電氣裝備商轉型服務中國的數據中心、全球消費品牌發佈更適合中國市場的AI戰略……記者在進博會看到,一場圍繞「AI新基建」的全球協作圖景正在「四葉草」徐徐展開。

應用場景:中國速度令人驚歎

「這是我們與中山醫院合作應用的‘AI+醫療’的場景,依託迷你AI工作站和多智能體協同方案,醫生可以更高效地進行病症分析和判斷,兼顧多科會診、影像分析診療等功能。」美國AMD(超威半導體)的合作商向記者介紹,作為全球知名芯片設計廠商,AMD芯片兼具強悍算力和數據離線處理能力,有效規避隱私泄露風險,尤其契合醫療行業對安全與效率的雙重訴求。據悉,AMD的迷你AI工作站融合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形處理器)與NPU(神經網絡處理器)的異構算力架構,可在本地流暢運行參數規模達千億級的大模型。該方案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兼顧部署成本與空間限制,特別適合開發者及中小企業,助力打通AI賦能千行百業的「最后一公里」。「為深化與中國AI生態的技術協作,我們專門設立了開源軟件平臺ROCm實驗室。」AMD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潘曉明表示,「一方面,實驗室直接支持本土AI模型的訓練、推理及高性能計算應用突破;另一方面,也致力於凝聚產學研力量,培育本土創新人才。」在他看來,開源與開放協作是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AMD參與和推動中國AI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核心策略。

同爲美國科技公司,高通的展臺上幾乎全是來自中國的合作伙伴。

「今年9月25日,我們發佈了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移動平臺。一個多月后,12款搭載該平臺的中國手機,便在進博會首次集中亮相。」高通中國市場部技術市場總監李永鋼介紹。高通展位上還展示了基於這一最新平臺,多模態與大語言模型在手機等終端設備上實現高效推理,推理速度穩定超過每秒200 tokens(詞元),顯著降低延迟並節省能耗。目前,高通已與小米、榮耀等國產品牌聯合推出多款旗艦機型,「中國速度」令人驚歎。

高通芯片為國產智能網聯汽車定製了數字底盤。

除AI手機外,智能網聯汽車與機器人也是高通關注的方向。通過與中國車企及產業夥伴合作,高通推出的「驍龍數字底盤」解決方案已應用超210款車型。此外,高通躍龍處理器賦予宇樹機器人通信及端側AI處理能力,可在極端環境下勝任高負載計算任務。

算力中心: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隨着AI競賽加速,作為AI「新基建」的數據中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同時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用電大户」。行業預測顯示,到2030年,全國數據中心用電量將佔全社會總用電量的4.8%。面對嚴峻的能耗壓力,如何實現可持續運營與低碳轉型,成為行業關注的核心議題。全球首個恆温器的發明者——美國熱管理設備製造商江森自控將目光投向了這片「新藍海」,從散熱環節切入數據中心市場。「在普通數據中心,單個機架功率通常僅為二三十千瓦,若採用英偉達等高性能AI芯片,單機功率可高達150千瓦。」江森自控亞太區暖通空調與冷凍業務技術總監吳獻忠表示,「如此高密度的散熱需求,傳統風冷技術已難以應對」。在此背景下,液冷技術憑藉卓越的散熱效率,正從「可選項」迅速轉變為高算力場景下的「必選項」。為此,江森自控在進博會上展示了最新款CDU(冷卻液分配單元),冷卻能力覆蓋500千瓦至10兆瓦,支持純液冷或風液混合等多種技術路徑,靈活適配AI及高性能計算場景。該技術已被微軟、亞馬遜、谷歌等北美AI巨頭廣泛採用。吳獻忠表示,依託長期深耕北美市場積累的完整熱管理產業鏈能力,江森自控可為國內AI企業提供與全球同步的技術支持。

江森自控數據中心液冷設備的進博首秀。

與此同時,法國企業施耐德電氣憑藉在數據中心領域的產業積累,在進博會上展示了AI數據中心「電力+冷卻」雙創新方案:兆瓦級UPS(不間斷電源)和與冷板式液冷CDU系統。施耐德電氣副總裁徐棟介紹,這台兆瓦級UPS設備佔地僅1.2平方米,可節省70%面積,具備30%—165%的AI動態負載適應能力,為高波動性AI負載提供穩定電力支撐。同時,冷板式液冷CDU系統則支持「液—氣」等多種熱交換模式,為人工智能集羣提供製冷效果,從而在同等電量下釋放更多有效算力。「液冷雖前景廣闊,但全面替代風冷仍需時間。當前行業更需要的是‘風液兼容’製冷解決方案,即根據實際需求靈活組合不同冷卻方式,平穩過渡至高效液冷時代。」徐棟表示,這不僅是技術路徑的選擇,更是對成本、性能與可持續性的綜合平衡。

施耐德的中國設計方案,吸引了境外客户的注意。

目前,數據中心熱管理系統普遍處於「半定製」狀態,即在通用平臺基礎上,針對特定芯片進行定製化設計。對此,吳獻忠告訴記者:「我們相信,隨着國產芯片產業的持續突破,數據中心熱管理市場將迎來爆發性增長。」

終端設備:AI戰略加碼中國

從底層芯片到數據基礎設施,AI產業鏈的末端最終指向直面消費者的AI消費市場。這是普通用户感知AI最直接的窗口,也是國際品牌競相爭奪的戰略高地。

記者發現,在本屆進博會上,全球頭部品牌並不是聚焦單一產品,而是紛紛將「AI戰略」提升至企業核心層面。

例如,日本松下將AI置於在華戰略的中心位置,提出「兩端賦能」的AI核心戰略。松下集團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解釋道:一端聚焦用户場景,通過搭載AI技術的智能家電、空間與服務,深度融入生活與生產;另一端則深耕AI產業基建,為算力關鍵設備提供核心元器件、材料及配套支持。

中國AI產業的快速崛起,也為日企在華發展注入新動能。松下財報顯示,2025財年上半年(4月至9月),在華銷售額同比增長3%,利潤大幅增長24%。「我們既是AI應用的構建者,也是產業發展的幕后支持者。」本間哲朗表示,松下將緊抓中國AI發展機遇,依託統一大市場優勢,以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

韓國科技巨頭三星也在進博會上推出「AI Home」市場策略,圍繞Bespoke AI(智慧家居)、Vision AI(家庭影音)和Galaxy AI(智能手機)三大模塊,將AI無縫融入家庭生活全場景。

「當前AI終端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主要受限於性能、算力與存儲構成的‘不可能三角’。」三星展臺負責人坦言,「三星的護城河在於,我們擁有從芯片製造到終端產品的完整閉環能力,這為端側AI在中國市場的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