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8 08:29
(來源:藥劑Talks)
近日,復星醫藥發佈公告稱,擬籌劃分拆控股子公司復星安特金(系集團疫苗業務平臺企業)於香港聯交所上市;建議分拆上市有利於復星安特金進一步擴寬融資渠道、提升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是藥企分拆潮的冰山一角。
01
藥企分拆潮
這已經不是「復星系」第一次分拆。早在2019年,復星醫藥就成功分拆復宏漢霖到港股上市。
復宏漢霖是採取「生物類似藥+創新葯」雙輪驅動戰略的藥企。而此次復星醫藥分拆的復星安特金是一家疫苗企業,專注於人用疫苗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已搭建細菌性疫苗和病毒性疫苗的技術平臺。
截至目前,復星安特金自主研發的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三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等產品已分別於中國境內獲批上市。2024年、2025年上半年,復星安特金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9742萬元、1.53億元。
另外,復星安特金還儲備了豐富管線,包括自主研發的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於中國境內處於III期臨牀試驗階段、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及24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於中國境內處於I期臨牀試驗階段、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亦已於中國境內獲臨牀試驗批准。
除了「復星系」以外,「科倫系」也有過「一拆多」的經歷。
目前,「科倫系」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包括科倫藥業、川寧生物、科倫博泰,分別從事大輸液、抗生素中間體與合成生物生產、生物創新葯研發(尤其是ADC藥物)業務。
截至2025年11月3日收盤,科倫藥業、川寧生物、科倫博泰總市值分別約為556億元、254億元、1051.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964億元),合計總市值達到177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子公司的科倫博泰,總市值超過了母公司科倫藥業,出現「市值倒掛」現象,反映了市場對這兩家公司不同的估值邏輯,以及對「創新驅動」和「傳統業務」的不同預期。
科倫藥業是一家業務成熟的傳統藥企,市場對其持保守態度;而科倫博泰作為中國ADC龍頭,多次與跨國藥企默沙東達成重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合計超過100億美元,儘管其尚未盈利,但市場更看重其未來的巨大潛力和重磅藥物上市后的商業化前景,因此給予了高估值。
目前,科倫博泰已有多款產品實現商業化,包括TROP2 ADC蘆康沙妥珠單抗(sac-TMT,佳泰萊)、塔戈利單抗(科泰萊)、西妥昔單抗N01注射液(達泰萊)。其中,蘆康沙妥珠單抗正在開展15項全球三期臨牀試驗,市場預期其銷售峰值有望突破50億美元。
科倫博泰產品管線概覽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另外,從市場偏好看,A股對傳統藥企的估值更注重短期業績穩定性,而港股對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更激進。科倫博泰作為明星Biotech,受益於ADC賽道的爆發和港交所的國際化平臺優勢。
這也是上市藥企頻頻選擇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02
潮湧港股
對於許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來説,港交所的18A規則提供了一個包容且高效的上市通道,成為眾多藥企的首選。
除獨立的初創型Biotech公司以外,18A規則也吸引了眾多上市藥企將其作為分拆旗下生物科技子公司、實現價值釋放的資本平臺,包括復星醫藥拆分復宏漢霖、樂普醫療拆分樂普生物、四環醫藥拆分軒竹生物,都是成功完成分拆上市的典型案例。
復宏漢霖成立於2010年,彼時國內生物類似藥市場尚處於空白狀態。而以生物類似藥起家的復宏漢霖,在2019年獲批了中國首個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利妥昔單抗),並在同年成功登陸港股市場,同時研發公司首個創新葯斯魯利單抗。
之后,復宏漢霖陸續推出漢達遠(阿達木單抗)、漢曲優(曲妥珠單抗)等生物類似藥,也成功獲批斯魯利單抗(漢斯狀,H藥),持續貢獻收入。隨着復宏漢霖連續多年實現盈利,股價自2023年1月至今漲幅超過400%,總市值超過350億港元。
樂普生物是醫療器械公司樂普醫療旗下子公司,一家聚焦於腫瘤治療領域(尤其是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的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於2022年2月登陸港交所。
樂普生物專注研發下一代ADC及免疫腫瘤候選藥物,包括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EGFR ADC維貝柯妥塔單抗(MRG003)、MRG002(HER2 ADC)、MRG004A(TF ADC)等豐富ADC矩陣,以及普特利單抗(普佑恆,抗PD-1單抗)等癌症免疫療法,還差異化佈局溶瘤病毒領域(從CG Oncology公司引進了CG0070)。
2025年上半年,得益於普佑恆的快速放量以及與Arrivent BioPharma就MRG007開展的許可合作收入,樂普生物首次實現盈利。反映在資本市場上,2025年至今樂普生物股價漲幅超過140%,總市值超過110億港元。
樂普生物的管線以及臨牀階段候選藥物的開發狀況
圖片來源:國泰海通證券研報
四環醫藥拆分軒竹生物,是典型的「H拆H」案例(港股分拆至港股)。
四環醫藥是成立於2001年的傳統藥企,最初以仿製藥業務為主,之后向創新生物藥及醫美的雙輪驅動戰略轉型。其中,創新葯業務分為兩大塊,一是2012年完成收購的軒竹生物,聚焦腫瘤、消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領域;二是2014年成立的惠升生物,佈局糖尿病及併發症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軒竹生物已於今年10月15日成功在港股上市至今股價漲幅超過400%,總市值達到約330億港元,超過母公司四環醫藥(總市值達約138億港元),出現了「市值倒掛」現象。
究其原因,在於市場將軒竹生物視為一家高成長性的創新葯企。
截至目前,軒竹生物有超過10種藥物資產在積極開發中,包括3項NDA批准資產,1個藥物項目處於NDA註冊階段,1個藥物項目處於III期臨牀試驗階段,4個藥物項目處於I期臨牀試驗階段,5個已獲IND批准。
03
資本盛宴
除了分拆至港股市場,也有不少上市藥企成功將子公司分拆至A股和美股市場,可謂是資本盛宴。
例如,在疫苗領域,有「A拆A」(A股分拆至A股),包括長春高新拆分百克生物、華蘭生物拆分華蘭疫苗;在美股市場,有港股上市公司金斯瑞生物將傳奇生物拆分至美股。
「東北藥茅」長春高新是生長激素領域的龍頭企業,此前在今年7月發佈公告稱將發行H股並在港交所上市。百克生物成立於2004年,前身為長春高新下屬的疫苗事業部,於2021年6月在A股上市,擁有水痘疫苗、帶狀皰疹疫苗、鼻噴流感疫苗等產品。
華蘭生物是血液製品龍頭,於2022年2月成功將流感疫苗龍頭華蘭疫苗分拆至創業板上市。截至2025年11月3日收盤,華蘭生物、華蘭疫苗總市值分別約為295億元、126.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傳奇生物和母公司金斯瑞生物出現了市值倒掛現象,截至11月3日收盤,兩者的總市值分別約為59.3億美元(約合461億港元)、372億港元。此前,有多家媒體報道,傳奇生物正考慮在美國以外進行第二上市,可能的上市地點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和英國倫敦。
傳奇生物專注細胞療法,搭建了CAR-T(自體)、CAR-NK(異體)、CAR-γδT(異體)和非基因編輯CAR技術等多個細胞治療平臺,涵蓋血液腫瘤、實體瘤和自身免疫疾病。
傳奇生物的研發管線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已上市的BCMA CAR-T藥物Carvykti(西達基奧侖賽),是傳奇生物的核心產品。
2025年前三季度,西達基奧侖賽全球銷售額累計達到13.32億美元,成為繼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之后,第二款國產「重磅炸彈」(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藥物),而且今年全年有望突破20億美元大關。
得益於西達基奧侖賽的快速放量,傳奇生物預計到2025年底可以實現運營盈虧平衡,並在2026年實現全公司盈利。
除Carvykti以外,傳奇生物還有一些管線頗具看點,包括靶向Claudin 18.2的自體CAR-T療法LB1908,已公佈治療復發或難治的晚期胃癌、胃食管癌和食管腺癌(GC/GEJC/EC)患者的Ⅰ期研究中期數據,以及dnTGFβRII裝甲靶向DLL3 CAR-T細胞療法LB2102,此前已公佈治療小細胞肺癌(SCLC)及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患者的Ⅰ期研究數據。
04
故事未完待續
醫藥行業分拆的故事未完待續,目前還有不少上市藥企正在推進分拆上市工作。
例如,核藥龍頭東誠藥業拆分核藥公司藍納成衝刺港股、「藥品商業化龍頭」康哲藥業拆分皮膚健康獨角獸德鎂醫藥赴港上市。其中,德鎂醫藥在10月30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值得一提的是,康哲藥業通過德鎂醫藥分別從麥濟生物和Incyte引進了全球首個長效1L-4Rα單抗MG-K10與蘆可替尼乳膏,目前這兩款針對特應性皮炎的潛在大藥,距離商業化上市僅一步之遙。
總的來説,醫藥行業分拆上市覆蓋A股、港股和美股三大市場,細分領域涵蓋創新葯、疫苗、合成生物等。分拆上市的邏輯,或是爲了聚焦主業,或是爲了釋放價值,或是爲了融資需求。
這不僅是上市藥企的資本運作,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生物醫藥這場突圍賽中,分拆上市正成為其兼顧成長與價值的最優解之一。
參考資料:
1.各家公司的財報、公告、官微
2.中信建投證券、國泰海通證券研報
$復宏漢霖(HK2696)$康哲藥業(HK0867) $樂普生物-B(HK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