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7 08:1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外交動態:自貿協定升級、美國貿易佈局與東帝汶入盟下的區域合作新圖景。近期東盟外交動態聚焦三大熱點:一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正式簽署,深入拓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與供應鏈互通內容,推動雙方合作升級至規則、標準與邊境后治理層面,為區域增長注入信心。二是美國在東盟峰會期間與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四國分別簽署貿易協定,以有限的關税讓利換取東盟國家對美的市場開放;同時聯合馬、泰及日本簽署關鍵礦產協議,為獲取稀土等戰略資源爭取優先准入。三是東帝汶正式加入東盟。儘管東帝汶2024年GDP僅19億美元、製造業薄弱、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但入盟可為東盟拓展資源版圖、擴大產業投資空間、補位區域南向佈局,也為中國與東帝汶及東盟關係深化創造新契機。
經濟動態:三季度區域消費、工業、出口明顯向好,支撐年度GDP增長預期上調。第三季度東盟主要國家出口及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向好趨勢。馬來西亞三季度GDP增速達5.2%,遠超市場預期;泰國9月出口同比增長19%,創三年最大增幅記錄,其中對美出口增長三成;越南三季度GDP增速達8.23%,創三年新高;新加坡製造業產出同比增長16%,GDP全年增長預期上調。內需增長、出口反彈及製造業復甦是支撐區域經濟前景的關鍵因素。
政策動態:財政、貨幣、貿易政策協同應對經濟不確定性。從財政貨幣政策來看,2026年財政預算側重國家重大發展項目,貨幣及財政政策雙寬松支撐經濟增長。柬埔寨、泰國審議通過2026年財政預算,均側重國家戰略項目以拉動經濟增長。印尼央行通過維持低位基準利率、在二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從對外開放政策來看,東盟正通過「區域協同、雙邊突破與國內改革」三位一體的方式,共同推進制度型改革與開放。東盟成員國實質性達成《東盟數字經濟框架協定》、菲律賓放寬境外投資限制、越南正式實施15%低税率提高外資吸引力。
中國-東盟產業合作:重大基建領航區域合作。全方位、多領域合作深化,彰顯經貿韌性與活力。邊境層面,雲南大理州與越南老街省10月辦經貿推介會,聚焦貿易、物流等領域,2024年大理對越進出口額超10億元,佔其外貿36%,雙方籤協議並優化通關。國家層面,緬甸能源部長10月訪華,與中石油達成油氣勘探、管道昇級等共識,合作向全產業鏈延伸。企業層面,華為在吉隆坡論壇展示光伏儲能方案,助力東盟零碳轉型。農業領域,中方加快柬埔寨燕窩等8種農產品輸華審批,雙方建工作組促貿易暢通。
風險提示:1. 國內經濟復甦不及預期風險;2. 國內政策落實不及預期風險;3. 國外政策落實不及預期風險。
正文
一、外交動態:自貿協定升級、美國貿易佈局與東帝汶入盟下的區域合作新圖景
(一)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協定正式簽定
2025年10月27日,中國與東盟在吉隆坡第2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正式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協定,標誌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進入制度型開放新階段。這一協定是在2010年1.0版、2015年2.0版基礎上的的全面深化與拓展,旨在打造一個更加現代化、全面且高質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回顧合作歷程,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呈現出「三階段升級」路徑。1.0版以大幅削減貨物關税為核心,奠定了雙邊貿易發展的基礎;2.0版向投資、服務等領域延伸,實現「邊境上」向「邊境后」拓展;此次簽署的3.0版,則將合作推進至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興規則領域,標誌中國—東盟合作實現從「市場開放」向「制度規則共建」的實質性躍升。
自貿區3.0版聚焦新興領域規則塑造與邊境后措施,深入拓展五大新興領域。一是數字經濟領域首次納入跨境數據流動、數字產品非歧視待遇等規則,有助於構建區域「數字絲綢之路」;二是綠色經濟合作涵蓋可再生能源、碳市場與環保技術標準對接,服務區域綠色轉型;三是供應鏈互聯互通機制着力提升鏈條韌性,降低制度性貿易成本;四是競爭與消費者保護領域被納入協定框架,強化反壟斷與公平競爭規則,完善消費者權益保障與爭端解決機制;五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針對性措施,包含能力建設、融資便利、數字化轉型支持、貿易便利化技術援助及標準合規輔導。該協定不僅將為雙方帶來新的經貿增長空間,也將與東盟內部機制實現政策聯動。例如,《東盟貨物貿易協定》近期修訂中推進AEO互認、電子原產地證書等舉措,與自貿區3.0版共同構建更高效、透明、可預期的區域貿易制度環境。東盟多國強調,此次升級有助其更深度嵌入高端價值鏈,尤其支持中小企業參與綠色與數字領域合作。
在全球經貿格局調整與保護主義升溫背景下,自貿區3.0版的簽署為區域乃至全球增長注入信心,對於維護貿易自由主義以及應對全球經貿挑戰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3.0版自貿區不再侷限於貨物貿易,而是邁向以規則、標準與制度型開放為核心的新時代。這不僅有助於突破東盟內部規則不一致的結構性壁壘,為中小企業提供更穩定的發展環境,也為區域綠色轉型、數字產業合作和高端製造鏈條升級開闢更大空間;另一方面,這一升級不僅體現了中國與東盟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推進區域一體化的戰略決心,也為雙方構建更具韌性的區域經濟網絡提供製度支撐。從更高層次來看,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升級更向國際社會釋放出維護多邊主義與開放合作的明確信號。在全球產業鏈重組、保護主義抬頭、個別國家試圖削弱既有多邊貿易體系的背景下,中方與東盟共同選擇以制度升級迴應外部衝擊,構建更高水平、更具包容性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二)美國與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正式簽署雙邊互惠貿易協議
在10月26-27日的東盟峰會期間,美國白宮通過官方網站連續發佈10條公告,正式宣佈與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四國分別簽署貿易協定,同時與日本、馬來西亞、泰國三國各自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
美國與東盟簽署貿易協定是以有限讓利換取這些國家對美市場開放。從貿易協定核心條款來看,美國對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維持19%的基礎關税税率,同時針對三國部分特定產品給予關税豁免待遇;對越南則適用20%的基礎關税税率,僅對越南少數商品實施零關税政策。值得重點關注的是,在美越貿易協定中,「出口管制合作」被明確納入條款內容,美國以此換取越南在關税降低、市場準入條件改善等方面的讓步。作為上述關税的交換,越方需全面開放美國產品市場、接受美方監管標準,並以新法令建立出口管制體系,與美國製度對接。同時,越航預計採購50架波音飛機,總價值超過80億美元,且越南企業與美企簽署農產品採購諒解備忘錄,總額約29億美元;馬來西亞承諾未來10年在美國投資700億美元,並採購美國的航空航天設備及能源產品;柬埔寨則承諾對美工業品與農產品全面零關税,且柬埔寨航空承諾與波音公司合作;泰國承諾每年採購26億美元美國農產品、54億美元能源產品及80架美製飛機。
貿易協議的簽署將通過非對稱互惠強化美國在東南亞的經濟存在,為中國-東盟合作帶來規則競爭壓力。短期看,東盟國家可借關税豁免擴大部分對美出口,但惠及規模有限,真實受益取決於附帶義務執行情況。中長期看,該模式可能固化東南亞在電子、關鍵礦產等領域的分工位置,並通過出口管制和原產地規則限制東盟中轉貿易的作用。
美國通過制度框架重塑關鍵礦產體系,但實際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美國與馬來西亞、泰國以及日本簽署的關鍵礦產協議是在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的背景下,為美國公司獲取稀土等戰略資源提供優先准入權,減少對單一供應鏈的依賴。其中,美日合作側重共同投資與供應鏈風險應對,而與馬來西亞、泰國的備忘錄則更傾向於將加工與價值鏈環節外包至東南亞,並以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為合作交換條件。儘管這些協議均屬非約束性文件,政治象徵意義強於法律效力,其成效仍取決於投資與技術能否真正落地,以及當地在環保、成本和產業回報方面能否形成可持續機制。
(三)東帝汶正式加入東盟,區域一體化迎來新篇章
2025年10月26日,東帝汶在第47屆東盟峰會上正式簽署《東帝汶加入東盟宣言》,成為東盟第11個成員國。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儀式上表示,「東帝汶的加入讓東盟大家庭更加完整,這再次印證我們共同的命運和深厚的區域情誼」。這一結果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東帝汶歷經14年推進的結果。自2011年正式遞交入盟申請以來,東盟於2022年原則同意其成員資格並授予觀察員地位,2023年批准其成為正式成員的路線圖。為完成入盟前置條件,東帝汶於2025年10月25日率先完成加入《東盟憲章》和《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的國內法律程序,為次日簽署宣言掃清制度障礙。
從經濟規模和結構來看,東帝汶2024年GDP僅19億美元,在東盟國家中處於末位,總量較小,是聯合國認定的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截至2024年,東帝汶總人口約為134萬,主要民族涵蓋土著人、印尼人及華人等羣體。與多數亞洲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帝汶尚未步入老齡化社會,2023年老年撫養比僅為8.5%。從GDP的結構來看(圖3),其進口占GDP比重高達66.38%,服務業增加值佔比61.01%,工業、出口、資本形成總額、農業增加值佔比依次為23.87%、22.93%、20.48%、16.86%,顯示出經濟對外部進口依賴度高,服務業是主要經濟支柱,同時工業、農業等產業規模有限,製造業體系以及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多元化程度有待提升。
從貿易結構來看,東帝汶的貿易格局呈現出對工業品的高依賴以及低附加值出口的特徵。在進口方面(圖4),2023年其從全球進口的礦物類產品(21.02%)、車輛及鐵路設備(10.75%)和谷物(8.61%)位居前三,合計佔比超過40%,表明東帝汶經濟產業配套能力較弱。其余進口項目如電機設備、鋼鐵、飲料、谷粉及食用肉製品等,也顯示出工業基礎薄弱、國內製造體系尚未完備的特徵。在出口方面,東帝汶出口高度集中於礦物類產品,佔比高達67.37%,其次為航空器及其零部件(11.69%)和咖啡、茶等農產品(9.47%),前三項合計超過88%。出口結構相對單一且附加值較低,明顯依賴自然資源與初級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三項外,其他類別佔比均不足5%,顯示其產業多樣化和加工製造能力有限。
儘管如此,東帝汶基礎設施、能源轉型與數字化變革為吸引新一輪外資和技術合作打開了空間。
首先,基礎設施正處於發展期,前景較為廣闊。從東帝汶的外資結構來看,2023年其FDI主要集中在建築行業,體現出其基建發展的需要。並且外資來源主要是東盟國家,雖然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資金流入佔了近20%,但主要來自中國,中國佔其當年總外資的19.4%,是第二大外資來源國。這表明該國尚未充分發揮其吸引外資的潛力。
其次,石油和可再生能源較為豐富。東帝汶石油資源儲藏豐富,目前已經探明的油田有44處,石油儲備量達到1.87億噸。2005年6月,東帝汶政府創立了東帝汶石油基金,以正確管理資源出口收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截止2025年8月,東帝汶的石油基金投資共達18.74億美元,此外,與其他東盟國家相比,東帝汶太陽能輻射強度達5.5–6.0kWh/m²,具備優越的光伏開發條件。但是其工業電價高達0.23–0.24美元/千瓦時,為東盟最高,高電價與豐富資源的疊加,為光伏及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最后,東帝汶企業所得税僅10%,銷售税與關税為2.5%,並提供最長10年的税收豁免。這些政策優勢與美元化經濟體制相疊加,降低了匯率波動風險,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投資環境。
東帝汶的成功入盟不僅是東盟區域整合的重要里程碑,也為中國—東帝汶、中國—東盟關係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契機。
從與中國的合作來看,中國和東帝汶合作將在區域合作協議下得到深化。中國與東帝汶自建交以來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關係。2017年,東帝汶正式加入「一帶一路」合作框架,雙方在基礎設施、能源、農業與人文交流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2023年9月,中國與東帝汶共同宣佈將雙邊關係提升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24年,兩國進一步明確,將朝着構建中—東命運共同體的方向邁進。這一關係升級反映出雙方政治互信的不斷增強,也為中國與環印度洋國家的合作開闢了新的戰略通道。中國與東帝汶的貿易整體保持逆差,2023年,東帝汶自中國進口占比達28.8%,對中國出口佔比接近50%,中國在東帝汶重要的出口市場。
儘管東帝汶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但東帝汶的多元發展潛力為中國—東盟合作開闢了新的延伸空間。未來的合作重點可聚焦於可再生能源、數字經濟、漁業與高端旅遊等領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國企業可通過參與光伏、水電等PPP項目,複製「老撾模式」,推動清潔能源轉型;在數字經濟方面,東帝汶僑匯收入佔GDP近20%,但數字支付滲透率極低,這為跨境支付和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現實需求;在漁業與藍色經濟領域,東帝汶專屬經濟區面積達其國土面積的三倍,然而年捕撈量不足1.5萬噸,商業化養殖幾近空白。雙方可攜手共建海洋漁業基地,助力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在高端旅遊業領域,東帝汶生態資源豐富、海島景觀獨特,可與海南、巴厘島等區域形成互補合作格局,打造環印度洋高端旅遊帶。
從區域層面看,東帝汶的加入不僅改善了東盟的能源版圖與產業佈局,也為區域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其豐富的油氣與礦產儲備為東盟提供了新的能源來源,美元的石油基金則強化了區域能源安全與財政韌性。與此同時,東帝汶實行美元化經濟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匯率波動風險,增強了東盟內部結算與跨境金融互聯的可行性。供應鏈方面,東帝汶憑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與區位優勢,有望承接部分中低端製造業及初級加工環節,成為東盟南翼新的出口與加工平臺,為區域製造網絡提供靈活性,補齊區域南部產業鏈環節的短板。
二、經濟動態:三季度區域消費、工業、出口明顯向好
(一)東盟經濟體增強韌性並挖掘增長新動力
在全球貿易格局動盪與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東盟主要經濟體共同面臨美國對等關税等外部挑戰。然而,最新經濟動態顯示,該地區並未被動承壓,而是通過「內部挖潛」與「外部拓展」雙軌並行的策略,積極培育增長新動能。
亞行報告警示柬埔寨需應對美關税長期影響。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對柬埔寨加徵的19%關税短期內對柬埔寨消費影響有限,甚至因相對價格優勢帶來0.05%的小幅增長;但到2030年,隨着全球貿易調整深化,實際消費預計將下降0.32%,對經濟形成適度阻力。研究表明,柬埔寨經濟對關税變動高度敏感:若税率降至10%將帶來可觀收益,而升至36%將導致實際消費下降約2%,嚴重影響就業與減貧進程。報告特別警示當前美國貿易政策的波動性正加劇投資不確定性,建議柬埔寨提前綢繆,增強經濟韌性。美國是柬埔寨服裝、鞋類等產品最大出口市場,其貿易政策將持續影響柬埔寨經濟發展。
越南與歐盟經貿合作深化,共拓綠色可持續發展新空間。《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實施五年來成效顯著,五年期間,雙邊貿易額從489億美元增至近780億美元,年均增速超10%。歐盟已成為越南第三大出口市場,越南則穩居歐盟在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當前,雙方合作正從傳統貿易向綠色經濟、數字轉型及可持續發展等新興領域拓展。歐盟商會調查顯示,76%的歐盟企業視越南為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商業信心指數升至三年新高。越南持續推進的行政改革與行政區劃整合也為雙方深化合作注入新動力,共同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與可持續夥伴關係。2025年1至9月最新貿易數據顯示美國、中國、歐盟為越南前三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額分別達到為1127.9億美元、496億美元、351億美元。
馬來西亞第三季度經濟增長超預期,內需成為核心驅動力。馬來西亞2025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顯著高於第二季度的4.4%和市場預期的4.2%,顯示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動能。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內需的持續拉動,國家銀行7月降息25個基點及政府發放的100令吉援助金有效刺激了消費,假期旅遊相關活動尤為活躍。儘管面臨美國19%的對等關税,馬來西亞9月對美出口仍實現12.2%的增長,展現出一定的經濟韌性。
泰國9月出口額同比增長19.0%,創三年最大增幅。泰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9月出口額同比增長19%至309.7億美元,創2022年3月以來最快增速,遠超市場預期。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美國關税政策趨穩及貿易關係改善、主要市場需求回暖及美聯儲降息預期推動。儘管美國對泰國徵收19%對等關税,但泰國對美出口仍實現35.3%的大幅增長,顯示其出口競爭力未受明顯影響。近期美泰達成對等貿易協議框架,泰國將取消約99%美國商品的關税壁壘,進一步拓寬雙邊貿易空間。前九個月泰國出口累計增長13.9%,全年增速預期上調至9.4%-10.4%。伴隨進口增長17.2%,9月貿易順差達12.8億美元,呈現全面回暖態勢。
印尼經濟正通過出口、內資與國家預算三大支柱增強韌性並挖掘增長新動力。在出口方面,2025年1-8月出口額同比增長7.7%,貿易順差大幅增長53.3%至290億美元,並已連續64個月保持順差,政府通過強化出口與刺激內需的雙引擎策略支撐經濟增長。在內資活力方面,面對外國直接投資(FDI)連續兩個季度下滑的不利局面,國內直接投資(DDI)激增40%有效彌補了缺口,推動第三季度整體投資實現13.9%的同比增長,且國內投資佔比(55.1%)首次超越外資,共同創造了約195萬個就業崗位。與此同時,審慎的國家預算管理為經濟提供了穩健支撐,前三季度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僅為1.56%,顯著低於預期,高效預算執行保障了重點項目投入與宏觀經濟的平衡。這三方面的協同發力,共同推動了印尼在經濟不確定性中的結構優化與韌性提升。
泰國央行預計2025年GDP增速2.2%,消費補貼有望拉動預期。數據顯示,9月製造業復甦、出口增長19.2%及旅遊收入回升推動經濟環比改善,但三季度GDP因製造業短暫停產和內需疲軟而弱於前季,預計全年增長2.2%。儘管通脹與增長承壓,央行維持基準利率於1.50%不變,財政部門則上調2025年GDP預測至2.4%,並推出440億泰銖消費補貼刺激經濟。
印尼政府稱2025年將實現GDP5.2%目標。印尼2025年第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5.12%,得益於國內消費與投資貢獻率達80%,政府據此重申全年增長目標5.2%有望達成,同時維持低通脹(2.5%±1%)、失業率4.78%和貧困率8.47%的穩定態勢。
越南三季度GDP增速創3年新高,受益於製造業、出口及FDI推動。越南統計總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三季度越南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8.23%,前三季度累計增長7.85%,增速高於預期且達到3年以來最快水平。在複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下,越南經濟展現出韌性和活力。這一亮眼成績主要得益於製造業、出口以及外國直接投資的有力推動。作為越南經濟增長的「壓艙石」,製造業的強勁表現尤為突出,成為此次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而出口與外資的協同發力則進一步夯實了增長基礎,展現出越南經濟在複雜環境中的韌性。
新加坡9月製造業產出暴增16.1%推動經濟學家上調2025年GDP預期。新加坡經濟開發局數據顯示,9月製造業產出同比飆升16.1%,逆轉8月9%的下滑,遠超彭博調查中0.5%的市場預期,第三季度實現GDP增長1.3%,多家經濟機構上調新加坡2025年全年GDP增長預測。
(二)美國經貿政策顯著影響東盟市場波動
泰國市場10月領漲東盟市場,越南指數波動幅度增加。泰國市場走勢或受到以下方面影響:一是美泰貿易協定簽署,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緩解,對美出口增長顯著。二是泰國央行及工業部數據顯示9月製造業復甦,產出指數同比增長1.02%,超過市場預期。越南市場波動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越南政府監察局公佈對多家債券發行人的檢查結果,發現包括5家銀行在內的機構存在資金挪用、信息披露不足、延迟支付本息等違規行為,加劇市場對債務違約的擔憂。二是受前期漲幅及歷史高位心理壓力影響,投資者在跌破關鍵心理價位時出現恐慌性拋售。但越南經濟基本面仍然堅挺,市場恐慌情緒緩解后有望止跌回穩。
東盟市場主要貨幣受美國經濟及貿易政策影響較明顯。10月東盟貨幣匯率走勢仍然主要受美國經濟形式和貿易政策的影響。一是美國9月通脹低於預期導致美元指數實現階段性微漲,東盟部分貨幣承壓。二是受美國對華軟件出口限制傳聞及政府停擺拖累市場情緒影響,亞洲多數貨幣對美元走弱。三是美聯儲10月降息25基點,但鮑威爾講話暗示12月進一步降息的概率降低,美元指數先走弱,再走強。上述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10月東盟貨幣市場波動較大,其中菲律賓比索與新加坡元貶值幅度較大,月內貶值分別達到1.47%、0.71%,馬來西亞林吉特等貨幣小幅升值。
三、政策動態:財政、貨幣、貿易政策協同應對經濟不確定性
(一)東盟多國財政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驅動經濟增長
為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並激發內部增長潛力,東南亞主要經濟體正積極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從柬埔寨與泰國的擴張性預算,到印尼央行的降息與定向信貸激勵,一系列協同政策旨在為經濟注入確定性,穩定關鍵部門並培育新的增長動能。
柬埔寨通過2026年財政預算,總額102億美元聚焦國家發展戰略。柬埔寨內閣於2025年10月24日審議通過《2026年國家財政預算法》草案,預算總支出達102億美元,佔GDP比重18.85%,較2025年增長7.8%。預算將重點投入國家主權維護、機構運轉保障及關鍵政策實施,持續推進「五角戰略」確定的優先政策與改革任務。而柬埔寨政府對經濟前景保持樂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5.2%,2026年略降至5.0%,人均GDP將由2858美元提升至3020美元。工業、服務業與農業將共同驅動經濟增長,其中漁業和畜牧業持續發揮支撐作用,2026年通脹率預計穩定在2.8%左右。
泰國加快2026財年預算支出,多管齊下刺激經濟增長。泰國內閣於2025年10月21日批准加快2026財年預算支出措施,涉及總額4.37萬億泰銖的政府預算及2650億泰銖的國有企業投資預算。新規要求政府機構在預算批准后5日內完成資金撥付,投資支出需在第二季度前完成債務義務,並設定經常性支出執行率100%、投資支出不低於75%的明確目標。通過縮短採購周期、設定5個工作日內付款時限等舉措,加速資金注入經濟體系。財政部長埃克尼提強調,此舉是政府「速贏」政策的核心支柱,旨在推動預算資金持續快速進入實體經濟,有效刺激短期經濟增長並增強市場活力。
泰國政策性銀行協同發力,多維支撐農業與中小企業韌性發展。泰國農業和農業合作社銀行(BAAC)2025財年上半年投放貸款5,515億泰銖,通過搭建BAAC Matching數字平臺聯通小農與市場,併爲135萬債務人提供債務暫緩,助力穩定農村生產。與此同時,泰國中小企業發展銀行前三季度向中小企業注入資金5,730億泰銖,同比增長35.6%,帶動超2.6萬億泰銖資本循環;通過協助1.6萬家企業重組債務,將不良貸款率壓降至3.8%。該行還將配合政府政策,提供超3,435億泰銖、前三年利率3%的優惠貸款,並藉助DX數字平臺為逾4.2萬家企業提供全時段支持,通過"降分期、降本金、降息費"組合措施持續優化債務結構。
印尼央行維持基準利率於4.75%,多項政策協同穩增長。印度尼西亞銀行於2025年10月理事會會議決定將基準利率維持在4.75%,此為202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自2024年9月起,央行已連續六次降息累計150個基點,通過寬松貨幣政策組合刺激經濟增長並維持宏觀經濟穩定。為增強政策效果,央行同步實施外匯市場干預、減少印尼盾證券頭寸約210萬億盾,並在二級市場購買268.36萬億盾政府證券,有效維持了印尼盾匯率穩定與市場流動性。這些措施與財政政策形成協同,並通過宏觀審慎激勵與數字支付轉型共同支持國家經濟復甦。
印尼央行推出前瞻性信貸激勵政策,定向支持關鍵行業發展。印尼央行宣佈將於2025年12月1日實施新的宏觀審慎流動性激勵政策,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要求激勵銀行向農業、工業、創意經濟、中小企業等關鍵領域提供信貸。新政策採用前瞻性評估機制,根據銀行承諾的貸款增長目標給予最高可達第三方資金5%的激勵額度,並將定期監測執行情況。同時,央行對積極響應貨幣政策、及時下調新貸款利率的銀行提供額外0.5%的激勵,以加速利率傳導效率。該政策在堅持審慎原則基礎上,旨在增強信貸對優先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
(二)東盟與成員國轉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型改革與開放
在全球化面臨重構的背景下,東盟正通過「區域協同、雙邊突破與國內改革」三位一體的方式,共同推進制度型改革與開放。
東盟達成數字經濟框架協議,簽署升級版貨物貿易協定。在第26屆東盟經濟共同體理事會會議上,東盟成員國實質性達成《東盟數字經濟框架協定》並簽署《東盟貨物貿易協定(升級版)》。DEFA作為東盟首個全面的區域數字經濟協定,將規範跨境數據流通、端到端數字貿易等前瞻性議題,計劃於2026年正式簽署;升級版ATIGA則通過簡化海關程序、削減非關税壁壘進一步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同時,東盟正積極探索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歐盟等組織的"東盟+"合作模式,並推進新加坡—柔佛—廖內省三角合作,致力於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區域投資生態。
菲律賓放寬投資限制,便利海外僑民參與國內資本市場。菲律賓中央銀行於2025年10月21日宣佈取消個人股權和退休賬户單位投資信託基金投資央行證券的非居民持股比例限制,為超過1000萬旅居海外的菲律賓人拓寬了投資渠道。此前相關規定限制非居民持有基金份額不得超過10%,導致多數基金無法投資央行證券。新規實施后,海外僑民可通過受監管的退休投資工具實現儲蓄多元化,預計將引導約1000億比索資金流入菲律賓本土資本市場。此舉不僅有助於構建更安全的退休儲蓄體系,也將進一步激活國內金融市場活力。
柬埔寨批准多項避免雙重徵稅協定,深化區域税收協調。柬埔寨內閣於2025年10月24日批准通過《柬埔寨與老撾避免所得税雙重徵稅協定》、《柬埔寨與菲律賓避免所得税雙重徵稅協定》,以及與新加坡的避免雙重徵稅協定第二議定書修訂案。這些協定將有效消除跨境所得税重複徵稅,防止逃税避税,併爲吸引國際投資、擴大税基、促進技術轉移提供製度保障。柬埔寨持續與東盟成員國及主要投資夥伴開展税收協定談判,目前已完成與中國、新加坡、泰國、越南等11個國家及地區的協定簽署。這些舉措顯著提升了柬埔寨跨境税收合作水平,為優化區域投資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
越南正式實施全球最低税率,優化外資結構與質量。越南自2025年10月15日起正式實施15%全球最低税率,適用於合併收入達7.5億歐元及以上的外資企業,標誌着其税收制度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這一政策在推動外資質量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投資結構的變化:2025年前9個月越南新批外資項目達2926個,雖然註冊資金同比略降8.6%,但項目數量增長顯示中小企業對越南市場持續保持信心。政府明確將選擇性吸引外資,重點聚焦半導體、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等高科技領域,通過優化投資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泰國延長服務場所税減免期限,多措並舉刺激旅遊與經濟復甦。泰國內閣於2025年10月21日批准延長娛樂及休閒企業税率減免期限,將夜總會、酒吧等場所的消費税率從10%降至5%,實施期限為2026年全年。此項措施是政府"速戰速決"旅遊刺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激勵遊客消費,促進旅遊業復甦並擴大就業。消費税局同步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全國分支機構提供税務諮詢,鼓勵更多經營者納入税收體系,既有助於拓寬税基,又能推動國內經濟良性循環,為泰國疫后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支撐。
印尼內政部長警示區域通脹風險,敦促地方政府加強干預。印尼內政部長鐵托·卡納維安近日警告各地區政府,若當地通脹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需立即採取干預措施。2025年9月全國通脹率為2.65%,但紅辣椒、雞蛋與肉雞等食品在數百個縣市出現價格明顯上漲。部長要求地方政府分析供應與流通環節,嚴厲打擊囤積行為,並通過預算補貼運輸成本、發展社區農業等措施穩定物價。目前望加錫與泗水等城市已推廣水培耕作及閒置土地利用等創新方式增強糧食安全。若地方措施效果不足,中央政府將協調多部門聯合介入,以維持價格穩定與民眾購買力。
四、中國-東盟產業合作:重大基建領航區域合作
(一)重大基建與服務升級共促區域互聯互通
隨着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與高效運營,東南亞區域的互聯互通正邁入一個新階段。這些項目不僅顯著提升了物理上的通達效率,更驅動着沿線國家在旅遊、服務與安全保障體系上全面升級,共同構築一個高效、安全、便捷的區域發展新生態。
中老鐵路跨境客運成效顯著,累計服務旅客突破60萬人次。中老鐵路自2021年12月開通運營以來,跨境客運需求持續增長。截至2025年10月15日,該鐵路已累計服務來自115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境旅客60萬余人次,其中2025年以來完成跨境運輸20.4萬人次,呈現逐年穩步增長態勢。為滿足持續增長的出行需求,中老兩國鐵路部門於2023年4月開通國際旅客列車,並於2025年7月增開班次,目前每日往返列車增至4列,單列車座席擴充至420個,日均最高客流達1400余人次。這一交通通道已成為促進區域旅遊、商貿與人文往來的重要紐帶,雙方鐵路部門將繼續優化開行方案,提升服務品質。
雅萬高鐵開通兩年客運量超1200萬人次,成為區域發展新引擎。雅萬高鐵開通運營兩年來累計發送旅客突破1200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量達2.67萬人次,列車安全運行總里程超565萬公里。為滿足持續增長的客流需求,日均開行列車已由開通初期的14列增至高峰期的62列。這條142.3公里的高速鐵路將雅加達至萬隆的行程時間從3個多小時縮短至46分鍾,不僅顯著提升出行效率,還通過"高鐵+旅遊"模式吸引超50萬人次國際旅客,有效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中印尼運營團隊借鑑中國高鐵管理經驗,保持95%以上正點率,以浮動票價、多元支付及無障礙服務持續優化旅客體驗,推動印尼高鐵經濟走廊加速成形,第二、三季度內印尼入境遊客數量增長趨勢明顯。
泰國構建全方位安防體系,科技賦能中國遊客服務升級。泰國政府通過傳統安防與智能科技雙軌並進,系統性提升中國遊客安全保障與服務體驗。旅遊與體育部聯合警方在重點景區部署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系統,實現犯罪前科人員實時預警與精準布控;同時全國79個遊客服務中心提供中文服務,1155旅遊警察熱線配備中文客服,主要景點加裝監控設備,並計劃推出外籍遊客專項保險。在便利性方面,泰國積極構建無現金支付生態,適配中國遊客電子支付習慣,確保資金安全與消費可追溯。2025年1-9月赴泰中國遊客達341.7萬人次,中泰雙方通過聯席會議機制持續優化安全措施與便利化服務,共同推動泰國旅遊形象升級與體驗革新。
(二)雙方推進全方位多領域務實合作
2025年下半年,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呈現全方位、多領域深化態勢。從邊境省份的經貿互補到國家層面的能源戰略對接,從企業的技術解決方案到農產品的市場準入,一系列務實合作正在不同層面同步推進,彰顯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的韌性與活力。
邊境合作方面,越南老街省與中國雲南大理州深化跨境經貿合作。越南老街省與中國雲南省大理州於2025年10月21日聯合舉辦經貿合作推介會,推動雙方在貿易、物流、旅遊及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務實合作。2024年大理州對越進出口額超10億元人民幣,佔該州外貿總額36%,主要出口葡萄、柑橘等農產品,同時進口越南火龍果、咖啡等產品。老街省依託口岸優勢與物流通道,大理州憑藉清潔能源與旅遊科技,形成顯著互補。會上雙方企業簽署多項合作協議,老街省承諾優化通關與物流服務,共同促進中越邊境地區協同發展。
國家戰略方面,緬甸與中國深化能源合作,拓展油氣勘探與基礎設施建設。緬甸能源部長吳高柯文於2025年10月率團訪華,與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總公司、中石油集團等能源企業舉行多場會談,雙方就加強油氣領域合作達成多項共識。重點包括共同勘探緬甸海上油氣資源、推進東南亞天然氣管道輸送能力提升、合作建設坦巴亞坎煉油廠項目,以及開展技術培訓與人力資源開發。此次訪問還涉及地震勘探技術交流與設備考察,標誌着中緬能源合作從傳統貿易向全產業鏈延伸,為區域能源安全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注入新動力。
企業技術方面,華為數字電源展示全場景併網技術,助力東盟構建零碳能源體系。華為數字電源在2025年10月吉隆坡東盟能源論壇上展示了推動區域零碳轉型的全場景智慧光伏與儲能解決方案,通過其領先的組網型技術構建高可靠性併網系統,該技術已在沙特紅海微電網和柬埔寨儲能項目中成功實踐並獲得國際認證。論壇期間,專家強調東盟需建立統一電網標準以推動區域互聯,並指出馬來西亞作為區域樞紐的重要性;華為提出的全場景方案可增強電網抗衝擊與黑啟動能力,依託智能架構和全周期質保確保長期穩定運行。未來公司將持續深化與東盟合作,加大研發投入,助力區域構建全球能源轉型標杆。
農業貿易方面,中方加快柬埔寨燕窩等8種農產品輸華審批,深化農業貿易合作。中國海關總署在與柬埔寨農林漁業部部長鄧迪那舉行的雙邊會談中,雙方就加快柬埔寨燕窩、糙米、菠蘿、波羅蜜、冷凍榴蓮、龍眼乾、熟肉及飼料共8種農產品的檢疫與審批流程達成共識。此次合作依託「一帶一路」海關食品安全會議平臺推動,中柬雙方同意建立聯合工作組機制,及時協調解決貿易障礙,並推動符合良好農業規範的柬埔寨小型農產品便捷准入中國市場。目前柬埔寨已有16種農產品獲准輸華,新增8種產品將進一步完善其農產品出口體系,拓展對華貿易渠道,標誌着中柬農業合作進入更高效、更暢通的新階段。
五、風險提示
1. 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風險;
2. 國內政策落實不及預期風險;
3. 國外政策落實不及預期風險。
本文摘自:中國銀河證券2025年11月5日發佈的研究報告《【CGS-NDI全景東盟】2025年第11期:東帝汶正式加入,東盟版圖添新員》
分析師:武贇傑 S0130525040001
研究助理:劉小逸、田冀霖
評級標準:
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10%以上。
中性: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10%之間。
迴避:相對基準指數跌幅5%以上。
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20%以上。
謹慎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20%之間。
中性: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5%之間。
迴避:相對基準指數跌幅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