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6 16:30
新華財經北京11月6日電(記者沈寅飛)記者從賽迪獲悉,賽迪顧問6日發佈了中國中西部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成果,全景展現我國中西部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最新態勢。
研究成果顯示,我國中西部地區由於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存在差異,中部城區經濟發展呈現出「空間上分佈不均、規模上梯度分佈」的特徵。從空間分佈看,湖北共有29個城區躋身中部百強區,位列中部六省首位,安徽和江西表現亮眼,分別新增2個城區入榜,以17席和16席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湖南省以16席並列第三,河南省以13席排名第五,山西省排名第六,僅有10席。
從城市覆蓋率看,各省百強區分佈不均衡,其中湖北以83.3%的城市覆蓋率排名第一,12個地級市中有10個皆有百強區分佈,河南省最低,僅為29.4%,17個地級市中,除省會鄭州外,僅有4個城市擁有百強區。
從規模層級看,中部百強區高度集中在1000億元以下的區間,共有75個城區,是支撐中部城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具體看,地區生產總值4000億元以上的城區有1個,2000億-3000億元的城區有4個,1000億-2000億元的城區有20個,700億-1000億元的城區有25個,400億-700億元的城區有47個,400億元以下有3個,400億元以上的城區總體呈現「金字塔」式的分佈形態。
賽迪顧問認為,面向「十五五」,中國中西部城區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圍繞產業轉移和創新協作探索「產業承接-創新轉化-要素流動」三位一體的跨區域聯動模式,將成為中西部城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舉措;二是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城區將在支撐所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揮更大力量,涌現出更多「黑馬城區」;三是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區有望藉助城市更新推動實現從「單純改造」到「產業導入」的轉變,形成「空間重構-產業升級-消費激活」的良性循環。
賽迪顧問建議,在「十五五」時期國家優化區域經濟佈局的背景下,中西部城區需立足資源稟賦與發展階段,以「科創+產業」為指引,提升開放能級,促進「產城人」深度融合,精準發力破解發展瓶頸。
一是「精準承接+特色培育」雙輪驅動產業梯度升級。一方面根據「精準」「有序」原則,聚焦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等領域,建立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東部地區的產業鏈協作機制,精準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另一方面依託自身資源稟賦條件,聚焦新能源、算力、智能裝備等特色細分領域加速培育未來新增長點。
二是促進創新資源聯動打造區域協同創新網絡。一方面強化中心城市核心城區創新極作用,充分釋放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城區經濟實力強、發展能級高、內生支撐足的優勢,進一步匯聚創新資源,搭建創新平臺,提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積極探索「中心研發+周邊製造」區域協同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推動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城區與周邊城區共建「創新飛地」。
三是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提升開放能級。一方面強化物流樞紐功能打通對外開放大通道,搶抓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機遇,強化核心城區樞紐功能,充分利用中歐班列、國際貨運航班、內河航運等,實現「西拓」和「南下」;另一方面優化外資營商環境,積極落實國家最新外資准入限制取消政策,發揮資源稟賦,定向精準招商。
四是推進「產城人」融合提升城市空間品質。一方面以城市更新為抓手,重點改造老舊小區、城區「斷頭路」,促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佈局新型基礎設施,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破解「產業空心化」和「人居環境短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老舊空間,按照「舊空間、新業態」的理念,對歷史街區、舊廠房實施「微改造」,引入文創、科創、商貿等業態,培育夜間經濟、直播電商等新消費場景,實現空間價值與經濟效益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