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OpenAI上市,美股迎來「中石油時刻」?

2025-11-06 14:00

作者 | 丁卯

編輯 | 張帆

今年以來,隨着美股科技巨頭估值屢創新高,市場對AI過熱跡象的擔憂與日俱增。而近期,OpenAI天量IPO的傳聞,更是將這種擔憂推向了頂峰。

據路透社報道,OpenAI 最早可能在2026年前后提交上市申請,目標募集資金可能超過600億美元,估值更是高達 1萬億美元。若真的兑現,那麼OpenAI將成為美股史上規模最大IPO之一。

在市場為這場「AI淘金熱」歡呼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規律正在敲響警鍾:歷史上的「巨無霸IPO」往往伴隨着市場見頂的「魔咒」。這迫使投資者必須冷靜審視當前美股的估值,警惕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幽靈重現。

那麼,歷史上的「巨無霸IPO」是否真的對泡沫行情有指示作用?目前美股市場存在AI泡沫嗎?

「巨無霸IPO」魔咒

從歷史覆盤看,「巨無霸IPO」的出現確實對市場有一定的風險警示作用。這背后的邏輯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一方面,最直接的影響是「巨無霸IPO」會出現強大的虹吸效應,迅速抽乾其他板塊的血液。當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涌向巨無霸公司時,容易引起市場結構性「失血」,從而加劇整體市場的波動。

另一方面,更深層的原因是牛市尾聲的「情緒透支」。「巨無霸IPO」通常出現在市場情緒極度樂觀時期,這種時期投資者風險偏好高、對公司基本面的容忍度好,願意為企業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增長預期提前買單。而具備這些特徵的時期通常為牛市尾聲,天量IPO的出現則可能加劇市場資金的枯竭,引發市場情緒的反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年A股市場著名的「中石油魔咒」。

2007年11月5日,中國石油 IPO, 募集 668億元,佔當時A股總市值的0.23%。首日市值高達8.05萬億元,佔當時A股總市值的25%+。

其10月底的申購凍結資金更是高達3.3萬億,而當年居民銀行存款還不到17萬億,足以展現出市場對其近乎瘋狂的追捧。

事實上,在此之前,建設銀行和中國神華兩家巨無霸就已經陸續登陸A股市場,募資金額分別為580億和660億元,三家巨頭合計募資規模達到1914億元,佔當年IPO總額的43%。

巨無霸的扎堆上市,恰逢宏觀環境轉向的關鍵時點。2008年海外次貸危機爆發疊加國內貨幣政策收緊,市場情緒開始逆轉,而中石油等巨無霸在短期內吸納了天量資金,直接加速了市場資金的撤離。

在此背景下,上證指數從6124點的歷史高位一路暴跌至1664點,跌幅超過70%。中石油等巨無霸股價更是一瀉千里,使得高位接盤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圖:2007年巨無霸IPO 扎堆上市市場暴跌   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 

2015年國泰君安的IPO,再次印證了這一魔咒。

6月26日,國泰君安IPO,募集金額達300.58億元。雖然規模不及中石油,但其上市時點恰好對應A股新一輪牛市高點,在市場情緒極度膨脹之下,其鉅額的募資依然對脆弱的市場造成了流動性抽血,加速了大盤的下跌。

上市當月,大盤見頂5178點后一路下跌,到2016年初跌幅接近50%。同時,國泰君安在7月1日創下37.30元峰值后,此后始終沒有突破當年高點。

圖:2015年國泰君安上市市場暴跌   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

相比A股,美股的「巨無霸魔咒」似乎並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美股市值規模更大且交易活躍 ,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定價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因此,市場能夠消化大型 IPO,降低其對大盤的衝擊。

但從覆盤來看,天量IPO仍然存在結構性警示作用。2021年Rivian Automotive 的上市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為電動汽車新貴,Rivian 募資超過137億美元,開盤后股價飆升,市值一度突破 1000 億美元,超過了通用汽車等傳統巨頭。相比之下,特斯拉IPO 時的募資規模僅為 2.26 億美元,估值不到 20 億美元,這無疑體現出了當時資本對電動汽車的空前追捧。

從背景看,2020年疫情后,正值美聯儲超級降息周期,市場充斥着大量的流動性,推升了對於科技成長股的偏愛。這種背景下,Rivian這種尚未盈利、但前景廣闊的成長股,被賦予「下一個特斯拉」的期待。

但21年底,美聯儲加速 Taper 並暗示加息,市場情緒轉向,高估值、高風險的科技成長股首先被拋售。在上市不到一周后,Rivian 股價連續暴跌,市值蒸發數百億美元。

而Rivian的暴跌也被市場視為科技成長泡沫破滅的信號,加速了資金的結構性調整,導致納斯達克整體的回調。

圖:Rivian上市后納斯達克調整   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

魔咒的本質是情緒透支

綜上所述,無論是A股還是美股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巨無霸魔咒」。但事實上,天量 IPO 警示的並不是公司本身,而是其背后隱含的極端市場行為和不合理的估值結構。

圖:美股巨無霸IPO上市后市場表現    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

圖:A股巨無霸IPO上市后市場表現   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

無論是中石油的瘋狂或是Rivian的盲目樂觀,都是牛市后期市場非理性情緒達到頂點的一種標誌。在這種時期,市場經歷了長期上漲后,投資者盲目自信,認為股市是隻漲不跌的神話,風險偏好明顯升高,所以對於基本面和高估值的容忍度提升。

而對公司和發行機構而言,牛市后期市場流動性充沛、估值倍數高,其也更願意在去博取一個好的套現價格。這是巨無霸IPO更容易出現在牛市尾聲的根本原因。

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説「巨無霸」上市導致了牛市行情終結,不如説,牛市尾聲市場非理性的繁榮催生了巨無霸的出現。而這些鉅額IPO的虹吸效應又間接強化了資金的結構性失衡,導致了整體行情調整、加速市場去槓桿化力度,最終引發連鎖反應,呈現出牛市行情的終結。

AI泡沫來了嗎?

在經歷了數年的AI熱潮和持續新高后,投資者對美股泡沫產生擔憂,但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一系列結構性指標的歷史對比。

(1)從股市的擁擠度上看,目前美股AI概念上擁擠程度顯著上升,這與互聯網泡沫時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數據顯示,過去15年間,美股持續跑贏全球市場,目前其市值已佔據全球股市總規模的60%以上。而在美股內部,前五大科技公司市值總和已超過歐洲斯托克50指數、英國、印度、日本和加拿大的總和,佔據全球公開股票市場約16%的份額。

圖:美股市值佔據全球主要規模  數據來源:高盛,36氪整理

(2)估值和巴菲特指標也指向泡沫存在的可能。目前美股前五大巨頭的平均市盈率約為37倍,顯著高於標普 500 指數的歷史均值。

同時,從巴菲特指標(美股總市值佔美國 GDP 的比率)看,當下巴菲特指標比率為225%左右,高於200%的投機臨界線,甚至比2000年互聯網泡沫頂峰180%的水平還要更高。

因此,無論是急劇攀升的估值水平還是巴菲特指標等關鍵參考,均指示着美股目前確實存在AI泡沫化的跡象。

但同時,相比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時期,這一輪AI行情主要由科技巨頭所主導,過去幾年其估值擴張也伴隨着業績的增長,且未來業績兑現的支撐性更高。因此相比來看,目前AI科技股的絕對估值水平雖然攀升,但相對水平仍明顯低於泡沫時期,這也是一些賣方認為AI泡沫並沒有形成的關鍵參考。 

圖:標普500預期PE歷史對比  數據來源:高盛,36氪整理

(3)從市場的證券化程度和資金結構看,AI債務融資的顯著增加也帶來一些風險警示。尤其是圍繞OpenAI所展開的鉅額供應商融資,與互聯網泡沫時期電信供應商互購設備極為相似。

2000年市場對網絡帶寬的需求預期升溫,催生了大量初創電信運營商。當時的行業龍頭朗訊科技爲了搶佔市場份額並維持其高速增長的「神話」,向其客户提供鉅額貸款或擔保,而這些客户必須用這筆資金來購買朗訊的電信設備。巔峰時期,這種供應商融資規模一度超過 150 億美元。

隨着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全球電信公司大幅削減資本開支,朗訊業績隨即暴跌,鉅額貸款變成不良資產,公司陷入虧損,股價也暴跌超90%,成為互聯網泡沫破滅的代表。

從歷史經驗看,這種規模巨大的供應商融資,非常依賴后續OpenAI的業績兑現。如果其商業盈利達不到預期,其對供應商的採購承諾將無法兑現,屆時,供應商的鉅額訂單可能變成不良資產,對業績產生負面衝擊,引發廣泛的連鎖反應,最終爆發系統性風險。

圖:圍繞OpenAI的供應商融資內循環   數據來源:高盛,36氪整理

綜合來看,雖然部分指標已經顯示出美股AI泡沫化的風險提升,但相比2000年,本輪行情在龍頭主導和業績支撐方面更具韌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場的准入門檻,弱化了泡沫的破裂風險。

儘管如此,但如果OpenAI這種天量 IPO真的如期而至,特別是總價值飆升至超過其未來潛在現金流時,那麼可能會成為觸發市場風險偏好逆轉的催化劑,屆時AI泡沫或許將真的到來。好在奧特曼在最新的採訪中再次表達了沒有IPO時間表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場的擔憂。

不管怎樣,在新的潘多拉魔盒沒有開啟前,對投資者而言,保持警惕、強化多元化配置以分散潛在風險,或許是目前更明智的選擇。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諮詢並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