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精選> 正文
2025-11-07 16:02
華盛資訊11月7日訊,下周將進入11月中旬,也將開啟中概股財報密集期,騰訊控股、中芯國際、小米、百度、快手等一大波業績將重磅來襲。
那麼,市場預期這一輪中概股哪家業績最靚? AI紅利兑現效果如何?本文梳理中概頭部科技公司最業績預測及最新目標價,供各位投資者參考:
科網股季報哪家有望最靚?小鵬營收料暴增逾100%
1、阿里雲加速增長!AI產業鏈核心公司業務增速如何?
今年以來,騰訊、阿里巴巴等龍頭業績持續超預期,並相繼公佈在AI領域的進一步投資計劃。
浙商證券表示,從AI進展角度看,港股互聯網公司可以分為兩類;一則,以通用大模型和雲計算為核心方向,代表性公司有阿里巴巴、騰訊等;二則,以垂類應用為突破口,代表性公司有美圖、快手等,兩類公司的AI業務正迎來快速發展期。
整體而言,互聯網龍頭經歷此前AI預期替代「內卷競爭燒錢」敍事,阿里、騰訊等雲業務超高速成長,自研AI芯片訓練大模型有望重塑競爭格局,投資者持續關注變現能力及持續性。
2、外賣競爭壓力達峰!美團、阿里本季虧了多少錢?
三季度為本輪外賣補貼競爭最激烈的季度,導致美團、阿里收入增長和利潤在短期內顯著承壓。機構預計美團-WQ3調整后淨虧損或達到159 億元,而阿里巴巴即時零售業務虧損超過350億元。
進入四季度以后,隨着奶茶類訂單因季節性因素減少,以及平臺逐步迴歸理性運營,機構目前普遍預計外賣補貼競爭或將持續緩解,進入減虧節奏。而阿里閃購成為高頻帶動低頻的核心用户活躍引擎,本季度有望貢獻電商CMR2-3%增長。
3、小鵬機器人驚艷市場!AI硬件公司業績如何?
就在本周的小鵬2025年AI日上,新一代IRON機器人「超擬人」步伐效果驚艷市場,引發投資者廣泛關注,並預計2026 年量產,疊加Robotaxi、第二代VLA大模型等核心AI產品競爭力凸顯,分析師集體看好公司估值提升空間。
小鵬汽車-W Q3共交付116,007 輛智能電動汽車,同比大幅增長149%,環比增長12.4%,創歷史單季度交付新高,有望帶動營收暴增逾104%;美銀看好「物理AI」戰略和技術變現的能力,預計小鵬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小米集團-W方面,雖然股價近期遭遇短期逆風,但得益於Q3智能手機恢復正增長且電動車交付量持續提升,業績依舊保持高增長;預計Q3總收入及經調整淨利潤將實現同比分別增長22%及60%,達1137億及100億元。投資者重點關注小米第二座電動車工廠獲批投產,將成為推升股價重估的催化劑。
港股科技能否重啟升勢?機構喊話:回調是佈局良機
受到關税衝突、AI泡沫論、美政府關門限制流動性等外部因素擾動,港股市場自10月份以來持續震盪,以科技股為代表的恆生科技指數自高點已回撤逾12%。
但大行普遍預計,在AI產業發展、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背景下,港股市場未來或許將繼續上行,特別是港股科技成長類股票仍是港股最具彈性的主線
方正證券預計港股上漲行情仍未結束,經過此前調整再度迎來佈局良機,建議繼續關注恆生科技為代表的低估值品種補漲機會。光大證券同樣指出,儘管港股已經連續多月上漲,但目前整體估值仍然偏低,長期配置性價比較高。
摩根大通預計到明年年底,MSCI香港指數可能達到14366至16679點,較當前水平大約上漲8%至25%。
此外,南下資金仍在持續加速流入港股市場,港股流動性環境也有望進一步受益。根據Wind數據統計,10月份南下資金仍在大幅買入港股超849億港元,年內累計流入規模突破1.17萬億元人民幣,年度累計流入規模持續創近年來新高。
中概股 |
績前平均 目標價 |
潛在升幅 |
騰訊控股 11/15 |
723港元 |
14.2% |
中芯國際 11/13 |
87.5港元 |
16.0% |
京東 11/13 |
41.3美元 |
29.1% |
嗶哩嗶哩 11/13 |
30.0美元 |
4.6% |
小鵬汽車 11/17 |
26.0美元 |
8.8% |
小米集團-W 11/18 |
63.6港元 |
48.7% |
百度 11/18 |
133.4美元 |
4.9% |
快手-W 11/19 |
89.0港元 |
28.7% |
阿里巴巴 未披露 |
198.2美元 |
18.3% |
拼多多 未披露 |
16.6美元 |
5.7% |
美團-W 未披露 |
127.2港元 |
25.4% |
理想汽車 未披露 |
25.9美元 |
28.5% |
網易 未披露 |
155.7美元 |
11.8% |
中概科技巨頭財報集體來襲!
你最看好哪些公司業績表現?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