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股「失落陣營」消費股迎財報「大考」 美國家庭「壓力山大」是病根

2025-11-05 21:29

智通財經APP獲悉,2025年股市曾創下多項紀錄,但消費品股票卻遠遠落后,並未參與這場盛宴。本周,多家大型消費企業將陸續發佈財報,而投資者正準備迎接更多衝擊。

服裝製造商、餐飲運營商和鞋類銷售商表現慘淡,Lululemon Athletica(LULU.US)、墨西哥連鎖快餐Chipotle(CMG.US)和Deckers Outdoor(DECK.US)今年跌幅均超45%。食品雜貨、酒類和衞生紙等必需消費品銷售商同樣滯后,百富門-A(BF.A.US)、荷美爾食品(HRL.US)和塔吉特(TGT.US)跌幅至少達27%。

若從追蹤非必需消費品企業的標普500細分指數中剔除亞馬遜(AMZN.US)和特斯拉(TSLA.US),該指數2025年表現基本持平。根據標普全球的分類體系,這兩家科技巨頭被歸為消費企業,但多數市場觀察人士認為,近期它們的股價走勢主要受人工智能(AI)前景推動。

消費股低迷凸顯美國家庭壓力

大量消費企業股價表現不佳,凸顯出美國家庭面臨的多重挑戰。近幾個月企業持續裁員,導致勞動力市場趨於疲軟;唐納德·特朗普政府實施的關税政策,使得食品、服裝和電子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同時,高企的抵押貸款利率也對房地產市場造成打擊。

本周,麥當勞(MCD.US)、外賣平臺DoorDash(DASH.US)和永利度假村(WYNN.US)等企業正陸續發佈財報,投資者有望通過這些財報瞭解消費板塊的最新動態。而該板塊的風向標企業之一沃爾瑪(WMT.US)需等到約兩周后——即11月20日纔會披露財報。

周三盤前,麥當勞公佈了第三季度財報,營收和調整后每股收益均未達到市場預期,但全球同店銷售增長超出市場預期。數據顯示,2025年Q3營收70.8億美元,市場預期70.95億美元,上年同期68.7億美元;全球同店銷售額增長3.6%,高於市場預估的3.55%;淨利潤22.8億美元,每股收益3.18美元。

AI熱潮掩蓋消費股困境,市場呈現「槓鈴型」分化

截至目前,火熱的AI交易熱潮已足以掩蓋消費股日益加劇的困境。標普500指數當前接近歷史高點,今年漲幅達15%。

瓊斯交易機構服務公司(JonesTrading Institutional Services LLC)首席市場策略師邁克爾·奧羅克(Michael O’Rourke)表示:「若當前沒有AI投資熱潮,且今年就業市場放緩、消費者壓力顯現,投資界目前的擔憂情緒會更強烈。」

他指出,這種市場分化印證了股市的「槓鈴型」結構:一端是少數AI相關企業和股票表現強勁,另一端則是勞動力市場擔憂與家庭支出壓力拖累多數股票。2025年以來,標普500科技板塊漲幅已達27%。

美國銀行股票與量化策略師薩維塔·蘇布拉馬尼亞姆(Savita Subramanian)稱,亞馬遜和特斯拉的財報表現,還掩蓋了非必需消費品板塊其他企業第三季度利潤的收縮;必需消費品企業該季度利潤預計將下降1%。

她在周一的研究報告中警告,勞動力市場疲軟可能意味着「未來消費增長將受衝擊」,且在市場聚焦AI相關資本支出大幅增長的當下,消費趨勢已開始出現「裂痕」。

內德·戴維斯研究公司(Ned Davis Research)美國板塊策略師羅布·安德森(Rob Anderson)提供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消費股的弱勢:過去六個月,標普500必需消費品板塊中僅5%的個股跑贏大盤,這是過去50年來最低比例之一。

政府停擺下裁員成關注焦點,市場對「無就業繁榮」存分歧

受美國政府停擺影響,策略師和投資者不再依賴官方勞動力市場數據,轉而更多關注企業裁員公告。

10月28日,聯合包裹公司(UPS.US)宣佈將裁員3.4萬人,震驚華爾街;同日,亞馬遜表示計劃裁減1.4萬個企業崗位;幾天前,塔吉特也宣佈將裁減8%的企業崗位,約1800個職位。

22V研究公司(22V Research LLC)總裁兼首席市場策略師丹尼斯·德布歇爾(Dennis DeBusschere)表示:「更多裁員或裁員公告激增,將成為重大擔憂。」但他補充道,「幸運的是,目前多數企業表示員工情緒良好。」

不過,華爾街部分觀點認為,本輪財報季的裁員對股市有利。花旗集團全球宏觀策略師亞當·皮克特(Adam Pickett)和德克·威勒(Dirk Willer)將這種現象稱為「無就業繁榮」。他們認為,包括AI發展導致的額外裁員,將促使美聯儲採取更寬松的政策。

兩位策略師在周一的報告中寫道:「這可能推動股市進一步上漲,進而帶動更多AI相關資本支出,引發更多裁員,最終讓美聯儲政策更加寬松——如此循環往復。」「考慮到美國經濟周期性風險的不確定性,這一趨勢目前可能仍處於初期階段,但我們認為股市可能已開始着眼於明年‘經濟過熱’的風險,因此我們維持看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