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5 08:48
胡潤百富榜上財富增長較快的雷軍和李書福,誰的資本版圖更賺錢?
近日,胡潤研究院發佈了第27份百富榜(以前叫富豪榜),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第四次榮登榜首並未出人意料,前十的榜單中有兩個新面孔吸引網友關注。前十新增兩個新人分別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和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兩人分別位列第五位和第十位。
讓市場沒想到的是,兩位大佬成功上榜百富榜前十,未能為公司股價帶來積極提振,反而小米和吉利的股價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下滑。10月28日胡潤百富榜發佈,10月28日至31日,小米股價遭遇三連跌,分別下跌了1.92%、1.96%和2.17%,直至11月3日才止住頹勢。自9月25日的59.90港元一路下跌至11月3日收盤的44.82港元,期間跌幅達25.2%。小米股價年內整體表現依然不俗,2025年年內股價漲幅達28.8%。最新市值依然高達1.168萬億港元。
吉利創始人李書福首次進入百富榜前十,吉利汽車的股價遭遇一波六連跌,從胡潤百富榜發佈至今遭遇四連跌。和8月25日的年內股價高點相比,11月3日的股價已經下跌了14%。和小米年內股價總體上漲一樣,吉利在2025年年內股價漲幅達25.3%,最新市值為1803億港元。
但是小米和吉利在2025年年內股價漲幅均超過四分之一,助推雷軍和李書福擠進百富榜前十。其中今年2月26日,雷軍因為小米股價的暴漲,一度以4400億的財富短暫超越鍾睒睒成為中國首富。雷軍年內財富激增1960億元,李書福的個人財富激增800億元,成為百富榜前十中增幅較高的兩位富豪。
這兩位新增的超級富豪,誰的資本版圖更賺錢?
憑藉小米汽車的優異表現,小米股價自2024年增長121%之后,進入2025年的小米股價也持續飆升,若不是近期小米遭受較大負面輿情,影響了股價,2025年小米股價一度累計漲幅達266%,從年初的12港元/股飆升至44港元/股。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發佈后,股價一度創下52.4港元/股的歷史新高。
2025年Q2營收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淨利潤108億元,同比增長75.4%。汽車業務表現亮眼,Q2收入206億元,毛利率達26.4%,虧損收窄至3億元。機構對小米汽車業務盈利前景樂觀,預計2025年Q4或實現單季盈利。增發融資426億港元后,資金用於汽車研發及生態佈局,增強長期競爭力。各種利好,讓雷軍在年內財富增長了1960億元,增幅達151%。榮獲2025年財富「增長王」。
雷軍作為小米集團創始人,是小米持股最高的創始人,2023年底年報顯示持股24.16%。2025年3月25日配售后,雷軍持股降至24.1%。當日小米完成配售8億股,雷軍參與「先舊后新」認購,持股進一步稀釋至23.4%。雷軍通過AB股架構控制約64%的投票權,確保對小米的絕對控制權。
此外,雷軍還通過投資持有其他公司股份,例如字節跳動持股1.2%、金山軟件持股15.31%(25.7%的表決權)、美的集團持股1.29%,拉卡拉持股1.02%等,還通過小米集團採用「雙層股權架構」,雷軍通過信託和AB股設計,實際控制公司表決權,保障決策權穩定。
雷軍通過順為資本的對外投資,其資本版圖越來越大,至少持有11家科創板公司股份。石頭科技、方邦股份、樂鑫科技、晶晨股份、金山辦公、九號智能、石頭科技、創鑫激光、聚辰股份都有雷軍的身影。美股的歡聚時代、迅雷、獵豹、金山雲等公司也有雷軍的身影。
1960億元的財富增長,這些增量放在《胡潤百富榜》中都能排在榜單前二十位,馬雲以2100億元的財富位居11位,張志東以1930億元的財富位居12位,雷軍一年增長的財富就能超過張志東排在百富榜第12位。這意味着雷軍平均每分鍾賺37萬元。胡潤認為雷軍財富增長主要和小米汽車、手機、IOT設備的亮眼表現有關。
按照社科院財富研究團隊依據《中國統計年鑑》的推算數據,2025年全國税前年收入達36萬元的人羣約為110萬人,佔總人口比例僅0.8%左右。雷軍1分鍾賺的錢已經超越了99.2%的人羣。
李書福在2025年個人財富增長了55%,雖沒有雷軍財富增長迅猛,增長幅度在前十富豪中僅次於雷軍、曾毓羣、丁磊和鍾睒睒,后者三位富豪的財富增長分別是65%、60%和56%。
李書福首次進入百富榜前十,主要得益於其財富的顯著增長和吉利汽車業務的強勁表現,推動吉利汽車股價的翻倍表現。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實現營業收入1503億元,同比增長27%,創歷史新高;核心歸母淨利潤達66.6億元,同比增長102%。吉利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長126%,出口表現穩定,市佔率首次突破10%。這些亮眼業績直接推動了市場對吉利集團價值的重估。
李書福作為吉利控股集團的核心人物,其資本版圖已覆蓋汽車製造、智能科技、出行服務等多個領域。截至2025年6月,他通過直接或間接持股控制11家上市公司,形成從研發到出行的全產業鏈佈局。其資本版圖的核心構成為吉利汽車、極氪、曹操出行、洪橋集團、極星汽車、億咖通科技、路特斯科技、錢江摩托、漢馬科技、千里科技等11家上市企業。這些「吉利系」企業分佈在A股、H股、美股和瑞典斯德哥爾摩交易所上市,至今年6月16日,總市值3533億元。經梳理發現,11家上市企業中,盈利企業5家,虧損企業6家。最燒錢的是極星汽車,2024年虧損超過147億元,比2023年擴大61億元。
李書福也是資本運作高手,早年收購沃爾沃就足以説明李書福的資本運作能力。這一戰也讓李書福揚名全球。成為全球各大頂級商學院的經典案例。被哈佛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等全球知名商學院持續關注並進行研究分析。這次並購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海外車企併購案。
縱觀李書福的資本運作特點,最終落實到生態協同上,通過上市公司實現「研發-製造-出行-數據」的閉環,例如提供出行服務的曹操出行與吉利汽車、極氪形成業務聯動。2025年曹操出行上市后,李書福的上市公司總數增至11家,總市值超千億港元。儘管2025年6月25日曹操出行上市首日股價下跌21.67%,李書福持股價值仍超150億港元。
李書福的資本版圖不僅體現其「造車者」向「產業整合者」的轉型,也反映了吉利集團在全球化與智能化戰略中的深度佈局。其子李星星的一星機器人業務調整就是李書福聚焦智能駕駛的表現,吉利出車、曠視出智駕、力帆(千里)出殼,三者通過合作,目標是成為華為車BU。李書福對AI曾經四小龍之一的創始人印奇印象很好,印奇出任千里科技董事長,接着又引入前華為車BU總裁王軍,將吉利研究院、極氪智駕、曠視旗下的邁馳智行,全部整合進新成立的「重慶千里智駕」,核心只有千里智駕。李書福的全球智能化的野心可見一斑。
從李書福的財富增量計算,他每分鍾淨賺15.2萬元,已經超過全國92%的人羣。
在中國汽車產業邁向智能化、電動化深水區的關鍵階段,兩位風格迥異卻同樣具有戰略遠見的企業家——李書福與雷軍,正以「產業整合者」的身份在造車賽道上交匯。他們一個深耕製造業數十年,一個跨界而來卻手握生態資源,看似路徑不同,實則都在推動中國汽車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重構」。
李書福的整合邏輯根植於「製造為本、技術為基」。過去十余年,他通過收購沃爾沃、入股戴姆勒、整合極氪與領克等舉措,構建起覆蓋燃油、混動、純電、醇氫等多技術路線的全球化研發生態。2025年推出的《台州宣言》和「兩橫七縱」戰略,更標誌着吉利從資本擴張轉向深度協同:前端品牌聚焦用户分層,中后臺技術實現架構、電驅、電池、智能座艙等七大領域的平臺化共享。這種整合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體系化能力將分散的資源轉化為可複用、可迭代的產業基礎設施。正如李書福所言:「迴歸製造業本質,敬畏產業規律」,其整合的核心在於夯實底層技術護城河,打造穿越周期的韌性。
而雷軍的整合之道,則體現為「生態驅動、用户導向」。小米汽車雖入局較晚,卻憑藉手機×AIoT×汽車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迅速打通硬件、軟件與服務邊界。雷軍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汽車工程師,但他深諳如何整合供應鏈、調動用户社羣、嫁接智能生態。小米SU7的成功,不僅在於產品力,更在於其將3億MIUI用户、成熟的智能製造體系與澎湃芯片研發能力有機融合,形成獨特的「軟硬一體」競爭力。即便近期遭遇輿論風波,雷軍仍選擇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呼籲抵制網絡亂象,這背后是對健康產業生態的維護——他知道,唯有生態清朗,整合才能持續。
兩人看似一「慢」一「快」,實則殊途同歸。李書福強調「過程對了,結果自然就對」,雷軍則信奉「站在風口,豬都能飛」,但如今他們都意識到:真正的風口不在流量,而在系統性整合能力。吉利正在將衞星通信、低軌導航、車規芯片納入整車開發閉環;小米也在自建工廠、自研智駕、佈局換電網絡。雙方都在從單一產品製造商,蜕變為涵蓋核心技術、製造體系、用户運營與生態服務的「出行解決方案提供者」。
更值得期待的是,他們的整合路徑存在互補空間。吉利擁有深厚的整車工程能力與全球合規經驗,小米則具備領先的消費電子交互邏輯與敏捷開發機制。未來,在智能座艙體驗、車雲協同、海外市場本地化等方面,二者完全可能形成「製造+生態」的新型合作範式。這種競合關係,將推動整個行業從價格戰、參數戰,升級為標準戰、生態戰。
李書福與雷軍在百富榜和造車賽道「相遇」,是中國汽車產業成熟化的標誌。他們不再是孤立的造車者,而是以不同方式重塑產業鏈結構的整合者。當長期主義遇上生態思維,當製造根基擁抱數字創新,中國汽車工業有望在全球競爭中走出一條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新路。這場火花,終將照亮中國智造的下一個十年。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複製、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 夢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