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40億美元「賣身」之后,星巴克的未來會怎樣?

2025-11-05 16:05

(來源:劉潤)

01

40億「賣身」

星巴克,終於還是「賣身」了。

11月4日一大早,星巴克宣佈,以40億美元的價格,向一家中國的私募股權公司,博裕資本,出售其中國業務60%的控股權。交易完成之后,雙方將會成立一家新的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上海,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內地的所有業務。而星巴克總部,將從一個「全資控股的運營者」,變成一個「持股40%的重要股東和品牌授權方」。

早在去年,市場上就不斷有星巴克要出售中國業務的傳聞。現在,靴子終於落地了。

可是,為什麼最后賣給了一家私募股權公司?這個博裕資本,是什麼來頭?星巴克經歷了些什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未來的星巴克會怎樣?

先説結論。

1)未來的星巴克,可能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門店;

2)一種,是堅守體驗,繼續在更高的價格帶里發力。另一種,是追求效率,做小做快,迴歸咖啡的功能屬性;

3)需要「第三空間」,就去第一種門店。需要「即買即走」,就去第二種門店。

為什麼這麼説?

我試着幫你梳理一下。

就從這個「博裕資本」開始。

02

博裕資本

博裕資本是誰?

這個名字,你可能有點陌生。但想快速認識它,你可以從它「投了誰」開始入手。

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蜜雪冰城。對,就是那個「你愛我我愛你」的蜜雪冰城。比如,北京SKP。就是那個中國最奢華的高端商場之一。

投資蜜雪冰城,意味着博裕知道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的供應鏈,知道如何賦能上萬個加盟商,如何把一杯幾塊錢的飲品,做成一門效率驅動的大生意。這是一種「把成本和效率做到極致」的能力。投資SKP,意味着博裕知道如何服務中國最有購買力的一羣消費者,知道如何營造一種「場」的氛圍,知道如何維護一個品牌的光環。這是一種「把體驗和品牌做到極致」的能力。

博裕資本,就是這樣一家既能投蜜雪冰城,又能投SKP的公司。

這種橫跨「大眾」和「高端」的能力,是一種獨特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后面要考。

好。現在,我們快速瞭解了一下買家。

那麼,星巴克又為什麼要「賣」呢?

03

遠程控制

因為,它得了一種跨國公司很容易得的病。

這種病的病根,出在「遠程控制」上。

對於星巴克來説,遠程控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是安全的壁壘。因為在全球大量的國家均有分佈,西雅圖總部制定了極其嚴格的「全球標準化SOP」。從門店設計到咖啡配方,從員工培訓到營銷活動,一切都按標準來。這就保證了你在北京國貿喝到的,和在紐約第五大道喝到的,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拿鐵,也保證了品牌形象的統一和穩定。

但在另一方面,這套SOP,也是效率的枷鎖。

舉個例子。

成都一家星巴克門店的經理,發現本地年輕人特別喜歡花椒的麻味。他想,能不能推出一款「青花椒拿鐵」?先不説這個想法靠不靠譜。光是要把這個想法變成現實,就得經歷一個漫長的流程。上報中國區總部,中國區總部評估后上報亞太區,亞太區再和全球總部溝通。最終審批下來,可能半年都過去了。市場早就是另一副樣子了。

決策慢。成本高。不靈活。

而這種病根,最終也會直接體現在星巴克的財報上。

04

致命悖論

根據星巴克2025財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增長了2%。

這個數字,是不是看上去還不錯。至少是增長。

但是,如果繞到這個數字的背后,你會發現一組致命悖論。

一邊,是交易量增長9%。另一邊,是平均客單價下降7%。

也就是説,客流是上來了,但客人的消費金額卻在下降。這種「以價換量」的趨勢,會不斷稀釋星巴克創立以來最核心的,「高成本+高溢價」的根基。星巴克的成本,是為「第三空間」的優質體驗而設計的。但它的收入,卻越來越依賴於折扣和促銷。

這樣的增長,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因為星巴克,可能要付出稀釋品牌價值和損害長期盈利能力的代價。

所以,致命悖論,會推動「星巴克的出售」。而遠程控制,會推動「要出售給中國團隊」。

原來如此。

可是,這個中國團隊,為什麼是「資本」公司,而不是「餐飲」公司呢?

05

另類資產管理公司

因為,星巴克需要的,不是一個新的廚子,而是一個外科醫生。

什麼意思?

博裕這類公司,是專業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就是「買進來,做好,再賣掉」,通過提升公司價值來賺錢。它們的主業,就是給有潛力但遇到瓶頸的公司做「外科手術」,比如優化運營,比如加速開店,比如提升數字化,比如重組管理層,從而讓這家公司更健康、更值錢。最后,在合適的時機,把它賣掉,賺取中間的巨大增值。

而餐飲公司,因為品牌文化衝突,業務精力有限,潛在競爭關係等等原因,反而未必擅長改造另一位同行。

所以,在前來「會診」星巴克的名單里,幾乎是清一色的「資本」公司。

哦?比如呢?

06

最終對決

有消息稱,KKR、殷拓、高瓴、Primavera、紅衫,都出現在了競標名單里。

但是,最終進入決賽圈的,主要是這麼兩位。

一位,當然就是最終勝出的,有着「蜜雪冰城+北京SKP」獨特經驗的博裕。而另一位,是戰績顯赫的凱雷資本。

對。就是幾年前操刀麥當勞中國的凱雷資本。2017年,凱雷聯合中信買下麥當勞中國時,門店數約2500家。但等到2023年凱雷退出其持有的股權時,門店數已經增長到5500家。據說,這筆投資給凱雷帶來了高達6.7倍的驚人回報。

可以説,在給餐飲連鎖動手術這件事上,凱雷是有成功經驗的。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最終勝出的,不是凱雷,而是博裕?

07

雙重劇本

可能是因為,博裕開出了「雙重劇本」。或者説是,複方藥。

還記得我們前面説過的,博裕的兩個獨特的投資案例嗎?

憑藉運營北京SKP的經驗,博裕懂得如何維護「第三空間」的奢侈品屬性,守住星巴克賴以生存的高端品牌價值。知道如何營造一個「場」的氛圍,如何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為體驗支付溢價。憑藉投資蜜雪冰城的經驗,博裕又懂得如何進行規模化擴張,用效率換取市場。知道如何管理一個龐大的加盟或合作體系,如何用數字化工具賦能成千上萬個小店。

站在今天中國這個更加趨近於「K型」的市場里,博裕這種「既能高端,又能大眾」的獨特能力,可能纔是星巴克更需要的解藥。

那麼,拿到「雙重劇本」的星巴克,未來將會怎樣?

08

K型門店

如果大膽猜測一下的話,未來的星巴克,可能會出現「K型」的門店。或者説是,一個雙面的星巴克。

第一面,是高端線,堅守體驗。

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高端寫字樓里,星巴克依然是你熟悉的那個樣子。温暖的燈光,舒適的沙發,空氣中瀰漫着咖啡的香氣。它會堅守「第三空間」的體驗和40-50元的價格帶,對抗精品咖啡的崛起。在這里,星巴克賣的不僅是咖啡,更是社交空間和品牌價值。

第二面,是大眾線,追求效率。

在更廣闊的市場里,你會看到大量小型的「SBUX GO」(星巴克快取店)。它們可能只有30平米,沒有沙發,只有幾個簡單的座位,甚至只是一個窗口。它們店面不大,裝修簡約,學習瑞幸,做小做快,迴歸咖啡的功能屬性。

畢竟,博裕和星巴克的合資公司的目標,是在中國,把門店開到20000家。

這是什麼概念?

今天,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大約是8000家。這就意味着,20000這個數字,不太可能全靠「高端線」實現。也意味着,一場浩浩蕩蕩的加速擴張,即將開始。

那麼,巨大的投入之下,博裕能賺的回來嗎?

09

價值增長

不好説。

就像我們前面説的那樣,博裕這類公司賺的,是「價值增長」的錢。

而在這次交易里,博裕給星巴克中國的估值,所對應的估值倍數(EV/EBITDA),大約是13.3倍到16.7倍。

EBITDA,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家公司在不考慮利息、税收、折舊這些財務和税務因素前的核心盈利能力」。估值倍數,就代表了資本市場願意為這家公司每一塊錢的核心盈利能力,支付多少錢。

這個數字很有意思。

它低於星巴克全球業務的約19倍,又高於瑞幸的約9倍。這就説明,資本市場依然認可星巴克的品牌價值。

而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博裕未來創造價值的空間。博裕的目標,就是通過幾年的手術,把星巴克中國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做上去,讓它的估值倍數向全球水平看齊,甚至更高。然后,通過資本運作實現退出,獲得豐厚回報。

所以,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0

自我革命

很多人説,這次交易,是星巴克的一次「賣身」。但其實,我更願意看成是星巴克的一次「進化」。

或者説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爲了更好地適應中國本土市場,主動選擇的一次「自我革命」。

星巴克的故事,又一次告訴我們,「全球標準」不是萬能鑰匙,「本土效率」的權重在變得越來越高。

不過,不管怎樣,我還是挺喜歡星巴克的。

希望未來,我們依然能在一座城市最好的購物中心里,找到那個可以和朋友坐下來聊一下午的,散發着濃郁咖啡香氣的星巴克。也希望,在更多需要一杯咖啡提神的匆忙早晨,我們能在街角隨手買到一杯高品質的、即拿即走的星巴克。

一個用來「慢坐」,一個用來「快走」。

這,或許纔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最大的敬畏。

觀點/ 劉潤 主筆/ 二蔓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后臺回覆  合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