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雲廠商,到底靠不靠得住?

2025-11-05 11:11

原標題:雲廠商,到底靠不靠得住?

就在前兩周,全球科技領域發生了兩次「大地震」——全球最 大的「兩朵雲」,相繼出現嚴重事故。

10月29日,微軟雲(Azure)突發全球性大規模故障,Teams無法登錄,Microsoft 365陷入癱瘓,連Xbox和Minecraft也統統失聯。

而就在這一切發生前一周,AWS也剛剛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故障之一。位於美國東部的核心區域us-east-1出現中斷,數以千計的網站、App、流媒體服務、政府平臺、銀行交易系統相繼熄火。

這是全球最強大、最成熟、最被信任的兩大雲計算平臺,它們支撐着數十億人的生活與數萬家企業的核心業務。但它們在同一個月內先后「倒下了」。

這不是第 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這接連發生的兩起事故,讓筆者腦海里蹦出兩個聲音:

1.雲廠商原來也挺脆弱的;

2.雲計算真的已經成為數字世界的「水電」了,他們出點問題,全社會都要跟着遭殃。

那麼,雲,真的安全嗎?我們是否已經過度依賴那些我們看不到、摸不着的「超級節點」?又或者,從一開始,我們就誤以為它們不會崩塌?

事件覆盤:微軟Azure vs AWS,

一周兩起驚天故障

在分析之前,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兩起數字世界的「地震」。

微軟Azure:一次配置改錯,引發全球「斷網風暴」

美國東部時間10月29日中午12點左右,微軟Azure平臺突發嚴重故障,影響波及全球。用户最 先感受到的,是Microsoft Teams無法連接、Outlook無法發送郵件,而當他們切換到備用方案時,卻發現Xbox、Copilot、Defender、Purview、Sentinel,甚至微軟自己的雲管理門户Azure Portal也統統失效。

這次宕機事件持續了8~9個小時,成為近幾年最嚴重的一次微軟級平臺性癱瘓。DownDetector實時數據顯示,Azure用户投訴報告在短時間內突破1.8萬條,Microsoft 365也達到1.1萬條的高峰。

但這僅僅是開始。

受影響的不只是微軟自家服務。全球大量第三方企業的服務也集體崩潰:

·阿拉斯加航空:登機系統無法訪問,航班大面積延誤;

·希思羅機場與星巴克:POS與訂單系統短暫離線;

·Vodafone、Costco、Capital One等大型企業:線上系統中斷,客服系統癱瘓;

·多個API服務與DNS解析節點:訪問失敗,應用崩潰。

這場全球宕機的導火索,是一項再尋常不過的操作:Azure Front Door(AFD)配置變更。作為微軟的全球內容分發系統,AFD承擔着海量請求的路由調度任務。然而某次配置更新被「意外地引入了一組無效或不一致的參數」,並在部署過程中繞過了原本用於校驗的安全機制。

這個本應被攔截的錯誤,成功傳入系統核心,導致全球多個AFD節點加載失敗;健康節點負載迅速上升,連鎖反應迅速蔓延,整個Azure分發網絡進入「雪崩」狀態。

微軟隨后啟動緊急應對機制:

1.全面阻斷所有配置變更通道,防止錯誤進一步擴散;

2.全球回滾AFD配置,恢復至「上次已知良好狀態」;

3.逐步恢復受影響服務,控制節點恢復節奏,防止重複過載;

4.補充配置校驗邏輯並修復軟件漏洞,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儘管官方反應迅速,但整場事故的影響已不可逆。對於那些「默認信任Azure永不宕機」的用户來説,這次事故撕開了雲計算系統表層之下的脆弱本質。

AWS:us-east-1停擺,一夜變成「數字鬼城」

就在微軟事故發生的前一周,另一朵「雲」也默默崩塌。

10月20日左右,AWS的核心區域 us-east-1(美國東部)發生大規模服務中斷。us-east-1是AWS全球架構中最重要的節點之一,承載着全球大量核心服務的起始路由、DNS配置與身份認證模塊。一旦它停擺,其影響可以放大數十倍。

這次事故幾乎讓整個北美互聯網出現「黑洞」:Snapchat無法發送信息,用户瘋狂在社交平臺呼救;Reddit頁面加載失敗,服務入口異常;多個電商平臺與物流系統「凍結」,客户無法下單;多個金融機構報告交易失敗;甚至部分政府服務接口失聯,內部辦公系統無法調用。

雖然AWS官方並未在第 一時間披露詳細技術細節,但多方調查一致指出——DNS系統故障是主因。us-east-1 中的DNS路由表遭遇錯誤指令或系統迴環,導致所有依賴該區域的服務全部解析失敗,連帶觸發身份驗證與 API 網關異常。

更嚴重的是,這種高度耦合化的架構讓單點故障迅速「放大」,擴散至全球依賴該區域的服務模塊,形成連鎖宕機。

雖然AWS團隊啟動了故障隔離、DNS重啟、流量引流等措施,但對於絕大多數企業用户來説,業務已經不可挽回地中斷數小時。據媒體估算,僅AWS這起事故,就導致超過110億美元的直接收入與市值蒸發。

如果説微軟事件還留下一份公開透明的技術覆盤與改進説明,那麼AWS的處理方式則更加「黑箱化」與工程導向——快速恢復、最小通報、靜默修復。

兩起事故隔空呼應。一個是內容分發系統崩潰,另一個是域名解析系統故障。前者展示了配置驗證機制的失守,后者揭示了核心節點過於集中所帶來的放大效應。不同平臺、不同機制、不同觸發點,卻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

雲廠商,其實並沒那麼安全和強大

兩場事故表面上是「意外」,本質上卻是系統性問題的顯影。它們像是兩次偶然觸發的「閃電」,照亮了雲計算基礎設施背后那些我們不願直視的黑洞。

集中化架構的悖論:越強大,越脆弱

在雲計算早期,「集中化」意味着效率、成本與規模紅利。但當數以億計的用户與企業都將核心依賴託付給少數幾個區域、幾項服務節點時,這種集中便不再是優點,而是一種結構性風險。

微軟的Azure Front Door,承擔着全球內容分發、流量路由、緩存回源等關鍵功能,一旦配置錯誤,全球用户瞬間同步受影響;AWS的us-east-1區域,則幾乎像是「互聯網的心臟」,控制着無數服務的起跳點,任何DNS層面的閃失都可能造成連鎖崩潰。

我們以為自己「部署在雲上」的應用是分佈式的,但真相是,大多數企業的高可用架構,依然嚴重依賴雲廠商內部的一兩個核心節點。一旦這些節點失靈,所謂「全球高可用」在一夜之間就會變成全球不可用。

集中化帶來規模效益的同時,也製造了災難級的「放大器」。

配置:始終是最危險的故障源頭

過去十年,幾乎每一次互聯網級別的服務中斷,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點——配置變更:

·2021 年,Facebook因BGP配置錯誤「自我斷網」6小時;

·2020 年,Cloudflare的WAF規則變更引發全球訪問崩潰;

·這一次,微軟也是因為一個「無效配置」而全球癱瘓。

工程師世界里有一句話:「配置比代碼更危險。」

代碼至少還要經歷開發、測試、審查、部署幾個環節,而配置變更往往在一分鍾之內上線——並且影響的是生產環境。微軟這次事故更可怕的是:本應攔截錯誤配置的驗證機制,因某個早已存在的軟件缺陷而「悄無聲息地失效」,最終讓整個系統毫無防備地接納了這個「毒素」。

問題不僅在於「改錯了」,更在於沒有及時阻止這次錯誤的「保護機制」也出錯了。當兩道門都打開,整個系統就暴露在脆弱的邊緣。

雲計算越來越像一個巨大的樂高積木系統,但只要一個小塊拼錯,整座建築就會倒塌。

多雲≠高可用?一種危險的錯覺

近年來,「多雲部署」成為行業流行詞,很多企業以為只要不用同一個雲廠商,系統就可以高可用,甚至災備無憂。

可現實並不美好。

多雲真正落地的成本與複雜度,遠高於想象:技術上,不同雲平臺API與組件差異巨大,實現真正「可熱切換」的代碼部署往往需要重構;架構上,多雲需要統一的身份認證、網絡互通、配置一致性控制,企業往往缺乏資源建設這些「跨平臺中臺」;運維上,團隊需要同時掌握多個雲生態體系,DevOps的門檻與風險指數級上升;成本上,為保障一致性,多雲往往意味着雙份甚至三份資源冗余,壓縮了性價比。

因此,絕大多數企業所謂的「多雲」,仍然是主雲+備用雲結構,甚至根本沒有實質備份機制。微軟宕機時,多少企業沒有切換路徑;AWS崩潰那天,多少服務根本無法遷移——不是不想,是根本做不到。

多雲不是「保險」,而是一套需要戰略投入、長期演進的工程系統。

總而言之,這兩次宕機事件不僅僅是意外或「個別現象」,而是雲計算基礎設施演進過程中的一次集體照——一張暴露了當下技術架構極限與運維邏輯盲點的全景圖。

它提醒我們:哪怕是最強壯的系統,也可能因一個小小的操作或忽視的機制而轟然倒塌。

猛然發現,

雲計算真的已經成為「地基」

如果説前幾節還在談「技術事故」,那麼從這節開始,事情的性質變了。

因為這兩場宕機事件,所影響的不只是開發者的控制檯、工程師的監控圖表,而是現實世界中的金錢、出行、醫療、溝通、交易和公共服務。

雲計算,真的已經成爲了新時代的「水電煤」。甚至,其重要性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水電煤。

我們猛然發現,一旦雲廠商出現問題,整個社會都可能亂套了:

·出行卡頓:在微軟宕機當日,阿拉斯加航空的乘客在登機口排起長龍,只因系統突然「掉線」,登機證打印不出;

·星巴克無法點單:多個城市的門店POS系統短暫失靈,店員不得不手寫訂單;

·銀行服務中斷:受AWS影響的金融平臺在高峰時段交易失敗,有客户錯過重要的資金轉移;

·零售損失:電商客户無法下單、物流跟蹤失效、用户投訴激增,多個商家稱「損失無法估算」;

·開發者生產力腰斬:GitHub Copilot、Teams、Microsoft DevOps等工具中斷,全球數百萬開發者突然「斷電」,代碼寫不下去、服務發不了版;

·政府服務掉線:AWS事故期間,美國東部多個政府辦事系統「404」,公眾無法提交申請、繳納賬單,甚至警報推送也出現延迟。

這些不是假設,而是「真實發生」的連鎖反應。

而它們指向的不是某個功能模塊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對數字基礎設施的深度依賴正在超出風險感知能力。

誰在為宕機買單?

從企業角度來看,這種事故的直接成本包括交易失敗、服務補償、品牌受損、客户流失;間接成本則更難統計——團隊士氣、用户信任、合規風險、合同責任、訴訟可能……

在AWS宕機事件之后,業內估算其造成的收入與市值損失超過110億美元。而微軟方面雖未披露具體數據,但考慮到受影響企業體量,實際損失很可能只高不低。

對政府與公共系統來説,后果更為複雜:民眾對數字政務的信任度下降;應急機制暴露短板(如災難預警失敗、醫保卡驗證停擺);更高層面上,政策制定者開始重新評估「雲計算集權化」的治理難題。

對普通用户來説,這種「雲的故障」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你習以為常的生活節奏,隨時可能因為一行出錯的配置、一個掛掉的節點,而暫停、崩塌、不可預測。

過去十年,企業與政府機構被「上雲」浪潮推着走。它被定義為現代化、敏捷化、全球化的基礎設施。

但在這波「全棧上雲」的風潮中,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一切上雲」之后,我們的信任體系也上雲了。而信任,一旦中斷,就不只是技術問題了。

當一個連鎖零售集團發現自己無法自主恢復服務,只能等着雲廠商修好系統;

當一個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統因為雲端故障而導致紅綠燈調度失常;

當一個創業公司因為使用Copilot而中斷開發進度,錯過發佈窗口……

這已經不再是「宕機」那麼簡單,而是對整個數字生態系統的治理邊界、韌性能力與責任分佈的深層次拷問。

下一次災難,或許不會來得那麼「禮貌」。

也許是某個更關鍵的節點,也許是長達數日的癱瘓,也許是跨平臺、跨地域的級聯衝擊——當社會運行越來越依賴數字平臺,那些我們以為「永遠在線」的系統,其實離「全面宕機」也只差一個錯誤操作。

雲巨頭們如何收拾殘局?

宕機之后,恢復不是終點,信任重建纔是最 大的戰場。而在這場重建戰中,微軟與AWS的表現迥然不同,也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雲治理哲學」。

微軟:迅速止血 + 明確PIR(Post-Incident Report)

這次Azure宕機之后,微軟的第 一反應是「全網凍結所有配置變更」,以阻止問題進一步擴散。隨后,微軟快速觸發其全球回滾機制,將AFD(Azure Front Door)配置恢復至上一次「已知健康狀態」。整個恢復過程分階段執行,以避免健康節點因流量過載再次宕機。

更關鍵的是,微軟在事件結束后迅速發佈了詳細的初步報告(PIR):明確指出故障由錯誤配置導致;指出校驗邏輯未能發揮作用,是由於「長期未觸發的代碼路徑中存在缺陷」;公佈五項應急響應策略,包括修復校驗邏輯、增加防禦性驗證、縮短配置回滾時間等。

這種「迅速承認錯誤、技術細節透明、明確改進路徑」的做法,雖然無法消除全部損失,但至少讓用户知道:問題可見、路徑清晰、責任明確。

微軟試圖用一次透明的危機公關,換回一次脆弱的信任更新。

AWS:修復迅速,沉默更快

相比之下,AWS的表現就顯得更加低調甚至「神祕」。

在us-east-1宕機事件中,AWS同樣在技術上快速完成服務恢復,包括:隔離故障區域;重啟DNS路由系統;調整流量引導策略,緩解擁塞節點壓力。

然而,AWS並未第 一時間公開詳細覆盤。截至事故發生數日后,仍只有「簡要説明」出現在AWS狀態頁上,具體的觸發鏈路、根本原因、恢復細節,依然不明。

這種「只修不説」的態度,在工程效率上無可厚非,但在企業信任管理方面,卻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許多AWS客户在社交平臺上公開吐槽:「我們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知道客户在崩潰,團隊在亂飛。」

AWS的沉默節省了輿論風險,但也消耗了透明價值。

在這兩起事故中,客户纔是最 先承壓的一方,也是最晚恢復的一方。很多企業並未建立完備的「故障預案」,只能在事故中臨時應對:有的團隊緊急改DNS指向備用系統;有的產品組通過VPN臨時接入海外備份服務;更有中小企業團隊直接「被迫放假」,等待恢復。

但在覆盤中,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反思:不能再把可用性100%託付給雲廠商了。

一些常被忽視的「自救策略」開始重新被重視:

·保留本地部署通道,作為兜底入口;

·引入多區域容災部署,不再僅依賴「默認區域」;

·優化前端降級策略,保障部分功能在雲不可用時仍能運行;

·使用API級故障熔斷機制,防止某一個請求拖垮整個系統;

·建立跨雲資產同步系統,為「多雲切換」預設基礎。

過去,很多企業以為這是「過度投資」。但現在越來越多公司意識到,這不是冗余,而是生存條件。

這兩起事件也促使整個行業思考:未來的雲平臺,不僅是技術棧,還需要治理結構。

·是否應該建立強制的「故障覆盤公開機制」?

·雲廠商能否為「全球單點故障」承擔更明確的賠償責任?

·多租户系統如何防止「一個配置影響所有人」?

·面對AI時代的計算爆炸,雲平臺的容錯機制是否需要重構?

這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一個技術權力與責任再平衡的問題。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服務即社會基礎設施」的時代。雲廠商不只是軟件提供者,而是現代文明的一部分運營者。而運營者,就必須接受更高的問責與透明標準。

下一次,還會來嗎?——

關於雲的靈魂三問

微軟與AWS的宕機已經過去了,但它們留下的不是技術殘骸,而是一串深層次的未解之問,如同懸而未決的計時器,滴答作響。

這不僅關乎兩家雲廠商的工程能力,也關乎整個數字社會的韌性底座。我們提出三道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不是現在回答,將來可能就來不及了。

問題一:我們是否過度信任了黑盒系統?

如今,企業、政府、學校、金融、醫療、遊戲、電商……幾乎所有行業都在運行在一套「看不見」的雲基礎設施之上。

但這些系統到底怎麼構成的?運行邏輯如何?是否存在冗余?誰能控制?如何驗證?出了問題能否恢復?

很多客户其實一無所知。

微軟的PIR說明了問題,但並不是所有廠商都會這麼做。AWS的「只修不説」策略提醒我們:我們把最寶貴的核心繫統,託付給了一個我們幾乎不瞭解、也無法監督的技術黑盒。

在傳統工業社會,我們會設立強制披露機制、安全標準認證、質量複查流程,來監管電網、交通、水利系統。

而如今最重要的「雲系統」,卻在絕大多數時候,僅靠企業自覺。

是時候推動「雲基礎設施透明化」了,它不應只是廠商的工程系統,更應成為全社會可質詢的公共設施。

問題二:高可用系統,是否等於多雲部署?

這次事故之后,很多聲音再次呼籲「必須上多雲」,彷彿多雲是萬靈藥。

但如前所述,多雲並不等於容災,更不等於免疫。

真正的高可用,不是「多用幾個雲」,而是從業務架構、數據同步、開發運維、安全風控層面,構建一整套「雲彈性工程系統」:

·業務層要有服務降級與「核心路徑剝離」能力;

·數據層要能跨雲同步、版本校驗;

·應用層要有熱切換、冷備份、灰度調度機制;

·管理層要能做到雲平臺中立、資源可調度、運營實時可見。

更重要的是,組織層要有認知更新:穩定性不等於上線率,技術架構不只是性能和成本,還有風險承受力和系統演化能力。

問題三:AI浪潮之下,雲能否承載它自己創造的重量?

正如某位工程師所説:「未來的雲,不只是託管系統的地方,而是AI的大腦。」

今天的各種AI應用還只是輕量級嵌入,但明天,它們也許將主導企業生產、政府治理、城市調度,乃至國家安全。

那麼,問題來了:

·當AI系統也部署在雲上,那誰來守護AI?

·當AI決策依賴的模型、數據、算力都託管在集中平臺上,一次宕機是否意味着整個城市陷入「思維停頓」?

·當Agent OS、智能中臺全面接管企業運轉,一次系統性錯誤是否比人類失誤更不可挽回?

我們正站在一個技術飛躍的臨界點。而這次Azure和AWS的「滑倒」,提醒我們:地基是否穩固,比飛得高不高更重要。

在我們沉醉於大模型、Agent,甚至AGI、ASI的宏大敍事時,很少人會注意,那些最基礎的「結構性風險」,正逐漸攀升至技術敍事的中心。

2025年10月的這兩次宕機事故,不僅讓全球無數用户「斷聯」,更讓整個行業集體「斷神」。

我們被提醒了:雲不會永遠在線;高可用需要重新定義;所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穩定,都可能在一瞬間失效。

未來的世界註定更智能,也註定更復雜。

而在複雜系統中,唯 一能帶來安全感的,是結構上的韌性,以及認知上的敬畏。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當整個世界建立在雲之上時,這朵雲到底是誰來托住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