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5 08:2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您放心就好,11月30號之前購買車子就不用擔心購置税的問題。」在北京一家小米汽車門店內,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前來諮詢的消費者。該工作人員表示,只要在11月底之前完成鎖單操作,且新車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小米會根據購置税多出的差額進行補貼。
隨着202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税政策調整臨近,一場由車企主動發起的「購置税兜底」活動正在進行。深藍、蔚來、小米、理想、極氪等品牌紛紛推出類似方案,為今年鎖單但明年交車的消費者補貼購置税差價。
購置税調整觸發行業連鎖反應
根據2023年財政部等多部門發佈的《關於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税減免政策的公告》,對購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税,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税額不超過3萬元。而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將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税,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税額不超過1.5萬元。
事實上,這一政策調整並非突如其來。自2014年實施以來,新能源汽車購置税免徵政策已持續十年之久,期間經歷了三次延續和優化。此次調整標誌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平穩過渡。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祕書長郎學紅分析認為:「購置税政策退坡有望推動四季度市場表現,尤其在12月可能出現‘翹尾’行情,這是政策過渡期的正常市場反應。」
隨着新政策的實施,消費者的購車成本也將直接增加。按照車輛購置税計算公式:購置税=不含税價×10%(裸車價÷11.3)。從明年1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一輛裸車價為1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需交納約4425元的購置税;購買20萬元的車型需交納約8850元;而購買裸車價50萬元的高端車型,則需交納近3萬元的購置税。
在業內看來,33.9萬元成為關鍵價格分水嶺。汽車行業觀察員趙永琪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按照計算公式,發票價33.9萬元剛好對應3萬元的購置税。明年消費者購車時,33.9萬元會是一個關鍵節點,低於這一指導價的車輛可享受購置税減半政策,而高於這一價格的則需額外支付超過減免上限的部分金額。」
與此同時,政策還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要求進行了提升。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佈《關於2026—2027年減免車輛購置税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的公告》,明確2026年起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純電動續駛里程應不低於100公里,較現行的43公里要求大幅提升。此外,新規還對整車整備質量、能量消耗量等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據行業分析,約三成插混車型可能因無法滿足新規而進入停產清庫階段。
在政策發佈后,市場也迎來了一波訂購熱潮。「現在每天能接到十幾個諮詢電話,90%都在問購置税政策。」北京一位新能源汽車銷售經理告訴記者,「在我們近期的訂單中,超過60%的客户選擇在11月初鎖單以鎖定補貼,這種‘末班車心態’在30萬元以上市場尤為明顯。」
交銀國際證券分析稱,2026年新能源購置税減免政策將從「全免」調整為「減半」,預計將驅動消費者在年底前集中購車,疊加車企年末衝量因素,預計2025年末新能源車銷量仍將維持高景氣。
華源證券進一步分析指出,2026年—2027年新能源購置税補貼政策的退坡,或呈現影響面積廣、影響幅度大、低價車受影響更顯著的三大特徵。
購置税補貼大戰引爆消費者搶購潮
面對政策變化,多家主流新能源車企紛紛「自掏腰包」推出鎖單補貼政策,對特定期限前鎖單客户進行兜底補貼,一場圍繞消費端的「補貼助力賽」正悄然展開。
小米汽車推出跨年購置税補貼方案,宣佈在2025年11月30日前完成鎖單的車主,若因官方原因導致車輛在2026年交付,可享受購置税補貼,確保車主不因購置税政策變動增加額外支出。補貼方式為減免購車尾款,補貼上限為1.5萬元。
領克也針對新能源車型推出「跨年購置税補貼方案」政策。凡在2025年11月30日24點前,通過領克官方渠道完成任一領克新能源車型大定鎖單,如生產、發運等原因,使得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開票時間延至2026年,領克汽車將為用户提供購置税差額補貼,補貼標準以用户實際購車價款及國家官方政策計算爲準,單輛車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5000元。蔚來汽車則對2025年12月31日前鎖單的全新ES8,提供購置税差額補貼券,至高可抵扣1.5萬元車價。
此外,理想汽車、極氪汽車也在今年9月分別推出理想i6、極氪9X等車型后,發佈了購置税補貼方案,宣佈在2025年10月31日前鎖單的訂單,可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抵減相應購置税差額。
在各個車企推出購置税補貼政策后,市場反應熱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上半月,車市集客情況相比9月上半月上升35.4%,較9月下半月上升12.3%;訂單情況較9月上半月上升13%。今年9月汽車消費指數為88.9,環比實現增長。
北京某蔚來中心銷售顧問張先生表示:「自從推出購置税補貼政策后,到店諮詢量增加了約40%,特別是ES8等高價位車型,消費者下單意願明顯增強。」
「我本來計劃明年換車,但看到購置税補貼政策后,決定提前購買。」正在小米汽車門店辦理鎖單手續的消費者王先生告訴記者,「趁着車企補貼購置税,現在購買能省下1萬多元,很划算。」
記者注意到,產能瓶頸或是車企不得不「兜底」的主要原因。以小米YU7為例,小米汽車小程序顯示,SU7和YU7系列的交付周期仍達30—40周。如此長的交付周期,可能會讓很多已經鎖單的消費者無法在今年內提車,自然也就會產生購置税差額。
理想汽車i6車型的預計交付時間為11—14周。一位理想汽車銷售人員表示:「‘十一’期間每天試駕時間都是排滿的,訂單量持續攀升。」
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分析認為,車企推出購置税兜底政策主要是爲了保訂單而採取的必然之舉。「今年年底市場相對火爆,目前等車時間較長,許多消費者可能擔心在購置税免徵期間無法提車,明年就要多交購置税,這樣的話,他們就轉而購買那些排隊時間短的車,導致訂單流失。」
展望2026年,當購置税減免政策正式退坡,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真正的市場化大考。但毋庸置疑的是,通過這場購置税補貼大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展現了其應對挑戰的韌性與活力。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這個充滿活力的行業正在駛向更加廣闊的發展新天地。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於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