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5 08:36
(來源:Harry文社)
(一)引子:爺叔的一句話,道破三十年
電視劇《繁花》里,遊本昌飾演的爺叔對胡歌飾演的阿寶説:「市場從來不會為誰而改變,保護好自己,機會比風險大。」一句話,像釘子一樣釘進屏幕外的觀眾心里。鏡頭里,霓虹燈下的外灘金碧輝煌,鏡頭外,多少人的財富、青春、尊嚴被黃浦江的潮水一夜捲走。市場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言不語,卻用價格、用成交量、用資產負債表,把每一個參與者稱得斤兩分明。
這句話之所以刷屏,是因為它擊穿了「人定勝天」的幻覺。過去三十年,我們習慣了一個「高速增長」的敍事:房價永遠漲、流量永遠增、估值永遠高。可當潮水退去,才發現市場不是父親,不會給你兜底;也不是母親,不會給你安慰。市場是一片荒野,生存法則只有兩條:第一,別被吃掉;第二,在不被吃掉的前提下,找到下一頓獵物。
(二)市場的本質:一場永不停歇的「進化」
1. 市場=人性×規則
市場不是K線,不是財報,不是宏觀數據,而是成千上萬個人在特定規則下的集體行動。人性不變,規則會變,於是市場永遠在「變」與「不變」之間搖擺。
不變的是:貪婪、恐懼、嫉妒、僥倖。
變的是:槓桿倍數、交易速度、信息密度、監管尺度。
2. 市場從不「原諒」
2015年股災,有人加5倍槓桿買中車,從盈利3000萬到爆倉只花了3分鍾;2022年原油寶,有人一夜倒欠銀行900萬;2023年某頭部房企美元債違約,境內信託投資人平均回收率不足3%。市場不會聽你解釋「我是剛需」「我是價值投資」「我上面有人」。市場只認一條:頭寸對不對。
3. 市場永遠「獎勵」糾錯
索羅斯1987年股災做空美股,上午虧掉6.5億美元,下午平倉反手做多,收盤前把虧損砍掉一半;段永平2001年網易跌到0.8美元時加倉,三年后100美元賣出,獲利超百倍。他們的共同點是:第一時間認錯,第一時間改錯。市場獎勵的不是「永遠正確」,而是「快速迭代」。
(三)保護好自己:先求不敗,再求勝
1. 現金流是第一道護城河
巴菲特囤千億現金,不是「看空」,而是「留得青山在」。華為2019年被制裁,賬上1900億現金,任正非説:「棉襖厚,冬天長一點也凍不死。」個人投資者也一樣:
——永遠預留12個月家庭現金支出;
——永遠不用短期要用的錢買股票;
——永遠不加「輸不起」的槓桿。
2. 倉位是第二道護城河
《孫子兵法》講「先勝而后戰」,翻譯到投資就是「先算清楚最壞結果再下注」。
——單筆虧損不超過總資金2%;
——單一標的倉位不超過總資金15%;
——總權益類資產不超過「100-年齡」%。
3. 認知是第三道護城河
市場每天產生海量信息,90%是噪音。如何過濾?
——建立「能力圈」:只投自己看得懂、算得清、盯得住的標的;
——建立「check list」:買入前寫下三條「非買不可」的邏輯,任意一條動搖即離場;
——建立「逆向場」:每周末關掉行情軟件,用30分鍾寫下「如果明天開盤跌停,我怎麼辦」,把最壞情況預演到極致。
(四)機會比風險大:如何在「廢墟」里找金子
1. 風險暴露≠風險本身
2020年3月,美股10天4次熔斷,巴菲特都説「活久見」。但同期,Zoom從70美元漲到568美元,特斯拉把空頭打爆。風險與機會像硬幣兩面,關鍵看「價格」是否已反映「最壞預期」。
2. 「危機」=「危險」+「機會」
2003年非典,阿里巴巴被隔離,馬雲把團隊拉到湖畔花園,上線淘寶;2020年疫情,線下餐飲關門,預製菜賽道3年跑出10家上市公司。危機的底層邏輯是:需求不會消失,只會轉移。
3. 用「套利思維」找不對稱
——監管套利:新三板精選層轉板科創板,2021年首批32家平均漲幅超200%;
——情緒套利:2022年4月上海封控,社區團購概念暴走,拼多多兩周反彈60%;
——信息套利:2023年ChatGPT爆火,搶先佈局光模塊的中際旭創,年內漲幅超500%。
套利核心不是「搶先」,而是「算清」:上漲空間是下跌空間的3倍以上,且概率站在自己一側。
(五)商業世界的「繁花」與「落葉」
1. 繁花:流量盛宴的幻覺
2018年起,新消費品牌踩着小紅書、抖音紅利拔地而起,完美日記4年估值翻40倍。可當流量成本從5元/人漲到80元/人,故事迅速反轉:2022年,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股價跌去97%,市值蒸發160億美元。
教訓:流量是市場的「借來的時間」,唯有品牌力、產品力、供應鏈力才能把時間買下來。
2. 落葉:價值迴歸的殘酷
2021年,社區團購「九不得」新規出臺,賽道一夜入冬;2022年,教培「雙減」落地,新東方市值跌去90%。政策底不是市場底,更不是你我的「心理底」。
教訓:在中國做商業,必須把「政策期權」計入估值,一旦政策不確定性>30%,立即減倉或退出。
3. 年輪:穿越周期的祕密
海爾張瑞敏説:「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但同樣穿越40年周期的企業,都有三條共性:
——現金流業務養「現在」,增長業務買「未來」,種子業務博「意外」;
——組織能自我「剝鱗片」,每5年淘汰一次核心盈利模型;
——創始人永遠「在一線」,張瑞敏75歲仍每周跑用户社區,任正非78歲還深夜在「心聲社區」回帖。
(六)人生哲理:把「市場」活成「人生」
1. 把自己「IPO」
每個人都是一家「有限合夥企業」,時間是股本,注意力是現金流,認知是護城河。
——資產負債表:健康、親情、友情、信用是「資產」;熬夜、抱怨、失信、情緒化是「負債」;
——利潤表:年收入不等於「利潤」,減掉虛榮消費、無效社交、情緒內耗,纔是「歸母淨利潤」;
——現金流量表:每月儲蓄率>30%,相當於「經營現金流為正」,再大的「題材」也爆不了雷。
2. 把挫折「覆盤」
市場用虧損教你做人,人生用撞牆教你走路。
——記錄:把每一次失敗寫成「公告」,時間、地點、決策依據、結果、教訓;
——歸因:用「5Why」追到最底層,是認知錯、情緒錯、執行錯,還是運氣錯;
——升級:把教訓寫成「制度」,下次同類決策前,先讀一遍「制度」再動手。
3. 把周期「哲學」
繁花盛開,落葉成泥,都是周期。
——對大勢:康波、房地產、人口、技術四大周期疊加,個人只能「順應」,無法「改變」;
——對行業:萌芽、成長、成熟、衰退,四階段十年一輪,在「成熟」后期必須找「第二曲線」;
——對自己:25歲拼體力,35歲拼腦力,45歲拼資源,55歲拼格局,每一步都要提前5年佈局。
(七)尾聲:在市場的荒野,做自己的「繁花」
爺叔還有一句臺詞:「紐約的帝國大廈,從底下跑到屋頂要一個鍾頭,從屋頂跳下來,只要8.8秒。」上去很難,下來很快,這就是市場的重力。
但別忘了,荒野之上,也能開出最倔強的花。2020年,一位湖北果農因疫情滯銷,在抖音直播砍甘蔗,3天賣出10萬斤;2022年,上海封控,一位跑腿小哥用Excel幫小區團購買藥,解封后拿到天使輪;2023年,一位前教培老師在小紅書賣「親子溝通課」,半年變現百萬。
他們沒改變市場,卻改變了自己:
——把現金流從「線下」搬到「線上」;
——把能力圈從「會講課」延伸到「會表達」;
——把槓桿從「重資產」換成「輕IP」。
市場還是市場,荒野還是荒野,但他們學會了「先保護」,再「捕獵」;先「活着」,再「綻放」。
結語
《繁花》的片尾,阿寶站在黃浦江邊,燈光打在他臉上,像極了一朵開在鋼筋水泥上的白玉蘭。市場不會因為他是主角就給他高光,也不會因為他是凡人就把他踢出局。
市場只會冷冷地説:
「你來了,很好;
你帶了什麼認知、什麼現金流、什麼糾錯力?
如果都有,機會比風險大;
如果沒有,風險就是100%。」
願我們都能帶着自己的「護城河」,在市場的荒野里,做自己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