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4 20:01
(來源:MBMC美順)
2025 年港股 IPO 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中走出獨立強勢行情,憑藉政策紅利釋放、資金持續流入及優質企業供給增加,呈現出規模與質量雙升的鮮明特徵,以下從核心維度展開深度擴寫分析:
核心數據:全球募資霸主地位穩固,市場活力全面迸發
01
1. 募資規模:量級與結構雙重突破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5 日,港股 IPO 市場迎來近五年最活躍周期,70 余家上市企業合計募資超 1900 億港元,同比激增 200%,不僅遠超美股、A 股同期募資規模,更穩居全球 IPO 募資榜首位。這一成績的背后,是頭部巨無霸與中小創新企業的雙重發力:前三季度 1829 億港元的募資額,已完成全年 2000 億港元預期目標的 91%,創下近五年同期最高紀錄。
頭部項目的 「壓艙石」 作用顯著,前十大 IPO 合計貢獻 69% 的募資總額。其中,A+H 股上市的寧德時代以 410 億港元募資額登頂,其募資規模不僅刷新港股新能源行業 IPO 紀錄,更成為近年來全球資本市場屈指可數的超大型 IPO 項目;紫金黃金國際(249.84 億港元)、恆瑞醫藥(114 億港元)緊隨其后,這類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憑藉穩定的業績預期和產業鏈主導地位,成為全球資本追逐的核心標的。
與此同時,中小型企業的活躍度持續提升,市值低於 10 億港元的 「迷你 IPO」 佔比超 40%,形成 「大項目穩盤、小項目補量」 的良性格局。金葉國際集團以 5000 萬港元的募資規模,創下 11465 倍的港股認購新紀錄,這類聚焦細分賽道、具備高成長潛力的小盤股,成為散户投資者追逐高彈性收益的核心標的,彰顯出港股市場對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的包容度。
2. 打新生態:破發率大降,收益與中籤率呈 「冰火兩重天」
2025 年港股打新市場徹底擺脫此前的低迷狀態,首日破發率僅為 22%-24%,創下 2017 年以來的九年新低,首日平均漲幅高達 38%,較 2024 年的 11% 實現跨越式提升。這一轉變的關鍵節點的是 8 月 4 日 IPO 定價新規的實施,新規落地后上市的 19 只新股中僅 1 家破發,其中漲幅超 100% 的個股佔比達 47%,打新收益的確定性顯著增強。
市場認購熱度空前高漲,年內超 15 只新股認購倍數破千倍,大行科工(7558.4 倍)、金葉國際(11465 倍)等標的成為 「認購王」,部分小盤股甚至出現 「一簽難求」 的局面,反映出投資者對高成長、高彈性標的的強烈追逐意願。但與此同時,散户中籤率持續走低,新規允許發行人將散户分配比例最低降至 10%,導致多數熱門新股一手中籤率普遍低於 1%,機構投資者在定價與配售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打新市場逐漸從 「散户狂歡」 轉向 「機構主導的價值博弈」。
行業表現:賽道分化加劇,優質賽道成價值高地
02
1. 生物科技(18A 板塊):商業化能力定生死,兩極分化凸顯
作為港股的特色賽道,2025 年生物科技板塊(18A 板塊)延續高景氣度,截至 10 月 13 日,11 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通過 18A 規則上市,其中 7 只股價較發行價上漲超 100%,藥捷安康 - B(+796%)、映恩生物 - B(+229%)等企業憑藉核心產品的臨牀進展與商業化潛力,成為板塊漲幅先鋒。
板塊的核心邏輯已從 「管線講故事」 轉向 「商業化見真章」,歸創通橋(醫療器械領域)、雲頂新耀(腎病藥物領域)兩家企業的成功摘 「B」,成為行業標杆。歸創通橋憑藉核心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快速滲透,2024 年實現淨利潤 1 億元;雲頂新耀則通過重磅腎病藥物的商業化落地,斬獲 7.07 億元淨利潤,驗證了優質生物科技企業從 「研發投入」 到 「盈利兑現」 的可行性路徑。
但板塊風險同樣不容忽視,管線同質化問題日益突出,多款 PD-1、ADC 藥物陷入 「內卷式競爭」,疊加醫保談判對藥價的壓制,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出現明顯回調。某專注 ADC 藥物的企業因核心產品臨牀進展不及預期,股價較上市后最高點下跌 60%,凸顯出生物科技板塊 「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 的特性。
2. 工業與科技:政策 + 技術雙輪驅動,估值重塑空間廣闊
工業與科技賽道成為 2025 年港股 IPO 市場的 「增長引擎」,受益於全球產業鏈重構與國內政策支持,相關企業估值持續重塑。工業領域,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三一重工(H 股發行)等龍頭企業憑藉全球化佈局、技術壁壘與規模優勢,上市后股價漲幅均超 20%,其中寧德時代憑藉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的核心地位,成為全球資本配置的核心標的,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萬億港元。
科技賽道中,AI 與雲計算成為最大亮點。港交所 「科企專線」 政策的落地,為 AI 硬件(如寒武紀)、雲計算(如滴普科技)等企業提供了快速上市通道,這類企業平均市盈率達 40 倍,顯著高於港股市場 20 倍左右的均值。寒武紀憑藉在 AI 芯片領域的技術突破,成為國內少數能與國際巨頭競爭的企業,上市后受到南向資金與外資的共同追捧;滴普科技則聚焦企業級雲計算服務,受益於數字化轉型浪潮,業績增速連續三年超 50%,估值溢價持續擴大。
3. 消費與零售:新老交替加速,分化格局成常態
消費板塊呈現出 「新消費崛起、傳統零售承壓」 的鮮明分化格局。新消費領域,IP 驅動型企業表現亮眼,蜜雪冰城憑藉下沉市場佈局與品牌 IP 化運營,上市后股價上漲 43%,成為國民級消費品牌的代表;泡泡瑪特則通過潮玩 IP 的持續創新與全球化擴張,股價漲幅達 67%,反映出 Z 世代消費羣體對 「體驗型、個性化」 消費的偏好升級。
傳統零售企業則面臨多重壓力,高鑫零售因線下門店客流下滑、線上轉型滯后,疊加一次性費用拖累,2025 年上半年淨虧損 1.1-1.4 億元,股價較發行價下跌 30%。這類企業普遍存在商業模式陳舊、供應鏈效率低下等問題,在社區團購、直播電商等新興渠道的衝擊下,市場份額持續萎縮,轉型壓力日益凸顯。
市場機制:政策優化 + 資金重構,市場生態持續完善
03
1. IPO 規則改革:市場化定價落地,風險防控能力提升
2025 年港股 IPO 市場的制度改革進入深水區,核心聚焦 「提升定價效率、降低市場波動」。8 月 4 日實施的定價機制改革,允許發行人根據市場情況自主設定散户分配比例(10%-60%),改變了此前固定比例配售導致的定價失真問題。這一改革有效降低了散户過度投機引發的破發風險,讓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定價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新規實施后新股定價更趨合理,破發率顯著下降。
5 月推出的 「科企專線」 則進一步完善了上市服務體系,為生物科技、AI、高端製造等前沿領域企業提供一站式諮詢、審覈綠色通道服務,大幅縮短了上市周期。截至 10 月,已有超 30 家企業通過 「科企專線」 提交上市申請,預計四季度將迎來首批上市企業,這一政策將進一步強化港股對優質科技企業的吸引力,鞏固其全球科技企業上市高地的地位。
2. 資金結構變化:南向資金主導,外資迴流態勢初顯
資金端的結構性變化成為支撐港股 IPO 市場的核心力量。截至 2025 年 10 月,南向資金淨流入超 6400 億港元,佔港股成交額的 40%,成為市場最主要的增量資金來源。南向資金偏好清晰,一方面聚焦高股息資產(如銀行、公用事業股),這類資產股息率普遍在 5% 以上,顯著高於內地理財產品收益率;另一方面緊盯科技稀缺標的(如中芯國際、寒武紀),通過港股市場佈局 A 股難以覆蓋的優質資產。
外資方面,在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的背景下,被動型外資(如跟蹤 MSCI 指數的基金)持續流入港股,而主動型外資仍保持謹慎態度,但寧德時代、恆瑞醫藥等龍頭企業的 IPO,成功吸引了貝萊德、富達等國際長線基金參與。這一變化反映出外資對港股核心資產的認可,隨着全球流動性寬松周期的開啟,外資迴流態勢有望進一步強化。
未來展望:機遇與挑戰交織,結構性機會凸顯
04
1. 核心機遇:三大主線引領長期價值
高股息資產的配置價值持續凸顯,恆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指數股息率達 8.1%,顯著高於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疊加央國企市值管理政策的持續推進,這類資產有望成為避險資金的首選。銀行、公用事業、能源等行業的龍頭企業,憑藉穩定的現金流與高分紅比例,將持續吸引長期資金佈局。
生物科技板塊將迎來商業化紅利集中釋放期,2025 年預計有 20-30 款創新葯進入 III 期臨牀,ADC、雙抗、細胞治療等技術平臺的成熟,將推動更多企業實現從 「研發」 到 「盈利」 的跨越。具備核心產品、商業化能力強的企業,有望從 「管線估值」 轉向 「業績估值」,估值空間進一步打開。
市場政策的持續優化將提升港股的全球競爭力,香港交易所計劃推出 24 小時交易機制,進一步對接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交易時段;同時擴大互聯互通標的範圍,將更多中小盤優質企業納入港股通,有望提升市場流動性。這些舉措將強化港股的國際化平臺優勢,吸引更多全球優質企業與資金入駐。
2. 主要風險:三大挑戰需警惕
地緣政治擾動仍是最大不確定性因素,2025 年美國大選年的關税政策調整、科技制裁升級等風險,可能壓制外資的風險偏好,尤其是半導體、新能源等敏感行業的企業,可能面臨估值承壓。
解禁壓力與流動性分化風險不容忽視,2025 年下半年將有超 2000 億港元市值的新股迎來解禁期,部分中小型企業因股東減持、市場交易不活躍,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此前米高集團解禁后,因大股東集中減持,股價較最高點下跌 50%,為市場敲響警鍾。
高估值企業的盈利兑現考驗加劇,部分 AI、生物科技企業市盈率超 200 倍,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若這些企業無法如期兑現業績承諾,可能面臨估值回調壓力,甚至引發板塊性波動。
總結
05
2025 年港股 IPO 市場在政策、資金、企業供給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的雙重突破,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 「亮點」。但行業分化、流動性不均等問題仍客觀存在,投資者需聚焦行業景氣度、企業商業化能力、估值安全邊際三大核心要素,在生物科技、高端製造、高股息資產等賽道中挖掘長期價值標的,同時警惕地緣政治、解禁壓力、盈利不及預期等短期風險。隨着港股市場生態的持續完善,其在全球資本配置中的地位有望進一步提升,成為連接內地與全球資本的核心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