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稀土抵抗聯盟」難堪大用

2025-11-04 17:02

(來源:巨潮WAVE)

文|謝澤鋒

在歐美對中國發起各式各樣技術封鎖的關鍵時刻,稀土成爲了我國展開反制的最有力武器,甚至可以不用「之一」來界定。

此前不久,外界認為中美貿易出現緩和的情況下,雙方的紛爭驟然再起。美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實施301措施,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經貿大戰旋即升溫,稀土管制在這種局面下再度升級。其規定之嚴苛,完全超過了此前中國給外界展示出的温和監管形象。

根據商務部2025第61號公告,凡是「境外產品只要含0.1%以上的中國稀土成分,出口都需獲得中國商務部的出口許可證」,否則禁止出口。

而且,這一次不是單單的產品管制,而是系統性收緊,將17種稀土元素全部納入監管,且覆蓋從開採、冶煉、分離到設備製造,甚至二次回收技術的每一個環節。

這一舉動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美國方面立刻放話要對中方加徵100%關税,並對所有關鍵軟件實施出口管制。並迅速拉攏澳大利亞,與其簽署稀土合作大單。

類似的威脅手段的問題在於,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中佔據着絕對主導地位,在技術、成本、產業化等領域都有無可撼動的優勢。中國之外的稀土資源儲備雖然並非沒有,但整體上看開採成本都非常高,更缺乏完整的產業應用體系。

在中國之外構築所謂的稀土產業聯盟,從一開始便漏洞百出,其最終結果,也必然會被時間所證偽。

中國之外

1794年,芬蘭化學家加多林從瑞典陸軍中尉阿倫尼烏斯送來的樣品中發現了「釔」,這種礦物在地殼中存量很少,因此得名「稀土」。加多林也因此聲名鵲起,還因此被冊封為騎士。

歷經一個半世紀的漫長探索,到20世紀中葉,17種稀土元素才被陸續發現。如今,稀土成為攪動世界軍事、經濟格局的不可再生戰略資源。

稀土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重點應用領域包括半導體、工業、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精尖領域。從光刻機材料到戰鬥機制導系統,從風力發電機到電動汽車,諸多高科技產品背后都離不開稀土的身影。

美國《華爾街日報》今年發文稱:「如果中國徹底切斷對美稀土供應,美國軍工、電子、新能源等產業將面臨‘斷糧’風險。」

顯然這絕非危言聳聽。資源量方面,我國稀土儲量、產量都佔據主導地位。據USGS數據,2024年我國稀土儲量約4400萬噸,佔全球的40%,產量27萬噸,佔比高達70%。

有數據顯示,超過90%的稀土冶煉掌控在中國手中。另有Argus數據顯示,中國釹鐵硼磁材產量已經佔到全球總量的89%,海外汽車用稀土需求佔全球60%。毫不誇張地説,缺失中國稀土磁材的供給,海外汽車產業將幾近崩盤。

全球來看,海外一些國家的稀土資源稟賦並不差,但基本都缺乏相應的技術和產業鏈體系。2024年,我國之外的稀土儲量合計約6600萬噸,其中越南、巴西、俄羅斯分別擁有2200萬噸、2100萬噸和1000萬噸,美澳印等亦含豐富稀土資源。

另外緬甸的稀土儲量也十分可觀,尤其是中重稀土。東南亞地區的中重稀土礦佔全球主要地位,我國僅佔26%。緬甸的離子型重稀土礦可彌補我國的缺口,兩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重稀土開採在緬甸,加工在中國」的雙贏局面。

不過總體來看,海外以60%的儲量卻僅貢獻了30%的產量,實際開發程度較低。核心原因不在於有沒有,而在於整條產業鏈開發的能力,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稀土全產業鏈整合能力的國家,美國、澳大利亞、緬甸、越南等國僅擁有部分環節的生產和商業開發能力。

2011年起,國內掀起稀土資源大整合,從那之后對稀土產業的控制力便不斷增強。

第一輪構建了「5+1」的南北稀土格局,到2015年底形成北方稀土、南方稀土、中鋁公司、廈門鎢業、中國鎢礦、廣東稀土六大稀土集團;2021年第二輪行業整合開幕,南方稀土、中國中稀、五礦稀土合併重組為中國稀土集團,六大稀土集團減少為四家,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22年,中國稀土集團加速資源整合;2023年中國稀土集團和北方稀土開採指標占比高達98%。

到2024年,兩大集團已瓜分所有開採份額,國內稀土產業已經進入供給強約束階段。

當前,中國之外在產的大型稀土礦僅MP和Lynas,其余礦山進展滯后。另一大稀土資源大國緬甸,由於自身原因,外供基本來自原有庫存,隨着庫存消耗,氣候進入雨季,預計緬甸出口礦將出現減少風險。

整體上看,當中國祭出稀土的供給側強管控、出口管制措施之后,全球稀土供應迎來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而且幾乎很難找到替代渠道。

「抵抗聯盟「

在美國的帶頭行動下,一支對抗中國的「稀土聯盟」正在形成。

10月20日,美國和澳大利亞簽訂了關鍵礦物和稀土的合作協議,兩國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各自投入10億美元(共20億美元)。美國還將在澳洲西部建立一座年產100噸的先進鎵精煉廠,美國進出口銀行將提供22億美元的融資。

特朗普宣稱:一年之后,美國將擁有多到不知如何處理的稀土。

三個月之前,美國還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成立所謂的「印太稀土聯盟」,由日本提供冶煉技術、澳大利亞和印度提供資源、勞動力,美國提供資金。

與此同時,日歐等國開始加速合作。今年以來,加拿大Neo公司在愛沙尼亞建設的歐洲首家稀土永磁材料廠開工投產;法日計劃合建號稱全球最大的稀土回收企業,計劃在今年全面投入運營,每年回收800噸磁體,生產620噸稀土氧化物,約佔全球稀土產量的15%。

這些舉措不論大小,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打造出一個「去中國化」的稀土產業體系。但問題在於,這個聯盟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漏洞百出,有諸多的因素掣肘。想要讓全球稀土產業、稀土製品供給脱離中國,其難度如同天方夜譚。

技術方面,日本雖有強大的資源冶煉技術,但主要集中在鋼鐵領域,在稀土層面仍是相差甚遠。日本早在深海發現稀土礦,日本周邊海域稀土儲量達1600萬噸,每噸泥漿可提取約2公斤稀土。但從深海泥漿提取高純度稀土這件事還處於實驗室階段,距離產業化相當遙遠。

資源方面,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儲量足夠豐富,兩國合計超1200萬噸,約佔全球儲量的12%,目前兩國是西方國家探索供應鏈多元化最關鍵的供給方。

尤其是澳大利亞,萊納斯(Lyans)稀土礦是全球第二大稀土生產商,主要供應輕稀土。該礦山曾獲得美國國防部2.58億美元的大單,還在得克薩斯州建設重稀土分離設施,並得到日本注資。今年5-6月,萊納斯在馬來西亞的生產線首次提取氧化鏑和氧化鋱,這是首家非中國企業進行商業化分離稀土的案例。

不過,這和大規模應用還有很大差距。

我國早在1970年代就採用串級萃取技術,並突破高温萃取、晶界滲透等核心工藝,可實現17種稀土元素的精準分離,純度達99.9999%(6N級),而美澳仍沿用傳統的高耗能萃取法,純度最高只有4N級——該級別下的稀土產出品遠未達到高性能磁材、軍工設備的需求。

印度也是雄心勃勃。今年以來,先后批准1630億盧比(136億元)的「國家關鍵礦產使命」計劃,開放私營部門的稀土勘探權,還在籌劃投入350億至500億盧比(約合29億元至41.46億元)資金,促進國內稀土礦和磁體的生產。

儘管隨着「印太稀土聯盟」加強開採力度,中國稀土產量佔比有可能下降,但在產業鏈各環節的統治力仍難以撼動。實際上,稀土產業的強盛與否不在於儲量規模,更在於加工、分離和研發能力。中國通過長達40年的積累,才造就了當今難以企及的競爭壁壘。

脱離開大規模的工業製造體系,美國為首的「稀土抵抗聯盟」,最終也會淪為空談。

博弈競合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手握重稀土分離和釹鐵硼磁鐵生產工藝,中國扼住了全球半導體、新能源和軍工裝備的咽喉。完全可以説,全球軍工製造業體系、新能源產業鏈對中國生產的稀土製品擁有極強的剛性需求,無法替代。

美國基準礦產情報公司指出,F-35戰鬥機需要418KG的稀土,阿利•伯克級DDG-51驅逐艦需要2600KG,一艘弗吉尼亞級潛艇則需要使用約4600KG。倘若稀土斷供,這些美國高端軍事裝備根本造不出來。

來源:基準礦產情報公司

來源:基準礦產情報公司

近年來,美國嘗試重振本土稀土礦,其中最為知名的要屬芒廷帕斯礦(MP)。今年7月,美國國防部與MP達成公私合作關係,前者向該礦投資數十億美元,有望成為MP最大股東。此外美國防部還為其提供了一筆長達10年的合同,購買其鐠釹產品不低於110 美元/公斤。

但環保壓力、開採冶煉技術壁壘和產業鏈限制,都使其MP成本顯著高於我國,美國國防部不得不付出高昂代價。美國計劃2027年前建成從採礦到磁鐵的完整鏈條,但預計其產能還不足中國的1%,遠遠無法滿足國內需求。

而且,中國企業早已入股MP礦,自2017年MP公司重組時,盛和資源就以極低價格入股,雖未參與其日常經營或董事會,主要通過資本關係和包銷協議,成為MP在中國的獨家經銷商,但目前MP已停止向中國出口稀土精礦。

美國還在「公開霸凌」格陵蘭,威脅不會排除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奪取格陵蘭島控制權。稀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格陵蘭島擁有高達150萬噸的稀土儲量。

但中國企業同樣擁有一些海外稀土資源。如早在2016年12月,盛和資源就以462.5萬澳元認購了澳大利亞稀土公司格陵蘭礦物能源1.25億股,持有其12.5%的股權。此次交易讓盛和資源獲得格陵蘭科瓦內灣80平方千米的稀土,以及鈾多金屬礦不低於60%的開發份額。

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已通過資本紐帶,對西方國家重要的稀土資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滲透。

中游加工環節是西方國家難以逾越的天塹。稀土並非如鐵礦、銅礦那樣提取冶煉那般簡單,製造每種稀土元素的純氧化物形式都極其複雜且耗時耗能,每種元素都必須從周圍材料和其他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中分離出來。提取和分離后,還需要進一步精煉加工成不同形式。

日本雖在先進磁體技術方面有一定積累,但還遠遠達不到中國的水平。生產磁性材料需要強大的生態系統,如同一項精密的浩大工程,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漫長時間的積累。

無論是日本TDK、博邁立鋮(原日立金屬),德國瓦克華等歐盟企業,韓國Star Magnetics還是加拿大Neo,都面臨稀土資源、磁鐵材料等嚴重依賴中國的局面。

美國所主導的海外在建稀土礦或永磁材料項目,表面如火如荼,但實際進展緩慢。不僅建設也需要2-3年左右,且受到當地環保壓力、資本開支、政策等不確定性影響巨大。

譬如,法國索爾維工廠雖具備全系分離技術,卻因廢水排放掣肘無法擴大規模;格陵蘭稀土礦因鈾副產品處理陷入爭議,導致項目擱淺。

總的來看,美國和西方世界的稀土戰爭口號喊得響,實際效果微乎其微,很難對中國稀土產業形成直接威脅。

寫在最后

從白菜價賤賣到痛定思痛,中國全力出擊,用十余年時間掌握全產業鏈技術,並使之成為掐住西方高科技命脈的產業鏈抓手。中國在全球經濟、科技博弈中,並未全然處於被動局面。

毫不誇張地説,如今中國已經真正掌控了全球稀土產業的定價權。其重要的意義在於,構建了一整套的方法論和鬥爭體系,可以在更多高科技產業、稀缺資源領域進行復用。

美日澳印法等國組成的「稀土抵抗聯盟」,試圖集結多國之優勢共同阻擊中國,但中國稀土的規模和技術優勢遠超西方國家政客的想象,這不僅是由簡單的礦產資源儲備所決定的,更有其深刻的經濟規律藴含其中,絕非幾個人、幾個國家的意志所能轉移的。

走過40年征程,如今中國的稀土產業,遠比表面看上去更具韌性。那些曾經污染環境、低價出口、為他人做嫁衣的時代,已經遠遠的過去了。

體育 | 文具 | 房地產 | 保險 | 養殖 | 光伏 | 留學 | 農業 | 黃金 | 酒店 | 外賣 | 檯球 | 航空 | 榴蓮 | 啤酒 | 00后 | 氟化工 | 音樂平臺 | 廠二代 | 香港 | 蚊子 | 電力 | 旅拍 |騎行 | 體檢 | 摩托車 |手錶 | 黑膠唱片潮玩預製菜涼茶國際學校 | 隱形冠軍直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