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660萬撕開中誠信託合規裂縫 「雙面」敍事難擋資管新規穿透

2025-11-04 17:58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一紙660萬元的罰單,將中誠信託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罰單中列舉的10項違規,直指其項目合規管理的系統性漏洞:風險項目隱匿、盡調形同虛設、資金流向失控等。

同一天,中誠信託官網首頁仍在滾動播放「慈善信託+防貧保險」救助700余戶困難家庭的圖文故事,一條「草原上的防貧試驗」短視頻點擊量突破十萬。一邊是監管紅線的觸碰,一邊是社會責任的宣揚,再加上中誠信託業績持續承壓,中誠信託的「雙面」敍事,恰是當下信託行業轉型陣痛的一個縮影。

針對內控管理,經營業績等相關問題,發現網向中誠信託發送調研求證函,截至發稿前,中誠信託未就上述問題給予合理解釋。

660萬罰單撕開合規裂縫:從「隱匿風險」到「帶病融資」

監管罰單對中誠信託的指控並非孤例,卻因其細節暴露的粗放管理模式值得玩味。所謂「風險項目未納入要素表」,本質是信託公司對底層資產真實風險狀態的系統性隱瞞。在信託業「通道業務」盛行的年代,這類操作或許能通過期限錯配、滾動發行掩蓋,但在資管新規穿透式監管下,任何對風險資產的「化粧」都會成為致命漏洞。

更具殺傷力的是「向不符合監管要求的項目提供融資」。儘管監管未披露具體投向,但結合此前媒體報道的恆大汽車案例,可窺見中誠信託在風控環節的妥協。2020年發行的新能源5號信託計劃,資金用於受讓恆大遼寧75%股權收益權,卻在抵押物殘值縮水60%后仍未能及時止損。這種「帶病融資」的背后,或是對房企信用過度迷信,或是對股東背景的盲目依賴,最終演變為投資人用腳投票的信任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罰單中「盡職調查不審慎」的表述,與恆大項目推介材料中「恆大汽車全球研產銷一體化佈局」的宏大敍事形成鮮明對照。當盡調淪為對融資方PPT的背書,信託公司的專業價值便蕩然無存。

慈善信託的「高光」與風險項目的「暗面」

在罰單曝光的同一天,中誠信託官網仍高調展示其鄉村振興成果:內蒙古草原的「防貧保」覆蓋700户牧民,南疆戈壁的「慈善信託+保險」模式創新試點。這種「左手公益、右手罰單」的敍事策略,在信託業並不罕見——通過ESG(環境、社會、治理)議題的包裝,對衝負面輿情對品牌的衝擊。

然而,這種對衝的有效性正在衰減。2023年某第三方機構調研顯示,68%的高淨值客户將「合規記錄」列為選擇信託機構的首要考慮,遠超「慈善項目參與度」。換言之,當信託公司連基本的受託責任都無法履行時,再多的公益標籤都會被視為「贖罪券」。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慈善信託與商業信託的邊界模糊,可能衍生新的風險。例如,部分信託公司通過「慈善信託」通道變相開展融資業務,或將公益資產用於隱蔽的關聯交易。中誠信託的「防貧保」模式雖獲官方認可,但其資金是否獨立於風險項目池?慈善項目的風控標準是否低於商業信託?這些問題在罰單語境下顯得尤為敏感。

恆大汽車殘值之謎:從「股權收益權」到「不良資產」的墜落軌跡

值得一提的是,踩雷恆大汽車的新能源5號信託抵押物貶值路徑,堪稱房企暴雷后信託資產處置的典型案例。2020年項目發行時,恆大遼寧75%股權收益權的估值邏輯建立在「恆大汽車2022年量產交付」的預期上。然而隨着恆大集團債務危機爆發,該收益權對應的實體資產——沈陽工廠的土地、廠房、設備——迅速淪為「有毒資產」。

更具戲劇性的是抵押物的「多輪更換」:從最初的土地使用權到后續的設備、應收賬款,甚至可能出現「母公司增信」的空頭承諾。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操作,暴露出信託公司在交易結構設計中的致命缺陷:過度依賴主體信用而忽視資產本身的價值錨定。

據業內人士透露,新能源5號在2021年出現兑付逾期后,中誠信託曾試圖通過「引入戰投」方式盤活資產,但因恆大方拒絕讓渡控制權而擱淺。這一細節揭示了信託公司在房企項目中的尷尬地位:名義上有抵押權,實則對資產處置毫無話語權,最終淪為債務重組的「沉默大多數」。

業績滑坡背后的轉型困境

內控管理頻踩監管紅線同時,中誠信託業績出現大幅滑坡。2025年上半年,中誠信託營收6.71億元、淨利潤4.4億元,同比分別下滑23.49%和27.98%。這一數據在已披露業績的信託公司中處於中下游,其核心原因在於傳統融資類信託的收縮。資管新規后,信託公司面臨「去通道、去剛兑、去槓桿」的三重壓力,而中誠信託的轉型步伐顯然滯后。

對比同業,某頭部信託公司2024年主動管理規模佔比已達78%,而中誠信託同期數據僅為54%,且大量存量業務仍集中在房地產、城投等高風險領域。此次罰單中暴露的合規問題,某種程度上是轉型不力導致的「路徑依賴」——當新業務青黃不接時,只能鋌而走險維繫舊模式。

更具挑戰的是,中誠信託的股東背景(中國人保集團)雖能提供信用背書,但在市場化轉型中反而可能成為掣肘。例如,其家族信託、標品信託等創新業務,因需與股東旗下保險、基金子公司協同,導致決策流程宂長,錯失市場窗口期。這種「國企病」與信託業「靈活創新」的基因衝突,在罰單事件中顯露無遺。

從「罰單迴應」到「系統性重塑」

面對罰單,中誠信託的公開回應僅提及「積極整改」,未對具體違規細節作出解釋。這種「程序化」的危機公關,在信息透明度要求極高的金融領域已顯蒼白。真正的救贖,需要一場觸及靈魂的系統性變革:首先就是風控體系再造:建立「紅黃藍」三級風險資產分類,對房地產等敏感行業實行「雙人盡調+外部評估」的交叉驗證,引入區塊鏈存證技術防止抵押物信息篡改。其次就是業務結構重置:主動壓縮房地產業務,重點佈局知識產權信託、數據信託等新基建領域。最后就是問責機制升級:對罰單涉及的項目團隊啟動終身追責,建立「合規一票否決」的考覈制度,將風控人員獎金與風險項目處置回收率直接掛鉤。

660萬罰單對中誠信託而言,不只是一次財務損失,更是一記行業警鍾。當「剛兑」幻覺被打破,信託公司必須回答一個根本問題:除了牌照紅利,我們究竟創造了什麼價值?那些用慈善光環掩蓋風險漏洞的敍事,終將在投資人覺醒后失效。真正的轉型,始於承認「影子銀行」時代的終結,成於構建「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專業尊嚴。中誠信託現在要做的,是把對監管、對投資者、對社會的每一句承諾,都變成可以驗證的行動。

(財經研究員:羅雪峰 周子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