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4 17:39
原標題:從SKP到星巴克,博裕的野心
這場歷時半年的資本招親終於落下了帷幕,博裕資本在博弈中擊敗了凱雷、EOT和紅杉中國,成為星巴克中國的新合夥人。
2025年11月4日一大早, 星巴克正式官宣與博裕資本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這也是繼2017年星巴克收回中國大陸全面運營權之后,再一次接受外部股東入駐。
根據協議,博裕斥資約40億美元持有合資企業至多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並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將超過130億美元,完成此次交易后,星巴克計劃在中國擴張至多達2萬家門店,這一數字將超過其目前在北美的門店數量。
博裕投資合夥人黃宇錚表示:「我們既認同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為中國顧客帶來更創新、更本土化體驗的巨大機遇。基於這一共同的信念,我們將與星巴克協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業的領導力與博裕深度的本地市場洞察,致力於加速增長,為更廣大的中國消費者締造*的咖啡體驗。」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場的經驗與專長,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我們將和合作夥伴一起努力,打造*的夥伴(員工)體驗與世界一流的顧客服務,攜手譜寫星巴克在中國發展的全新篇章。」
最初傳聞100多家機構投資者競標,到后來的30余家,再到9月初進入決賽圈的5家(凱雷集團、博裕資本、紅杉中國、春華資本以及殷拓集團EQT),最后到10月中旬只剩下博裕資本與凱雷集團兩家機構聯合競購。
隨着談判交易的深入,博裕出價擊敗包括凱雷集團在內的其他私募后,似乎成為本次交易的最終買家。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博裕資本在中國消費品領域開啟「掃貨模式」。
2025年5月,博裕資本完成了對北京SKP商場42%-45%股權收購,SKP估值約50億美元,交易額超100億元;3月-4月,通過司法拍賣及發起要約收購,博裕資本還花費超23億元,拿下金科服務的實控權;有媒體報道稱,博裕資本還提出對加拿大鵝的口頭收購意向並報價,給出的估值約13.5億美元;另有媒體近日報道稱,博裕牽頭的財團,有意收購萬達集團持有的瑞士體育營銷公司盈方體育傳媒。
這一系列的瘋狂「掃貨」,既顯出博裕資本在消費與高端零售賽道的戰略野心,也展現了博裕資本的實力。據悉,博裕投資在商業地產和物業管理方面的專長,或將幫助星巴克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進一步擴張,該公司還控制着物業管理服務提供商金科智慧服務集團。
高端消費閉環的「野心」
高調擴張,低調潛行,是對博裕資本*的形容。他們極少在媒體上公開發聲,連自己的官網上,也幾乎沒有任何合夥人的信息。
我們僅能從僅有的公開報道中一窺這隻資本巨鱷的誕生。
博裕資本成立於2010年底,由平安集團前總經理張子欣(Henry Zhang)和TPG資本前中國區高管馬雪徵(Mary Ma),以及童小幪(Anthony Tong)和江志成(Alvin Jiang)參與創立,管理百億美元規模的基金,深耕中國市場、佈局全球,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都設有辦公室,投資組合超過200家企業,構建了涵蓋私募股權、公開市場、基礎設施及創業投資的多元化投資管理平臺。
其中最為大眾最熟知的,就是曾主導了聯想收購IBM這個超級case的「投資女王」馬雪徵。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后赴英國留學。1990年加入聯想集團擔任首席財務官,主導完成多起跨境併購,2005年還推動聯想分拆神州數碼上市,被譽為「柳傳志最信任的副手」。離開聯想后,她參與中銀國際改制、泰康人壽融資等項目,最終與其他4人共同創立博裕資本。不幸的是,「投資女王」於2019年因病去世,享年66歲。
張子欣畢業於劍橋大學,獲資訊科技博士學位。曾擔任麥肯錫公司亞太區金融及戰略諮詢業務負責人,后加入中國平安集團,於2003年至2011年,任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總經理。
童小幪畢業於哈佛大學,最早任職於摩根士丹利紐約分部,后加入泛大西洋投資集團,任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主導了多家中國成長型企業的投資。后加入普羅維登斯投資(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的董事總經理,負責中國區業務。
而最為低調的江志成,關於他的公開資料很少。傳聞他畢業於哈佛大學,2010年創立博裕資本時,年僅24歲。更有傳言稱他是某位領導人的后代,但這一説法從未得到證實。
這種「夢幻組合」的開局,讓博裕資本從成立*天起,便註定了不平凡的地位。成立僅一年后,博裕便參與了其標誌性的投資案例——阿里巴巴。2012年,博裕資本與淡馬錫等機構共同參與了對阿里巴巴集團的Pre-IPO輪投資,這筆投資在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后,為博裕帶來了超過5倍的投資回報。
我們還梳理了博裕資本近年來的重大投資案例,覆蓋醫療健康、消費升級、科技與新能源等核心領域。
在醫療領域,2015年,博裕參與藥明康德從美股私有化的交易,投資金額約2.5億美元。2018年藥明康德在A股上市后,市值最高突破4000億元;2018年,博裕資本領投了信達生物1.5億美元的D輪融資,推動信達生物成為國內*商業化PD-1藥物(達伯舒)的創新葯企,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2020年,博裕資本參與投資微創醫療,助力其成為市值超500億港元的國產替代領軍企業。
在消費領域,2018年,博裕參與京東物流的25億美元融資,推動京東物流獨立上市,成為全球供應鏈物流標杆;同年,博裕還領投了猿輔導的3億美元融資,此輪融資后公司估值超過30億美元;2019年,7億美元領投網易雲音樂B2輪,助力網易雲音樂成為國內第二大在線音樂平臺,2021年港股上市;2020年,參與滿幫集團17億美元融資,助力其2021年於紐交所上市,市值超200億美元;2021年,戰略投資榮慶物流20億元,鎖定國內冷鏈物流三強位置。
在科技與新能源領域,博裕資本同樣佈局深遠。2020年參與投資蔚來汽車,2022年蔚來港股二次上市時,為博裕帶來4倍回報;2022年,博裕參與壁仞科技30億元融資,助力其立兩年估值超100億元,躋身獨角獸行列;同年,還領投了清華紫光的光伏分拆項目15億元,提前佈局鈣鈦礦光伏技術。
根據Preqin的統計數據顯示,博裕資本的歷史基金淨內部收益率(IRR)穩定在25%以上,顯著超過亞洲私募股權基金平均15%的水平。其中,2015年成立的第二期美元基金,在投資期內實現了超過3倍的總回報。在退出方面,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博裕已通過IPO退出18個項目,通過併購退出12個項目。
當國內PE/VC陷入內卷時,博裕資本已悄然完成從「人民幣基金玩家」到「全球資源配置者」的蜕變。其基金歷史IRR超25%的祕訣,在於精準把握「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底層邏輯,既有馬雪徵時代的聯想式併購整合基因,又有童小幪團隊的國際資本運作經驗,形成跨越周期的複合型投資能力。
在消費復甦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敍事下,這家700億資管巨頭正將「價值發現」升維為「價值創造」,成為中國資本全球化突圍的典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