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4 16:19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接近 60%,自主品牌已經「殺瘋了」,捲到了天際。
所以,對那些有野心的中國車企來説,「出海」早就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活下去的必答題。
人們期待的劇本是,憑藉着更成熟的三電、智能化技術,還有更低的成本,中國車企在海外那不就是降維打擊、砍瓜切菜。
但事實確實如此嗎?
咱們正好可以藉着近期的日本移動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 2025),看看真實情況。在日本車企的自家地盤上,放眼望去,中國車企里還是隻有比亞迪一個「獨苗」在撐場面,這已經是它第二次參加「東京車展」了。
在國內呼風喚雨的比亞迪,到了日本,卻像個剛起步的新手。
從 2022 年 7 月正式進軍日本,到這次車展前,已經三年有余,總共賣了 7123 臺車。這個數字,如果放在國內市場,或許不值一提。
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增長的勢頭已經顯現:2025 年 1-9 月,比亞迪在日本銷量為 2899 台,同比增長超過 66%,尤其在 9 月份,單月上牌量更是首次突破了 800 台。
所以,比亞迪在日本的表現,是所有中國車企出海之路的一個縮影。它們走出去的每一步,都遠比想象中更復雜,也更具挑戰。
落地東京后,車子行駛在去酒店的路上,長期關注汽車的我,自然而然地會觀察路上的車。然而,眼前的畫面卻讓我有些恍惚:在這座擁有 3700 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街上的主角不是在中國早已習慣的各式新能源汽車,而是靈巧的 K-car、凱美瑞等中小型燃油車。
電動汽車,在這里彷彿是另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這種感覺,在日本出行展的停車場里達到了頂峰。我們幾個人跟尋寶似的,把偌大的停車場來回掃了好幾遍,最后只找到了兩臺比亞迪和一臺孤零零的特斯拉。
東京國際展覽中心停車場停放的一輛比亞迪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這背后,是有些懸殊的數字。當中國的新能源滲透率已接近六成時,日本今年 9 月份的電動車滲透率只有 1.7%,甚至還出現了下滑。這有點像中國 2016 年的情形,當時新能源的滲透率只有 1.8%。在那之后,中國市場又熬了 4 年,纔在 2020 年真正迎來大爆發。
除了電動車,另一個關注點的是充電樁。
在國內大城市里隨處可見的公共充電樁,在東京簡直成了「珍稀動物」。聽比亞迪銷售人員説,整個大東京地區的充電樁就 1.3 萬個,核心那 23 個區更是少到只有三四千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深圳和東京都的面積差不多大,但卻已經建了超過 42 萬個充電樁。
如果説跑在東京街上的車代表着過去,那麼日本移動出行展,肯定是通向未來。兩年前,也正是在這里,豐田、本田等日本巨頭曾高調宣稱,電動化的未來屬於他們,他們將不再落后特斯拉和中國車企,並很快會「回到自己所屬的地方」。
然而,2025 年的現實劇本,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走在日本出行展的展館中,你會發現,聚光燈下的主角依舊是那些燃油車與混動車型。所謂的電動未來,還是處於概念車階段。
豐田在日本市場拿下了三成份額,是日本乃至全球市場的絕對主角,它的動向無疑是整個市場的風向標。這次,豐田集團攜旗下豐田、雷克薩斯、世紀、Gazoo Racing 和大發等品牌高調出場,展臺也非常熱鬧。
但他們講述的,似乎仍是過去的故事:從豐田起家的紡織機,到各個時代的經典車型都有亮相。同時,豐田繼續打造陸地巡洋艦的傳奇,推出全新陸地巡洋艦 FJ。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超豪華子品牌——Century(世紀)。它曾經是日本皇室和頂級首席執行官的專屬領域,最開始它搭載的是 V12 發動機提供動力,后來搭載混合動力 V8 發動機,定位有點像賓利和勞斯萊斯。
關於未來,豐田雖然也展示了一些概念產品,但畫風略顯奇特:有兩輪車、三輪車、卡車,甚至還有形如蟑螂腿或帶有旋翼的移動工具。最有意思的是豐田的 KidsMobi 概念車,這是一款自主、眨眼、氣泡狀的嬰兒車,未來寶寶可以自己往返 7-11。
而關於電動化的篇章,豐田計劃將中國生產的 bZ4X,「返銷」回日本本土市場。
另一大巨頭本田,則帶來兩款全新電動概念車。其中一款將是本田新一代 0 系電動汽車的第三款車型。除此之外,本田還將展出一款緊湊型電動車原型車;同時,日產則是把國內的 N7 帶到了這次展覽,還是一輛左舵車。(日本的方向盤是在右側,中國是在左側)。
總體來看,日本本土企業並沒有太大的驚喜,帶來更新的產品,以及對電動車新的理解,更像是按部就班的迭代。
作為中國媒體,我們自然更關注中國車企。
比亞迪在 2023 年第一次參加日本出行展,兩年后的 2025 年,比亞迪依舊是唯一的中國車企。整個場子里的外資品牌也就五個:除了比亞迪,再就是寶馬、奔馳、現代、起亞。
跟很多人想象的並不一樣,比亞迪在日本已經深耕了 20 年。最早,比亞迪是在日本開拓電池業務,后來拓展到電動大巴,如今則開始發力乘用車。
比亞迪在日本的發展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數開始。
「2004 年,我代表比亞迪站到了東京法庭的被告席上。」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語氣異常平靜。當時,當時全球排名前三的電池巨頭索尼和三洋,分別在日本和美國對比亞迪發起了專利侵權訴訟。
這是劉學亮入職比亞迪后接到的第一個重大任務。「當時我們在日本甚至請不到願意代理的律師。」最終,他説服了幾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律師」,最終在 2005 年同時打贏了這兩場官司,成為比亞迪在日本的重要節點。
日本市場是個很有意思的市場。它既是一個汽車強國,汽車關税是 0,但也是非常保護自主品牌,從供應鏈層面透露出其市場的獨特封閉性。就拿 2024 年來説,日本一年賣了 442 萬輛車,本土品牌佔了 95%。包括奔馳、寶馬、大眾、比亞迪在內的知名國際車企的市場份額僅為剩下的 5%。
背景介紹完了,再把視角拉回到展會現場。相比在國內動輒包館的比亞迪,它這次設有乘用車和商用車兩個展位,都不算很大。這次,比亞迪為日本市場量身定製的 K-EV BYD RACCO,並同步推出「純電+混動」雙線策略,正式引入其在日本市場的首款插電式混動車型海獅 06DM-i。
除此之外,全新升級的元 PLUS、海豚、海豹等純電車型悉數亮相,同時仰望的超跑 U9 也同步參展。
移步至商用車展臺,比亞迪的佈局則顯得更加成熟和深入。這里不僅有全球首發的純電卡車 T35,還有小巧可愛的純電動巴士 J6 living car 概念車,再加上已經在日本多地有實際運營基礎的中型巴士 J7 和大型巴士 K8。
當新能源銷量全球第一的比亞迪,進入在電動車剛起步的日本時,會發生什麼?
按理説,故事的劇本應該很燃。但現實,往往比劇本更有意思。先來看一個數字,比亞迪在日本三年多的時間里,只賣出了 7000 多臺車,還不到海洋網一個小時的訂單。
值得欣慰的是,進入 2025 年,比亞迪在日本的增長曲線開始變得陡峭。尤其是在 9 月,單月銷量首次突破 800 台,創下新紀錄;而前三季度的總銷量,也輕松超越了去年全年。
劉學亮表示,他們在進入日本市場之初,內部並沒有設定具體的銷量目標。「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不會太高」。所以,他們的核心關注點,放在了一件更基礎的事情上——建設銷售網絡。
「我們的目標是到 2025 年底,在日本建成 100 家經銷商網絡。」他頓了頓,很坦誠地補充道,「不過説實話,今年的達成還是有點挑戰,我們估計在 80 家前后。但我覺得,這已經很不錯了。」
比亞迪位於東京目黑區的門店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我特地去了一趟比亞迪位於東京目黑區的門店。這有點像國內的富人區。店面不大,就在奧迪的對面。
進店后,我最關心的當然是價格。國內的元 PLUS,在日本化名 ATTO 3,起售價是 418 萬日元,摺合約 19.3 萬元,幾乎是國內價格的 1.7 倍。這個定價,跟當地同級燃油車的價格差不多。這意味着,比亞迪從一開始就針對的是主流汽車市場。
雖然日本針對電動車也有補貼,但比亞迪也佔不到太多便宜。日本的補貼政策與車企對充電基礎設施的貢獻掛鉤,特斯拉因為早期大量建設充電樁而享受更高補貼,比亞迪在這方面,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不過,比亞迪已經悄悄地在日本紮下根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日本的電動大巴市場,比亞迪早就是市佔率第一的品牌了;再看家用車,它的純電車型銷量,已經超過了豐田。現在海豚(RACCO)也上市了,后面的數據肯定更有看頭。
所以,我們看到,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真正故事,不是「砍瓜切菜」的爽文,而是一個持續深耕、融入當地市場的故事。
在中國,最早那批玩電動車的,都是一些「技術極客」、「時尚先鋒」。他們買的不是車,是未來感,是一種身份標籤。最典型的例子,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就是國內最早提特斯拉的那批人之一。
但是,你要是把這套邏輯原封不動地搬到日本,可能就會水土不服。
在日本,情況要現實得多。首先你得明白,在日本買車,尤其是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你必須先證明自己有地方停車,也就是所謂的「車位證明」。
這就帶來一個很要命的問題:那些住在市中心高級公寓里、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白領精英,反而不是電動車的首選客户。為什麼?因為日本的公寓停車場,那規矩可太多了。首先是防火防災的規定極其嚴格,其次車位設計得一個比一個窄,螺螄殼里做道場,想在自己的車位上安一個私人充電樁?手續繁瑣不説,物業和鄰居那一關就很難過。
那到底是誰在買比亞迪這些新能源車呢?
答案可能讓你有點意外:主力人羣,是那些 40 到 50 歲、住在「一户建」里的中年家庭。「一户建」就是我們説的那種獨棟小樓,門口通常都有一個專屬的停車位。這就解決了充電這個最大的痛點——自家門口,拉根線就能裝充電樁,方便又省心。
比亞迪海豚車主韋興先生,也是一位工程師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韋興先生(音譯)絕對算得上是日本最先「吃螃蟹」的人。他是在 2024 年 6 月提的比亞迪海豚。而在買這臺車之前,他開的是一臺有 50 年曆史的菲亞特老爺車。在日本,因為沒有強制報廢制度,這種「活化石」在路上跑並不稀奇。
作為一個工程師,他買東西可不衝動。他自己就説,像電子產品,如果一個新型號剛出來,他絕對不會買第一代、第二代,肯定要先觀望,等技術成熟了,問題都解決了,到第三代纔會出手。他買比亞迪也是這個路子,説明他關注這個品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從 ATTO 3 (元 PLUS) 上市,到海豚進入日本,他一直在觀察、在研究。
韋興先生説,在他決定買車之前,跟他身邊的日本朋友一聊,發現大部分人連「BYD」這三個字母都沒聽説過,一臉茫然。等他真把這臺海豚開回家,好家伙,周圍人的反應那叫一個五花八門。
他在世界各地都有工程師朋友,比如新加坡的哥們兒一聽,就比較熟悉,也比較認可。
可回到日本本地,畫風突變。他有一次去租一個臨時停車場,管理員一聽是電車,再一看是中國品牌,立馬擺手拒絕,緊張地問:「你這個是中國電車?會不會……有燃燒的風險啊?」把韋興先生給整無奈了。他説,那個管理員可能壓根就不懂什麼三元鋰、刀片電池。這種偏見和信息差,就是比亞迪在日本要闖的第一關。
那他為什麼不選其他品牌,偏偏選了比亞迪?
其實在日本,普通消費者能選的純電車,掰着指頭都能數過來,主要就是特斯拉和比亞迪。但特斯拉在日本堅持的是線上直銷模式,沒有日本人熟悉的 4S 店。韋興先生作為一個傳統的、嚴謹的工程師,心里還是犯嘀咕:車子這麼大個物件,沒個實體店,以后保養、維修找誰去?心里不踏實。
相比之下,比亞迪通過與和諧汽車合作,老老實實地開起了 4S 店。有展廳可以看車,有銷售可以諮詢,有售后可以依賴。這種看得見、摸得着的模式,契合了韋興先生對「安心」的需求。
再聊聊錢和技術,這纔是最實在的。買車成本方面,很多人覺得海外電動車貴。但在日本,比亞迪 ATTO 3 的起步價,跟豐田 RAV4 這種國民級 SUV 的價格基本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所以價格已經不是門檻了。
而在用車成本上,這筆賬,工程師出身的韋興先生算得更精。在中國,我們總説電車便宜,但在日本,電費可貴多了,普通家庭用電一度要 1.5 元左右。即便如此,算下來開電車的成本,大概也只是燃油車的三分之二,一公里使用成本大約四毛錢。再加上保養基本就是檢查,不用換機油機濾,一年下來又能省下一筆。
在中國如火如荼的輔助駕駛,在日本人的概念里又是另一回事了。市場還普遍停留在「電動化」的初級階段,大部分人對這個還沒什麼概念。不過韋興先生這種技術宅已經體驗得很深了。他説,比亞迪海豚的輔助駕駛功能,感覺會「更積極、更猛一點」,而日本本土品牌的邏輯就非常「佛系、緩和」。這個細節,恰恰反映了中日兩國在造車理念上的微妙差異。
咱們在國內,泡在新能源這個大池子里,早已經習慣了內卷和亂戰。所以,我們總有一種慣性思維,覺得把這套打法,把我們這些「卷王」產品直接搬到國外,那不就是一場手到擒來的「降維打擊」嗎?
但比亞迪在日本的故事告訴我們,出海,不是一場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一場關於文化、信任和耐心的滲透戰。因為你面對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片盤根錯節的生態系統。這里有它自己的遊戲規則、用户習慣,甚至是由偏見和傲慢砌成的「心牆」。
在這種環境里,你帶着「降維打擊」的錘子想去砸牆,結果只會是頭破血流。你的高配置、你的性價比,在「信任」這道門檻面前,可能一文不值。對方甚至根本不給你機會展示肌肉。
所以,出海註定是一條又長又寂寞的路。需要把心態從「征服者」切換成「服務生」,不是去顛覆誰,而是去思考能為這個市場帶來什麼別人沒有的價值。
真正的贏,不是看你短期內賣了多少臺車,搶了多少份額。而是看什麼時候,一個普通的當地家庭,在飯桌上聊買下一臺車的時候,能把你的品牌,和他們開了幾十年的老牌子,放在一起,作為一個理所當然的選項去糾結、去比較。那才意味着我們真正贏了。
雖然目前比亞迪在日本的銷量,和國內比差距懸殊,但是至少這條路已經開始有人走了。
*頭圖來源:極客公園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極客公園」(ID:geekpark),作者:周永亮,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