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4 13:54
作者丨肖影
出品丨牛刀商業評論
2025年10月末,賽力斯的資本市場動作與業績表現形成奇妙共振:
前三季度營收1105億元同比增長3.67%,淨利潤53.12億元同比大增31.56%,展現出強勁的盈利韌性;但單季度看,三季度營收481.3億元同比增長15.75%,淨利潤卻同比微降1.74%,呈現「營收高增、淨利微調」的分化態勢。
更受關注的是,在業績披露之際,賽力斯已完成115億元入股華為引望智能的全部付款,同時敲定11月5日港股上市計劃,擬募資129億港元,22家基石投資者認購8.26億美元。
這份「業績答卷+資本動作」的組合,折射出賽力斯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獨特生存邏輯:以深度綁定華為獲取技術溢價,以「A+H」上市拓寬融資渠道,在「規模擴張」與「利潤保障」「技術依賴」與「自主可控」之間尋找平衡,成為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轉型的典型樣本。
0
1
業績分化:營收高增與淨利微調的「短期陣痛」
賽力斯三季度業績的「反差感」,需放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量價齊升」與「成本承壓」的雙重背景下解讀。
從整體業績看,前三季度31.56%的淨利潤增速遠超3.67%的營收增速,扣非后淨利也同比增長26.7%,這一表現顯著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2025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車企平均淨利潤增速約18%,賽力斯憑藉產品結構升級與成本控制,實現了「增收更增利」的良性循環。
核心驅動力在於其與華為合作的高端車型持續放量:搭載華為智駕、鴻蒙座艙的問界系列,在30-50萬元價格帶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2025年前三季度銷量同比增長超40%,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1.2個百分點至18.5%,成為盈利增長的核心支柱。
但三季度單季淨利潤同比微降1.74%,也暴露出短期經營壓力。
一方面,為衝刺港股上市,賽力斯在三季度加大市場推廣與渠道建設投入,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2.3%,疊加華為引望股權交易相關的財務費用攤銷,短期內擠壓了利潤空間;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核心原材料價格雖有所回落,但800V高壓平臺、高算力智駕芯片等高端配置的普及,仍使單車製造成本維持高位。
不過,這種「短期微調」並未動搖長期盈利根基:三季度扣非后淨利僅下降1.39%,且政府補助佔比不足3%(5246萬元),遠低於同行平均水平,説明其盈利主要依賴主營業務,而非非經常性收益,經營質量相對紮實。
從行業對比來看,賽力斯的業績表現更具「轉型含金量」。相較於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賽力斯選擇「高端化+技術合作」的差異化路徑,雖短期內面臨研發與合作成本壓力,但避免了陷入「低價競爭」的泥潭。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賽力斯單車收入達28.6萬元,較行業平均水平高出11.2萬元,這種「高單價、高毛利」的產品結構,為其長期盈利提供了保障。
三季度淨利微調更像是「戰略投入期」的短期陣痛,隨着港股募資到位與華為技術協同效應進一步釋放,利潤增長有望重回快車道。
02
戰略綁定:115億入股華為的「雙贏邏輯」
賽力斯完成115億元支付、獲取華為引望10%股權,是其新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這一交易背后藴含着「技術換市場」「資源換增長」的深層邏輯,而非簡單的「技術依賴」。
從華為角度,引望智能作為其智駕技術商業化的核心平臺,需要車企的資金支持與量產場景驗證;從賽力斯角度,通過入股深度綁定華為,不僅能優先獲得智駕、座艙等核心技術,更能共享華為的品牌流量與渠道資源,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這種綁定的直接價值體現在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上。2025年推出的問界M9MAX車型,搭載華為最新ADS3.0智駕系統與鴻蒙4.0座艙,上市首月訂單突破2.3萬輛,其中70%的消費者因「華為技術」選擇該車型。
數據顯示,搭載華為技術的車型毛利率達22.3%,較賽力斯自主研發車型高出6.8個百分點,技術溢價效應顯著。
更關鍵的是,通過入股引望,賽力斯獲得了智駕技術的「優先迭代權」。
華為下一代ADS4.0系統將優先在問界車型落地,這意味着其在高端智駕賽道將保持6-12個月的先發優勢,避免陷入「技術跟跑」的被動局面。
從行業趨勢看,賽力斯的「綁定策略」順應了新能源汽車「軟硬分離」的發展潮流。隨着智駕、座艙等軟件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傳統車企單純依靠自主研發難以快速突破,與科技公司合作成為必然選擇。
但與蔚來、小鵬等車企「自主研發為主、合作為輔」不同,賽力斯選擇「深度入股+聯合開發」的模式,既避免了「技術卡脖子」風險,又降低了自主研發的試錯成本。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賽力斯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8.5%,但通過與華為共享研發成果,研發費用率僅為5.2%,低於同行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研發」。
不過,這種深度綁定也需警惕「過度依賴」的潛在風險。目前賽力斯90%的高端車型銷量依賴華為技術背書,若未來華為調整合作策略或向其他車企開放技術,可能會削弱其差異化優勢。
為此,賽力斯在綁定華為的同時,也在加快自主技術儲備:2025年三季度,其自主研發的800V高壓平臺實現量產,電池管理系統(BMS)自主化率提升至75%,逐步構建「華為技術+自主研發」的雙重技術護城河。這種「借力」與「自主」的平衡,正是賽力斯戰略佈局的精妙之處。
0
3
港股上市:129億募資的「雙重意義」
賽力斯選擇在港股上市,擬募資129億港元,不僅是爲了補充流動資金,更承載着「完善資本佈局」「加速全球化」的雙重戰略意義。
從資本結構看,「A+H」股格局的形成,將拓寬其融資渠道,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A股市場更注重短期業績表現,港股市場則更認可長期成長潛力與技術價值,這種「雙市場融資」能力,為其持續的研發與合作投入提供資金保障。
22家基石投資者認購8.26億美元,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其「華為合作+高端化」模式的認可。
其中,重慶產業母基金認購21.77億港元,體現了地方政府對其作為「重慶新能源龍頭企業」的支持;施羅德、中郵理財等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則看重其在高端智駕賽道的增長潛力。
天眼查顯示,引望在2025年3月已經完成了工商信息變更,新進股東賽力斯汽車、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各持股10%,而華為持股比例由100%變更為80%。
從估值角度,賽力斯港股發行價對應2025年PE約28倍,低於比亞迪(35倍)、理想汽車(32倍),處於合理區間,這種「估值優勢」有望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駐,提升股價穩定性。
其中,募資用途更凸顯其戰略規劃的連貫性。根據招股書,129億港元募資中,40%將用於智駕技術研發與引望智能增資,30%用於新車型開發(包括2款純電車型與1款混動車型),20%用於海外市場拓展,10%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這種「研發+產品+海外」的資金分配,既強化了與華為的技術協同,又為長期增長儲備產品與市場,避免了「募資閒置」或「盲目擴張」的問題。
特別是海外市場拓展,2025年賽力斯已在歐洲、東南亞建立銷售網絡,港股上市后將藉助國際資本加速全球化佈局,對衝國內市場競爭壓力。
從行業對比來看,賽力斯港股上市時機選擇恰當。
2025年下半年以來,港股新能源汽車板塊估值逐步修復,理想汽車、蔚來等企業股價累計漲幅超30%,市場對「技術驅動型」車企的關注度提升。
賽力斯作為「華為概念股」登陸港股,有望藉助這一趨勢獲得估值溢價,同時為后續海外融資(如發行可轉債、GDR)奠定基礎。
對於新能源車企而言,資本實力的強弱直接決定其在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中的話語權,賽力斯通過港股上市進一步鞏固資本優勢,將在未來競爭中佔據更有利地位。
結語
平衡術背后的行業啟示
賽力斯的三季度業績與資本動作,展現出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轉型的「平衡智慧」:
在「規模與利潤」之間,選擇以高端化保障盈利;在「自主與合作」之間,選擇以深度綁定獲取技術優勢;在「國內與海外」之間,選擇以港股上市拓寬空間。
這種平衡不是「妥協」,而是基於自身資源稟賦的理性選擇,為其他傳統車企提供了可借鑑的轉型路徑。
但挑戰依然存在:如何在綁定華為的同時保持品牌獨立性,如何將短期技術優勢轉化為長期用户粘性,如何在全球化過程中應對不同市場的政策與競爭風險。
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決定賽力斯能否從「華為合作受益者」成長為「自主可控的新能源巨頭」。
對於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賽力斯的實踐證明:
在技術快速迭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單一企業難以包攬所有核心能力,「開放合作+自主創新」的組合模式將成為主流。
但合作不是「甩鍋」,自主不是「閉門造車」,唯有找到適合自身的平衡點,才能在轉型浪潮中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增長。
文章圖片來源:賽力斯微博、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