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誰的星巴克中國?

2025-11-04 13:35

專題:星巴克中國易主:博裕投資拿下60%股權 目標在華2萬家店

  來源:軍師方醒鹿

  1.

  九月的香港中環,空氣中飄着兩種味道:一種是維港潮濕的海風,另一種是資本躁動的氣息。

  在長江中心頂層一間可以俯瞰整個維多利亞港的會議室里,身着定製西裝的人正在反覆推敲收購協議。

  經過四輪激烈角逐,本土私募股權公司博裕資本從百余家競標者中殺出重圍,即將以超40億美元對價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51%控股權。該筆交易將成為近年來中國消費領域最具標誌性的控股型收購。

  西雅圖的咖啡巨輪,終究要在中國的海域里尋找一位新領航員。

  近年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形同一杯漸涼的咖啡。

  在瑞幸、庫迪等本土品牌的夾擊下,綠色美人魚的經典標誌正在失去魔力。

  此前,星巴克CEO Brian Niccol 還在財報電話會里給華爾街打氣:

  「我們會順其自然,但對交易(賣出)也持靈活態度。」

  「靈活」的潛臺詞,就是價格可以談。

  由此,今年初風聲四起。為重振第二大市場,星巴克考慮賣掉中國區51%的控股權。

  消息一出,PE圈的「野蠻人」們聞着血腥味就來了。從最初號稱的100多家機構,到初篩后的30余家,再到9月決賽圈的5家:凱雷、博裕、紅杉、春華、殷拓。

  這名單,堪稱中國資本圈的「復仇者聯盟」。但牌桌上的「籌碼」還有些燙手。

  目前的方案是,星巴克以超過40億美元的價格賣掉51%股權,但保留49%,並且還要繼續收特許權使用費。這40億美元的估值,只是個「首付」。算上那49%的股權和源源不斷的「過路費」,這筆買賣的盤子奔着100億美元去了。

  星巴克還是那個精明的商人。

  到了10月,牌桌上只剩兩個人。老牌的PE凱雷投資,和低調神祕的博裕資本(Boya Capital)。

  很快,凱雷也「被出局」了。

  當門外只剩下博裕時,這扇門才徹底打開。

  2.

  在「野蠻人」的圍獵中,博裕是公眾名氣最小的一個,也是最忙的一個。

  就在「星巴克戰役」打得最焦灼的時候,博裕還在同時進行兩場「豪購」。

  今年5月,博裕的第五期美元基金,拿下了北京SKP商場約45%的股權。

  SKP是什麼地方?全球最賺錢的奢侈品商場,中國富豪的「后花園」。這筆百億級的交易,博裕拿下了SKP的共同控制權。

  一手剛摸到「奢侈品的天花板」,另一手,博裕又伸向了老王的「心頭肉」。

  10月,市場傳聞,博裕牽頭的財團,正在深入談判,要收購萬達手里的瑞士盈方體育傳媒。那是老王在2015年花了10.5億歐元買下的核心體育資產。

  從全球頂級的奢侈品商場,到全球頂級的體育營銷,再到中國最大的中產咖啡連鎖。

  博裕的「購物車」里,裝的是一片江山。

  但這家成立僅十余年的中國PE,底氣從何而來?

  2010年,24歲的艾爾文江(Alvin JIANG)在香港註冊成立了博裕資本。這位1986年出生的哈佛畢業生,僅僅用了8個月,就完成了從校園到「資本大鱷」的轉身。

  然后,博裕的「牌桌」就不只他一個人了。

  「投資女王」馬雪徵,主導聯想「蛇吞象」收購IBM PC業務的鐵娘子,是博裕的創始合夥人之一。 中國平安的二把手,曾僅次於馬明哲的張子欣,也在這里。還有艾爾文江在泛大西洋投資實習時的主管,童小幪。

  這樣的「夢之隊」配置,註定了博裕從出生起,就含着金湯匙。它的首期募資就高達10億美元,到了2021年,總管理規模已超過300億美元。

  出錢給他們的「金主」(LP),更是星光熠熠。新加坡的GIC、淡馬錫,紐約州共同退休基金……還有李嘉誠。

  按《紐約時報》的報道,李超人不僅親自投了10億美元,還額外加碼,投了博裕的GP(普通合夥人)部分。

  投LP,是做客户;投GP,是做「自己人」。當時李超人的手眼,可見一斑。

  最頂級的合夥人、最頂級的客户、最頂級的資源。

  回到星巴克。

  截至今年6月,它在中國有7828家門店。但2024年的營收,卻同比下滑了1.4%。增長的故事,講不動了。

  它需要一個「新故事」。或者,一個能讓老故事繼續講下去的「中國合夥人」。

  這個合夥人,必須有錢,但又不能「只有錢」。

  他得有能力擺平SKP這樣的頂級商業地產,讓星巴克未來開店「暢通無阻」;他得有能力和「頂流大佬」做朋友,幫星巴克在流量戰中扳回一局。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領跑」。

  星巴克的CEO説,希望尋找一個「與星巴克使命和價值觀一致」的合作伙伴。

  我看他內心想的是:誰能幫我搞定中國,我就跟誰一致。

  咖啡還是那杯咖啡,但「第三空間」的底漆,即將翻新。

責任編輯:江鈺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