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4 10:37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張丹丹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張雅婷
AI對就業市場的衝擊,或許比外界想象的還要快。
近日,亞馬遜推出1.4萬人的裁員計劃,以精簡運營並加快人工智能的部署。這次裁員,是亞馬遜繼2022年底裁員2.7萬后的最大規模調整,佔其全球35萬名企業員工(不包括倉儲工人)的4%。
對此,亞馬遜人力資源主管貝絲・加萊蒂表示,人工智能是自互聯網誕生以來最具變革性的技術,此次裁員旨在通過將資源重新分配到優先領域,讓公司「更加強大」。今年6月,亞馬遜CEO安迪·賈西提及,隨着公司推出更多的AI智能體,亞馬遜的員工總數將減少。
隨着AI的應用落地,它對勞動力市場正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哪些崗位面臨的AI替代風險更大?作為普通人,大家應當如何面對這場新技術變革?為此,搜狐科技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張丹丹進行了深入對話。
張丹丹是勞動經濟學和中國經濟領域的著名專家,研究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等,相關研究成果形成的政策報告多次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及教育部等相關部委採納。
在張丹丹看來,亞馬遜裁員只是開始,以后可能還會大規模發生。「之前可能沒有那麼明顯,但從去年年底,我們調研時就發現,現在AI滲透到很多公司的各個業務領域,而且滲透程度非常深,主要對白領們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不過,AI對個體影響的差異非常顯著。有些人沒辦法適應AI帶來的變化,只能躺平,但有些人就適應得很好。「我們現在有研究發現個體創業變得非常多。因為個體可以結合AI變成一個隊伍,也就是所謂的‘超級個體’。」
她建議稱,對於即將進入大學,還在困惑專業選擇的學生,可以選擇跟AI算法相關的領域,現在需求量比較大。另外在AI時代,個體也應該重視軟技能的提升,尤其是社交能力、自主使用工具的能力等。
正如尤瓦爾·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所提到的,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應該是共舞。「在這場共舞中,人類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獨特的節奏。」
亞馬遜裁員只是開始,以后可能還會大規模發生
觀察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大模型並未如部分人所期待的那樣——解放體力勞動者,讓他們從髒活、累活中脱身;相反,其最直接的衝擊正指向以白領為主的腦力勞動者。
在張丹丹看來,亞馬遜裁員是AI替代傳統軟件工程師趨勢的體現。「現在不需要這麼多人了,並且這只是開始,以后可能還會大規模的發生。」
但是,AI對程序員的影響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程序員的職位里面也會細分,比如有做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有做算法、前后端的。
張丹丹在調研時發現,目前受衝擊比較嚴重的是純做數據搭建的崗位,因為這些事情AI可以做得很好。但是需要跟應用結合的,比如要根據業務、應用場景去設計一個program的崗位,反而是被需要的。
張丹丹團隊曾利用智聯招聘的162萬條在線招聘信息,構建了各職業「大語言模型人工智能技術暴露度」。所謂的人工智能技術暴露指數,即代表某職業的工作內容與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匹配程度。
張丹丹發現,受教育程度要求較高和薪資較高的白領職業,包括會計、編輯、銷售及程序員等,被AI替代的風險較大,並且相關勞動力的需求呈現下降趨勢。招聘平臺上,新發布職位越來越集中於暴露度低的領域,比如維修工、電工、麪包師、保安等。
在相關文獻中,張丹丹提到,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眾多研究表明,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導致出現「就業極化」趨勢,表現爲主要替代中等技能並主導「常規任務密集型」的勞動力,而低技能勞動者受技術影響較為有限。
不過她也告訴搜狐科技,這個研究數據是和智聯招聘進行合作的,所以數據集中於社招領域而非校招。在互聯網企業調研時,張丹丹發現,其實校招崗位並沒有因為AI有明顯的減少。
「現在沒有全面的數據,能對整個勞動力市場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所以只能下一些局部的結論。」
去年年底開始,AI對企業的滲透明顯加深
在對國內各大科技公司進行調研時,張丹丹明顯地感覺到了,AI從去年年底開始已經有了大量的應用。
在此之前,AI對公司業務的影響還沒有那麼明顯。但張丹丹發現,現在AI滲透到很多公司的各個業務領域,而且滲透非常深,所以今明年勞動力市場受到的衝擊會比較大。
比如,企業現在使用的AI工具種類非常繁多,不同業務用的完全不一樣,有通用的大模型、也有垂類的大模型,並且每個公司會結合自己的業務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我看着都眼花繚亂,AI與業務的結合已經非常深。」
但整體來看,AI的滲透率還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指標。張丹丹表示,不同公司在不同的業務板塊怎麼用AI,用到什麼程度,是非常細的一個事,沒辦法通過調研的形式去做。
並且,經濟學研究方式就必須把樣本量做得足夠大,不能僅調研幾家企業,否則結論就沒有參考意義。
張丹丹強調,目前對AI在企業的滲透率研究,很少能做得到像對機器人滲透率的研究那麼清晰,因為后者有明確的數據,購買的機器人數量可以直接反映滲透率。
接下來,張丹丹團隊會參考一篇哈佛大學論文的研究方法,通過觀察企業何時招聘‘AI Integrator’,即崗位描述和工作職責中包含AI相關內容的崗位,來大致判斷企業業務與AI的結合時間及程度,儘管這種方法較為粗糙。
面向未來,張丹丹也在摸索一套方法論,去長期追蹤AI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因為AI更新的速度很快,要想去抓住它的趨勢,方法要不斷更新,要不斷有新的數據,不停去做新的測算。
容易被AI替代,未必是壞事
令不少「打工人」關心的是:究竟有多少崗位,會被AI替代?
此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曾分享一組數據: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創造1.7億個新就業崗位,同時替代9200萬個崗位。
而張丹丹則認為,目前整體來看,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肯定會讓一些職業消失,同時也會產生新的職業。經濟學家認為,現在destruction的速度會比creation的速度要快。
她強調,現在其實沒有清晰的證據去支撐一個明確的結論,只能進行潛在風險的預測。根據張丹丹團隊的測算,如果AI的暴露度增加一個標準差,相關就業可能減少1.6%。
「這隻能説明一個潛在的替代,畢竟咱們基本上所有工作都有AI暴露度,有一些task可能被替代了,但這些職業還沒被替代。」
從積極的角度來説,張丹丹認為,風險職業未必是壞事,因為有的職業AI暴露度高,説明可以擁抱 AI,可以用AI去完成工作,productivity更高,產品的價格就會下降、市場需求會增多,反而員工的工作量變多了。
而具體到個人,差異就更加顯著。有些人只能躺平,沒辦法適應AI帶來的變化,但有些人就適應得很好。現在有研究發現,個體創業變得非常多。因為個體可以結合AI變成一個隊伍,也就是所謂的「超級個體」。
張丹丹表示,任何的技術衝擊,一定會帶來一些分化。但到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這個東西絕對不好説,甚至是贏家多還是輸家多,現在也不好説。
她坦言稱,如果要下「一刀切」的結論,都是危險的,比如AI讓什麼專業消失了、失業潮快來了。作為普通人,沒必要產生消極、焦慮想法,更多需要思考如何擁抱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