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女首富,易主

2025-11-03 17:22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女首富,再度易主。

10月30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鍾慧娟、孫遠母女以1410億元財富,替代宗馥莉,首次成為中國女首富。64歲的鍾慧娟是中國創新葯頭部企業翰森製藥集團(以下簡稱「翰森」)的創始人、董事長。胡潤集團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表示,鍾慧娟是該榜二十年來的第八位新晉榜首,也是榜單史上第一位生命健康領域的女首富。

《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中,鍾慧娟、孫遠母女以1410億元身家首次成為中國女首富。圖/胡潤百富官網

《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中,鍾慧娟、孫遠母女以1410億元身家首次成為中國女首富。圖/胡潤百富官網

鍾慧娟的女兒孫遠今年34歲,目前為翰森執行董事。胡潤排行榜榜單顯示,和去年相比,鍾慧娟、孫遠母女以640億元的財富增量領跑,增幅達到83%,核心來自創新葯研發加速、創新產品增加和全球合作。

翰森以仿製藥起家。治療白血病的原研藥「格列衞」因電影《我不是藥神》聞名,翰森製藥就是國內最早生產格列衞仿製藥的企業之一。依據公開資料,今年上半年,創新葯及合作產品已超過翰森總營收的82%。藥品與醫療器械市場智庫Citeline首席分析師周淑華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與地產、消費、製造等行業相比,醫藥行業過去幾年始終保持較快增長,一方面,源於國內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另一方面,得益於自2015年以來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推動了創新葯的加速發展。

從女教師到女首富

鍾慧娟鮮少接受媒體採訪。她的經歷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從化學教師轉行,「下海」經商;二是與丈夫——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分別掌管兩家上市藥企,被外界稱為「最強醫藥夫妻檔」。

據媒體報道,鍾慧娟1982年本科畢業於江蘇師範大學化學專業,隨后進入連雲港延安中學任教,成為一名化學老師。1995年,孫飄揚與一位香港投資人共同創立豪森藥業,也就是翰森的前身。孫飄揚當時任連雲港製藥廠廠長,事務繁忙,妻子鍾慧娟便加入豪森,負責企業管理工作。

起初,翰森以仿製藥起家。2019年6月,翰森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當年創新產品收入佔比不足20%,遠低於如今超過八成的水平。鍾慧娟在翰森2024年年報中寫道,公司當下的發展戰略是以創新與國際化為驅動。

2019年6月14日,香港,翰森製藥董事會主席鍾慧娟。攝影/中新社記者  張煒

2019年6月14日,香港,翰森製藥董事會主席鍾慧娟。攝影/中新社記者  張煒

10月17日,翰森將一款在研的CDH17靶向抗體偶聯藥物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權益授權給跨國藥企羅氏,翰森將獲得8000萬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4.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今年初,翰森製藥市值約900億港元,截至10月30日港股收盤,公司市值已突破2000億港元,股價年內累計漲幅超過100%。

今年8月,翰森發佈的2025年中期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收74.34億元,同比增長14.27%,淨利潤31.35億元,同比增長15.02%,增長主要得益於創新葯及合作產品銷售收入。從2022年至2024年,翰森的營業收入由93.82億元增至122.61億元,主要收入來源集中在抗腫瘤、抗感染和代謝等領域。

周淑華介紹,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醫藥作為高科技、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其估值邏輯與傳統制造業、消費行業不同,很多時候源於對未來收益的預期,並不能簡單以市盈率衡量,這也使得醫藥行業的賬面財富持續增長。

周淑華分析,在創新葯估值普遍較高的背景下,翰森作為一家成立已久、由仿製藥起家的企業,具備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和運營基礎。而且,其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與近年來,創新葯企融資過程中創始人持股比例很低的情況不同。此外,過去幾年翰森在研發領域達成多筆商務拓展(BD),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公司營收的持續增長和創新研發體系的成熟。據翰森上市文件和其他公開資料,鍾慧娟通過家族信託持有公司股份,該信託的受益人為孫遠。目前,翰森的最大股東為鍾慧娟、孫遠母女,持股比例為65.58%。

當下,恆瑞醫藥市值超過4000億元,是翰森製藥的兩倍左右。同期發佈的《2025胡潤男企業家榜》顯示,孫飄揚的財富為1000億元。孫飄揚曾透露,恆瑞醫藥未來將由職業經理人管理。

周淑華認為,創新葯的決策鏈涉及研發、臨牀、商業化、國際化與支付等多個環節,如果完全依賴家族成員,一旦接班人的能力或經驗稍顯不足,企業的穩定性會受到影響。相比而言,職業經理人體系至少能守住下限,確保企業制度化運轉,對於希望走向全球的公司而言,制度化的優秀團隊體系更加重要。

首富故事如何延續?

從仿製藥轉向創新葯,是國內不少藥企的發展路徑。周淑華介紹,仿製藥與創新葯的思路完全不同。做仿製藥是「跟着別人走」,戰略上的研發風險壓力不大。但問題是,仿製藥的價格正被壓低,利潤逐漸接近工業品的平均水平,企業只能依靠規模化生產維持收益。

「創新葯研發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可能投入十幾個甚至二十個項目,也未必有一個成功。」周淑華介紹,如果一家藥企想成為行業中頗具影響力的角色,從仿製藥轉向創新葯是不可缺少的過程。「國內很多傳統藥企都面臨這一選擇,當年體量相近的企業,有的更堅決地轉向創新,有的仍在做仿製,如今市值可能相差十倍。」他分析,這與企業家的戰略判斷密切相關,翰森與恆瑞在國內傳統藥企中轉型較早,很可能與創始人的專業背景有關。

周淑華介紹,2010年前后,一些有前瞻性的藥企已開始佈局創新葯轉型,但步子邁得較小。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后,醫保談判、帶量採購陸續落地,傳統仿製藥的價格和利潤開始被壓縮。到了2018年前后,港股、美股創新葯企成批上市,無論是人才吸引力、融資能力,還是市場關注度,都遠超過傳統做仿製藥的企業,更多還在觀望的仿製藥企也開始轉型。

其他轉型的仿製藥企,能達到翰森的市值嗎?周淑華分析,與翰森相比,如今處於轉型階段的仿製藥企業,雖在產業鏈配套和人才供給方面更為完善,但競爭也更為激烈,其如今的對手,往往是已具備全球佈局能力的頭部藥企。過去十多年,行業的技術和資金門檻顯著提高,企業再想「以仿養創」已愈發困難。此外,市場上早期容易做的創新葯品種幾乎被開發殆盡,藥企若要完成創新轉型,必須具備足夠強的自我造血能力或長期的資本支持。

「仿製藥企轉型做創新葯的困難,在某種程度上與翰森等國內頭部企業進軍全球市場面臨的挑戰相似。」周淑華介紹,中國創新葯企出海,由於對海外市場的准入、臨牀及商業化流程尚不熟悉,對外授權(License-out)幾乎是必經階段。企業通常需要通過合作伙伴兑現價值,再按進度獲取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這是行業中的常見路徑。

據翰森官網信息,本月與羅氏授權之前,過去三年,翰森與葛蘭素史克、默沙東、再生元達成總金額超過70億美元的對外授權合作。引進授權(License-in)方面,翰森也引進10余個項目。周淑華預計,中國創新葯企的出海之路將逐漸分化,部分中小型藥企仍需靠授權獲得收益,而對頭部藥企而言,交易結構將愈發複雜。「如果要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藥企,就必須在授權合作的同時,持續建設自身的海外臨牀開發和商業化能力,這需要更長時間積累與投入。」他説。

記者:孫厚銘(sunhouming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