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博裕「拿下」星巴克中國60%股權,估值130億美元

2025-11-04 10:08

星巴克中國出售迎來大結局。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佈與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

根據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並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基於約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4.84億元,不計現金與債務)的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其相應權益。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將超過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25.73億元),總價值由三部分構成:向博裕出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

進入中國市場26年星巴克,成功將「咖啡文化」帶進中國市場,並且商業回報頗豐。根據相關媒體報道,星巴克中國2017年市場份額為42%,然而2017年前后,瑞幸、Manner、M Stand等一批咖啡連鎖品牌先后成立,此后麥當勞、肯德基等連鎖餐飲品牌也高調加碼咖啡業務,「咖啡大戰」愈演愈烈。在這個過程,星巴克中國有失意,也有「反擊」。

現在,星巴克中國迎來了「新合夥人」。

01

新合夥人,為什麼是它?

對於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Brian Niccol(倪睿安)來説,這不是他第一次坐上「談判桌」。此前,倪睿安曾在Yum! Brands(百勝集團)工作多年,任內這家餐飲巨頭曾經推動中國業務(即百勝中國)拆分並上市的過程。

2024年9月9日,倪睿安正式履新星巴克。9月11日,倪睿安發佈公開信,提出要「迴歸星巴克本質」「再次專注於咖啡」,終止了前任CEO的降價策略,開始調整菜單和門店服務。而在中國市場,人事變動也同樣發生。

圖為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Brian Niccol

9月底,王靜瑛卸任星巴克中國CEO一職,原星巴克中國聯席CEO劉文娟升任CEO。而到了11月,星巴克中國首次傳出「股權出售」消息。彼時星巴克發表聲明表示:「我們全心全意致力於我們的業務和合作夥伴,以及在中國市場發展。我們正努力尋找最佳的增長道路,其中包括探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隨着時間推進,股權出售也逐漸明朗。從2025年2月開始,美國KKR、香港方源資本及太盟投資集團(PAG)以及華潤控股、美團、高瓴資本、凱雷投資、信宸資本、春華資本、博裕資本、紅杉中國等被傳正式加入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股份的行列。

最終,博裕勝出,新成立的合資企業將繼續以上海為總部,管理並運營目前遍佈中國市場的8000家星巴克門店。秉持共同的發展願景,雙方將致力於未來將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規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這或許得益於博裕的業內實力,以及對星巴克中國未來發展的規劃。此前,星巴克曾要求意向買家提供關於企業文化、管理風格、可持續發展措施、員工待遇、潛在交易結構以及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商業計劃等信息。

在星巴克之前,博裕剛剛買下了中國高端商業代表北京SKP。此外,「雪王」蜜雪冰城登陸港交所時,豪華投資陣營中就站着博裕。

資料顯示,博裕投資創立於2011年,是一家深耕中國市場、佈局全球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公司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設有辦公室,投資組合超過200家企業,構建了涵蓋私募股權、公開市場、基礎設施及創業投資的多元化投資管理平臺。博裕通過為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提供資本與戰略支持,依託與消費零售、科技創新、醫療健康及新能源領域內領先企業的緊密合作,致力於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卓越的價值和回報。

星巴克中國表示:「此次戰略合作開啟了星巴克深耕中國市場26年后的全新篇章。星巴克享譽全球的品牌影響力、咖啡專業優勢和以人為本的獨特夥伴文化,與博裕對中國消費者的深度理解相結合,雙方將攜手共同提升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顧客體驗,加速飲品及數字化創新,拓展新的城市和區域市場,並通過更深入的本土化融合,加深與顧客的情感聯結。」

聯商網顧問厲玲認為,國外企業進入中國20年后找本地買家改變產權結構並非個例。咖啡市場競爭加劇,星巴克要應對當前困境,一方面需明確降價策略,同時堅守產品標準與服務質量,通過嚴控成本保障利潤;另一方面,若走標準化路線,應考慮縮小門店規模,以更靈活的形態適應市場競爭與消費者需求變化。

02

回到最初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模式

隨着「靴子落地」,有意思的是,星巴克中國彷彿回到了最初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模式。只是當時星巴克中國面對的是如何將一個「茶文化」為主的國家帶入「咖啡時代」,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咖啡大戰中重回增長。

1999年1月11日,中國第一家星巴克在北京國貿一期一層開業,以合資企業的形式開啟了星巴克在中國內地市場的征程。

在中國市場,星巴克將代理權一分為三:香港和廣東的代理權授予香港美心集團、北京和天津為主的北方代理權授予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臺灣和江浙滬的代理權先后授予臺灣統一集團。

直到2005年,星巴克開始逐步收回中國市場自主權。

2005年底,星巴克在上海成立大中華區支持中心,負責中國大陸市場和港澳臺地區的經營管理。

2006年,星巴克買回華北公司股權,開始獨自經營;同年,星巴克宣佈將中國作為今后的重點開拓市場,在中國開店速度加快。

2017年,星巴克又以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7.59億元)收回華東地區剩余的50%股份,將中國市場正式完全收回。

事實上,星巴克中國最初十年經營並不樂觀,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在2024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以特許經營方式進入中國,結果不盡如人意,未能傳遞星巴克的價值觀,我們在中國市場掙扎了近十年,遭遇資金虧損,差一點退出中國市場。」

改變這一切的人,叫王靜瑛。2000年1月,王靜瑛正式加入星巴克,擔任中國及亞太區市場總監。2011年,王靜瑛被任命為星巴克中國負責人。接手前,王靜瑛對舒爾茨提出一個要求:她得掌控一切,中國區的權力必須下放。

圖為王靜瑛

一個直觀且重要的改變是,門店開店速度變快了。最初10年,星巴克中國將開店速度保持在每年30-50家的節奏,王靜瑛上任的2011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門店數量為470家,2014年,星巴克門店數量超過了1000家。

當時一個重要的契機是商業地產爆發,星巴克與萬達集團等密切合作快速拓店,一度成為商場招商能力的「試金石」。根據最新財報,星巴克中國第四季度門店數達8011家,同比淨增415家。

第三空間概念隨之深入人心,毫不誇張地説,咖啡的味道、價格以及第三空間概念,最初都是由星巴克定義的。

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根據媒體公開報道,2017年星巴克中國在連鎖咖啡店市場份額達42%,這也是星巴克中國的巔峰時刻。就在這一年,星巴克中國目前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瑞幸咖啡正式創立,除了瑞幸外,Manner、M Stand等商場「熱門選手」也已經創立,開始刮分星巴克的市場份額。

更重要的是,咖啡變得更加日常,從「精品咖啡」走向「平價咖啡」時代。彼時星巴克或許並沒有意識到「平價咖啡」會快速搶佔市場。當時的星巴克中國開始在數字化和門店類型上做更多文章,以此來強化顧客體驗。

從門店類型上看,星巴克中國2017年開出了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2021年推出了非遺門店;數字化創新上,2017年星巴克首次和支付寶合作,並且在劉文娟的主導下,用三年時間搭建了「啡快」「專星送」等數字化業務。2023年,星巴克中國中僅搭載的咖啡創意產業園落地投產,並且成立星巴克中國創新科技中心。

然而,星巴克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17年的42%降至2024年的14%。

厲玲指出,星巴克近年來面臨的競爭壓力持續上升,長期堅持的「第三空間」定位已不如以往適用。作為標準化連鎖品牌,星巴克應調整門店面積、位置、裝修風格及定價策略,以應對新興競爭者。

03

還能重回巔峰嗎?

隨着新合夥人的加入,星巴克中國還能重回巔峰嗎,或者説星巴克中國還能實現高速增長嗎?這個問題要留給時間,但是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確實更靈活了。

就在9月,星巴克宣佈與小紅書APP達成深度合作,共同開啟「興趣社區空間」獨家全面合作計劃。為此,星巴克在全國範圍內精心挑選出1800余家門店,煥新升級為寵物、手工、騎行、跑步四大主題的「興趣社區空間」。更早之前的7月,還推出了自習室……提高第三空間的含金量。

在消費者最關注的價格上,星巴克中國也主動求變。6月10日起,星巴克三大王牌品類——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共計數十款產品將集體降價。以大杯為例,平均價格降幅在5元左右,最低價為23元。

在產品創新上,去年星巴克平均每個季度推出超20款新品,已接近去年瑞幸的推新速度。今年4月,星巴克還推出「真愛無糖」創新體系,將風味咖啡帶入無糖時代。

在聯名營銷合作上,除了瘋狂動物城等熱門IP迎來首次合作外,星巴克中國宣佈與中國東方航空正式達成全面合作,承諾將依託互補資源優勢,重點聚焦雲南咖啡共創等領域,探索「咖啡」與「航旅」業態互融的廣闊可能性。10月22日,星巴克中國與中國東方航空攜手推出的「雲南咖啡主題航班」順利首航。

這為星巴克中國迎來了新增長動力。最新財報顯示,星巴克中國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至8.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9億元),實現連續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長。同時,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同店交易量增長9%,但同店客單價同比下降7%。從2025財年全年來看,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同店交易量增長4%,但同店客單價下降5%。

這意味着星巴克中國開始緩過來了。博裕的加入,要解決的是星巴克中國的擴張問題和增長難題。而此前的成功操盤經驗,給星巴克中國重返巔峰增加了更多籌碼。

2017年1月,麥當勞中國以2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4.2億元)將中國大陸和香港所有店面的特許經營權出售給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和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凱雷投資。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凱雷與麥當勞達成戰略合作併成立新公司,該公司將成為麥當勞未來二十年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主特許經營商。彼時,麥當勞中國門店數量為2500家左右,截至目前,麥當勞中國門店總數已突破7100家,8年時間,麥當勞中國門店數量增加了4600家。

星巴克中國也希望能更快速開店搶佔市場,畢竟瑞幸門店數量已經超2.6萬,庫迪咖啡門店也已超1.5萬家。

在確定合夥人之前,倪睿安就表示「不是資金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確保星巴克品牌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我相信,未來在中國還會有成千上萬家星巴克門店。」

對於為什麼選擇與博裕合作?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場的經驗與專長,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我們將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打造卓越的夥伴(員工)體驗與世界一流的顧客服務,攜手譜寫星巴克在中國發展的全新篇章。」

博裕投資合夥人黃宇錚表示:「26年來,星巴克在中國成功塑造了標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與中國顧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結。我們既認同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為中國顧客帶來更創新、更本土化體驗的巨大機遇。基於這一共同的信念,我們將與星巴克精誠協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業的領導力與博裕深度的本地市場洞察,致力於加速增長,為更廣大的中國消費者締造卓越的咖啡體驗。」

「星巴克老闆要考慮的是面對新的競爭者和消費者,做出更大的變化,」厲玲説道:「要控制成本,價格下降,但是產品品質和服務不要下降,星巴克就還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聯商網」,作者:李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