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4 07:2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全球ETF市場重要趨勢:主動ETF加速發展,成ETF重要增長點
主動ETF即融入主動管理策略的交易所交易基金,通常由基金經理主動篩選個股、行業或調整資產配置,追求超額收益,同時具備ETF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實時申贖等工具屬性。近年來,海外主動ETF的發展呈加速態勢,在ETF市場的規模佔比和資金流入佔比均顯著上升;基金公司積極佈局,2025年新發ETF產品中半數以上為主動ETF。相比之下,境內ETF市場仍以被動產品為主,主動策略較為單一且規模佔比較小。本文系統梳理目前全球主動ETF的格局,分析其發展趨勢和驅動因素,並介紹幾種典型主動ETF策略,為境內主動ETF的發展提供參考。
全球主動ETF市場格局與發展趨勢
截至2025年10月20日,主動ETF在全球ETF市場數量佔比約31%,規模佔比9.4%,在資產類別與地區分佈上呈現「美國主導、股票為主」的格局。主動ETF加權平均費率高於被動ETF,在股、債、混合配置等ETF類別上,近三年加權平均收益也都高於被動ETF,體現出主動管理價值;主動ETF市場目前競爭相對不充分,頭部集中度顯著低於被動ETF領域。從規模變化和資金流向分析可以發現,主動ETF正在替代傳統場外主動基金特別是主動權益基金的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對被動ETF也形成了有力競爭,全球主動基金ETF化的進程正在加速推進。
主動ETF快速發展的原因:主動管理需求+ETF工具優勢
在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資管行業客觀存在一部分主動管理需求。主動ETF融合了主動管理的超額收益潛力與ETF的工具優勢,既滿足了投資者對「主動管理」的需求,又解決了傳統主動基金「費率高、流動性差、透明度低」的痛點,投資者將部分主動管理的配置需求轉向場內,構成主動ETF的需求基礎。另一端,傳統主動基金在被動投資浪潮下面臨資金流出,存在轉型壓力,部分基金公司選擇發揮自身主動管理優勢,積極佈局主動ETF市場,提供了豐富的產品供給。供需雙向共振,疊加監管完善、税收政策等因素,共同促進了主動ETF化的進程。
典型主動ETF策略:指數增強、基本面選股、衍生品策略等
從偏離基準的程度、投資方法、衍生工具的運用等維度劃分,海外主動ETF中以下幾種策略較為典型:指數增強策略與境內指增ETF類似,設定基準但允許存在一定的跟蹤誤差,投資方式上以量化多因子模型為主;基本面選股進一步脱離了基準的束縛,更依賴於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深入挖掘個股基本面特徵,進行風格投資、主題投資或全市場投資;衍生品策略通過期權等工具靈活調整組合風險收益特徵,以匹配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對衍生品市場的成熟度、衍生工具的運用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風險提示:本文主要是對美國ETF市場及其代表性投資標的做概括性介紹,並非站在短期視角推薦投資產品。文中提及的ETF相關標的不作為投資推薦,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走勢,經濟發展、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可能影響美國資本市場表現。
全球主動ETF格局
截至2025年10月20日,全球ETF總規模約18.63萬億美元,其中被動ETF規模約16.87萬億美元,主動ETF規模約1.75萬億美元。存續ETF數量約12950只,其中被動ETF約8881只,主動ETF約4012只。主動ETF在全球ETF市場數量佔比約31%,規模佔比9.4%。
然而,2025年以來,主動ETF的發展呈現加速態勢,新發產品中主動ETF數量佔比接近60%,美國市場這一比例高達85%。
2025年以來,全球主動ETF加速發展,規模佔比和資金流入快速提升。相比之下,境內主動ETF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本文將系統梳理目前全球主動ETF的格局,分析其發展趨勢和驅動因素,並介紹幾種典型主動ETF策略,為境內主動ETF發展提供參考。
分地區來看:美國主動ETF規模最大,加拿大、韓國主動ETF佔比較高
從地域分佈來看,主動ETF高度集中於美國,其次為加拿大、愛爾蘭、韓國、澳大利亞等成熟市場,其他地區的市場參與度和產品供給相對有限。
美國主動ETF管理規模約1.38萬億美元,產品數量2455只,佔據主導地位;加拿大位居第二,規模約1634億美元,數量約734只;愛爾蘭作為全球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主動ETF規模約804億美元,數量約208只,位居第三。此外,韓國(598億美元)、澳大利亞(333億美元)和中國(199億美元,含貨幣基金)也具備一定的市場規模。其他地區的市場參與度和產品供給相對有限:香港、盧森堡、瑞典、臺灣等地區規模不足50億美元,多數國家的主動ETF數量不足50只,如德國、法國、沙特阿拉伯等國僅有個位數產品,部分新興市場如印度、巴西、土耳其等雖有佈局但整體規模和數量均較小。整體來看,主動ETF市場以北美和歐洲為主。
從各個地區內部主動ETF的發展和佔比來看,韓國和加拿大在總體ETF市場規模較大的同時,主動ETF規模佔比較高,約30%,但主動ETF發展的原因各不相同,受到監管框架、税收政策、投資者結構、資產特性、產品創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舉例來説,加拿大市場由機構投資者主導,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對主動管理的信任度較高,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管行業的主動管理偏好和主動ETF資金流入;韓國ETF市場機構規模佔比也較高,但交易層面散户交易活躍,偏好高槓杆、高波動產品以博取超額收益,主題投資與衍生品結合的創新型主動產品受歡迎度較高。
分資產來看:非貨主動ETF以股、債、多資產為主,近三年超額收益顯著
規模和佔比
從資產類型維度來看,股票類主動ETF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規模達1.05萬億美元,數量2484只,規模和數量佔比均在六成以上;固定收益類規模為5335億美元,數量951只,位居第二。貨幣市場(641億美元)、混合配置(455億美元)、另類(380億美元,底層資產覆蓋加密貨幣、管理期貨等)主動規模相對較小;商品、特殊(底層資產以衍生品為主)、房地產類產品的主動ETF規模均小於100億美元。
從主動ETF在各自產品類別中的佔比來看,混合配置即多資產ETF內部主動產品佔比最高,規模和數量佔比均超50%;在貨幣市場、固定收益中,主動佔比也相對較高,債券指數由於流動性原因難以完全複製,天然適合進行主動管理。相比之下,主動股票型ETF雖然絕對規模最大,但在股票ETF中的佔比僅7.29%。在絕對規模相對較小的品類中,另類ETF也廣泛應用主動管理策略,數量佔比超60%,而商品ETF中主動佔比較小。
費率和收益
從費率來看,非貨ETF中主動ETF的費率均高於被動ETF,但相對來説,股票產品中主動ETF加權平均費率顯著高於被動ETF,而在固收和混合配置型產品中,二者費率差異則相對較小。
從收益表現來看,在股票、固定收益、混合配置等傳統資產上,主動ETF過去三年收益均顯著高於被動ETF,體現出較穩定的超額收益能力;在另類資產上,主動ETF年度收益的絕對值和波動都明顯小於被動ETF,但這主要是由於底層資產和策略的差異所致:主動產品的策略設計以套利、管理期貨等絕對收益策略為主,而被動產品的規模則主要集中在加密貨幣等高波動資產上。總體來看,在股、債、混合配置等典型資產內部,主動ETF體現出穩定的超額收益能力,這也是其能夠成為ETF市場增長點的一個重要因素。
分管理人來看:主被動競爭格局差異明顯,主動ETF頭部集中度相對較低
主動ETF在全球基金公司中尚處於早期佈局階段,全球900多家ETF發行商中,僅30家的主動ETF規模超百億美元。另外,主動ETF競爭格局與傳統ETF發行商格局存在顯著差異,主動ETF規模較大的主要為德明信(Dimensional)、摩根(JP Morgan)、資本研究與管理(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第一信託(First Trust)、美國世紀投資公司(American Century)、富達(Fidelity)等主動型資管機構,這些公司內部主動ETF佔比普遍較高,部分甚至純做主動ETF產品。
傳統ETF大廠中,貝萊德、先鋒、道富、景順等頭部基金公司核心仍集中於被動ETF,主動ETF規模佔比小於3%,數量佔比多在25%以下。
相比被動ETF,主動ETF市場的頭部集中度也相對較小,規模排名前四的基金公司(含歐洲分公司)總主動規模6450億美元,佔全部主動ETF的36.87%;而整體ETF市場中,前四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超10億美元,佔整體ETF市場57.81%,寡頭壟斷更明顯。
小結:從資產和地區分佈來看,主動ETF市場呈現「美國主導、股票為主」的格局。從費率來看,主動ETF費率較被動更高;從收益表現來看,股、債、混合配置等傳統資產上,主動ETF均體現出穩定的超額收益能力,近三年加權平均收益高於被動產品;從管理人來看,主動ETF的競爭格局與傳統ETF大廠格局存在顯著差異,頭部集中度相對較小。
主動ETF的發展趨勢:ETF主動化還是主動ETF化?
主動ETF的發展究竟是ETF產品由被動向主動的轉型,還是主動管理由場外向場內的遷移?我們認為,主動ETF的發展,本質是資管領域對產品形態的偏好從場外向場內的轉變;管理方式(被動/主動)存在一定影響,但並非核心驅動因素。
本章我們梳理主動ETF的發展趨勢,並探討主動ETF發展背后的驅動因素。受限於數據可得性,大部分時間序列分析以美國市場為主。
主動ETF資金流入加快,對場外主動產品形成替代
從美國ETF市場的發展來看,雖然主動ETF存量規模仍處小眾,但在整體ETF的比重不斷提升,從2012年規模佔比不足2%,上升到目前(2025年10月20日)10%以上,資金流入佔比從2012年不足1%,上升到2025年超過30%。ETF市場似乎有朝着主動化發展的趨勢,但我們認為主動ETF對被動ETF並非形成替代,而是補充;主動ETF真正替代的是傳統場外產品特別是場外主動權益產品的市場份額。
主動產品份額並未系統性提升,而是從場外向場內遷移
在ETF市場,主動產品佔比確實在不斷提升:
但在場外產品即共同基金中,主動產品規模佔比明顯下降:
從資金流向來看,近10年來主動場外產品面臨資金淨流出,特別是主動權益基金的淨流出趨勢更為明顯,主動固收基金在部分年份仍有資金正流入。
以上變化可以看出,主動管理在全市場的份額並沒有產生系統性提高,而是主動管理內部的產品形態分佈發生了轉變:美國主動產品中,ETF的佔比從2012年佔比不足1%,上升到2025年超過8%。投資者將一部分場外的主動配置需求向場內轉移。主動ETF的發展與其説是 「ETF主動化」,不如説是「主動產品ETF化」。
被動產品中,同樣存在從場外向場內遷移的現象
2008年以來,被動投資浪潮席捲全球,無論在場外還是場內,被動指數產品均以資金正流入為主。但是從下圖我們可以觀察到,2019年以來二者走勢的分歧開始拉大,被動ETF保持正向資金流入並總體呈擴大態勢,被動場外資金流入減少甚至在2020年和2025年出現資金流出。
2012年以來,被動產品中ETF逐漸佔據主流,並在2020年后佔比加速提升,截至2025年10月20日,佔比超過60%。
可見,主動ETF的發展更多是由於ETF投資理念的普及,資金從場外流向場內的趨勢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領域都已顯現。被動ETF發展較早,ETF對場外產品的替代已經較為充分,而主動產品則尚處於早期階段,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主動成ETF市場新增長點,基金公司積極佈局主動ETF
雖然主動ETF並沒有替代被動ETF的份額(被動ETF仍有顯著資金正流入),但從資金的邊際傾向來看,主動ETF在2025年以來的資金流入速度加快,而被動ETF的資金流入則持平或放緩。可見主動ETF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被動ETF形成了有力競爭,規模增長率和資金流入率顯著超過被動ETF。
目前,主動ETF與被動ETF的存量規模尚有較大差距,投資者對主動ETF的配置尚處於早期階段,未來發展空間較大;與此同時,隨着監管規則明確,基金公司積極佈局主動管理ETF,將主動ETF作為新的增長點,今年全球新發ETF產品中,半數以上均為主動ETF,美國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0%以上。
主動ETF發展的原因:需求端與供給端雙向共振
海外主動ETF的快速增長,受監管政策、產品創新、市場環境、資管機構、投資者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驅動,但總體來看可以歸結為供給端和需求端雙重作用的結果。從需求端來看,主動ETF自身兼具主動管理和場內交易的雙重優勢,在波動放大的市場環境下,可適配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從供給端來看,資管機構藉助主動賽道差異化佈局ETF市場,疊加監管政策完善,市場擴容,供給豐富。產品供給端與需求端雙向共振,將主動ETF打造為資管領域的重要增長點。
需求端:主動管理需求向場內ETF形態遷移
資管行業中,投資者對主動管理的需求客觀存在:一方面,投資者希望藉助主動管理獲取超額收益;另一方面,市場波動加劇也提升了風險控制需求。主動管理可通過選股、擇時、資產配置、運用衍生品等方式,改變資產風險收益特徵,契合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即使是在全球被動投資的浪潮之下,主動管理也難以被指數投資完全取代。在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主觀管理價值凸顯。
在此基礎上,主動ETF融合了主動管理的超額收益潛力與ETF的工具優勢,既滿足了投資者對「主動管理」的需求,又解決了傳統主動基金「費率高、流動性差、透明度低」的痛點。
在成本方面,由於產品結構設計和行業競爭等因素,主動ETF的管理費率普遍低於普通場外基金;
在税收效率方面,共同基金需向投資者分配實現的資本利得,導致投資者承擔額外税負,而ETF 的實物申贖機制可減少應税事件,避免資本利得税;
在流動性方面,主動ETF可在交易所實時交易,流動性遠高於普通場外產品,滿足投資者靈活配置需求;
在透明度方面,絕大部分主動ETF定期披露持倉(申購贖回清單),披露頻率高於傳統主動共同基金,有助於投資者清晰把握基金的運作邏輯,增強產品信任度。
隨着被動產品 ETF 化進程的持續推進,ETF 配置理念逐漸普及。當被動配置需求通過 ETF 滿足后,投資者開始將部分主動管理的配置需求也轉向場內,構成主動ETF的需求基礎。
供給端:監管完善與資管機構轉型
從外部環境來看,監管環境的突破是推動主動ETF發行的最直接因素,2019 年美國 SEC 對主動ETF發行規則進行重大調整,取消了此前單獨申請豁免的繁瑣流程,允許主動ETF與被動 ETF 採用相同的審覈機制。這一改革直接降低了發行門檻,新發行ETF中,主動ETF逐漸成為主流。
從產品供給來看,全球被動化投資浪潮對傳統主動管理型資管機構形成衝擊,場外主動產品特別是主動權益基金面臨資金淨流出。而被動ETF領域形成以貝萊德、先鋒、道富、景順為代表的寡頭壟斷格局,存在一定競爭壁壘。為應對場外基金資金持續流出,傳統資管機構藉助自身主動管理優勢,佈局主動ETF賽道,通過轉換或新發場內份額的方式切入ETF市場;部分中小機構則通過開發buffer ETF等差異化細分策略搶佔市場,避免與貝萊德等資產巨頭在傳統寬基領域競爭。對於主流ETF提供商,隨着被動ETF賽道競爭逐漸擁擠,利潤率降低,也存在佈局主動ETF的內在動力。基金公司通過新發或轉型的方式競爭主動ETF這一新陣地,但產品長期生命力本質上還是取決於主動管理能力。以下我們介紹部分基金公司將產品轉型的典型案例,對「主動產品場外轉場內」這一趨勢進行具象化的展示。
場外基金轉型主動ETF:以Dimensional和Fidelity為例
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DFA):行業最大規模轉換
2021年6月,Dimensional將旗下4只主動管理股票共同基金轉換為ETF,總規模達290億美元,成為當時行業最大規模、發起最早的主動基金轉ETF案例。這四隻基金轉換為ETF后,歷年均錄得顯著資金正流入,截至2025年10月20日,總計規模達784億美元,單隻產品DFAC為目前規模第二大的主動ETF,Dimensional也在轉換后快速躋身ETF主要管理人之列,目前為全球主動規模最大的ETF管理人。
富達基金(Fidelity):量化指數增強基金轉換為ETF
2023年11月,富達將其旗下6只主動管理型基金轉型為ETF,轉換的 6 只基金均為指數增強型策略,轉換前規模合計132億美元,成立於 2007 年,富達希望通過 ETF 形式將這些策略重新包裝為 「核心配置工具」,並引入量化模型優化風險收益比。轉換后,產品費率大幅下降,以FENI為例,費率從0.55%下降到0.28%。截至2025年10月20日,這六隻產品累計規模約237億美元,較轉換之前有明顯提升。
總體來看,2021年以來,陸續有Dimensional、Fidelity、J.P. Morgan、BlackRock等多家資管機構將旗下的共同基金產品轉換為場內ETF,晨星對「基金轉型」這一現象進行統計發現,部分轉換后的基金在資金流、費率及業績穩定性上有顯著改善,產品競爭力提升,獲得顯著資金流入;然而,也有部分基金在轉換后出現資金流出,產品轉型雖然可以在税收效率和流動性上帶來改善,但長期穩定現金流仍要依賴於產品自身業績表現。
主動ETF典型策略和產品
當前主動ETF市場以股票型為主,以下我們對一些典型的股票型主動ETF產品進行介紹。根據偏離基準的程度、投資方法論、衍生工具的運用等維度,將主動ETF初步劃分爲指數增強、基本面選股、衍生品策略等三個大類。在基本面選股內部,又根據投資範圍劃分爲全市場投資、風格投資、主題投資等細分類別。需要説明的是,不同產品屬性之間並沒有一條清晰明確的分界線,多種投資手段可能靈活應用,上述分類主要是爲了方便行文表述以及投資者直觀瞭解主動ETF。此外,海外主動債基也有一些規模較大的產品如JPST、FBND等,本文不做展開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本系列研究《20250718-近五年美國固收ETF熱點聚焦》。
指數增強策略:被動跟蹤+主動增強
這一類型策略的特徵是:在傳統指數(如標普500、羅素2000)基礎上,通過因子模型篩選個股,優化權重分配,旨在獲取超越基準的超額收益。1:往往基於特定指數,以被動跟蹤為主,在此基礎上做增強;2:增強方式以量化多因子方式為主,主動基本面研究為輔。這類策略介於完全被動管理與完全主動管理之間,融合了被動指數的透明性與主動管理的選股能力,是海外主動ETF的核心策略之一,也是目前境內指增ETF廣泛採用的策略。
產品案例1:Fidelity增強大盤核心ETF(Fidelity Enhanced Large Cap Core ETF,FELC)
由富達資產管理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發行,最初成立於2007年4月,作為場外基金提供。2023年11月,富達將包括FELC在內的多隻基金轉型為主動ETF,截至2025年10月20日(下同),管理規模54億美元,費率0.18%。
FECL採用量化模型進行投資,核心策略為「被動跟蹤+主動增強」:以標普500指數為基準(正常情況下投資至少80%的資產於該指數成分股),同時通過量化多因子模型(結合價值、成長、質量、動量等傳統因子)與主動基本面研究,篩選具備超額收益潛力的個股,調整持倉以超越基準,2025年以來(截至2025年10月27日)收益16.9%。
產品案例2:iShares美國股票因子輪動主動型ETF(iShares U.S. Equity Factor Rotation Active ETF,DYNF):
由貝萊德發行,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主動管理型多因子ETF,成立於2019年3月,現規模276億美元,管理費率0.27%。
DYNF由貝萊德量化團隊管理,採用因子輪動模型,以MSCI美國指數為基準,在美國大中型股票基礎上進行因子增強。具體投資方式為,從市場周期(復甦、擴張、放緩、收縮)角度,對5個因子(價值、成長、質量、動量、低波動)動態分配權重,例如,在復甦期超配成長與動量因子,在放緩期超配價值與低波動因子。單一因子權重上限為 40%,先為每個因子構建多頭組合,個股可重複出現在多個因子組合中,再根據因子觀點調整子組合權重。截至2025年10月24日,持倉數量123只;2025年以來收益19.6%。
基本面投資
這類ETF產品相比指數增強進一步脱離了基準的束縛,更偏主動管理。1:沒有一個特定的跟蹤指數,或者雖然存在一個基準指數,但更多是作為「業績對比的參考」而非「產品跟蹤的目標」;2:選股方式以針對個股的深度基本面挖掘為主,對量化模型依賴度相對較低。按照投資目標,我們將其劃分爲風格投資、寬基投資、主題投資三個類別。
風格投資:通過基本面挖掘某一特定風格股票
這類策略介於SmartBeta和純主動管理之間,更偏主動管理。在投資風格上存在一定風格偏好,如成長、價值、紅利等;但在投資手段上,往往不是基於特定的規則化指數實現,而是靈活運用量化規則與基金經理的經驗認知,通過對基本面的深入挖掘,投資於一類符合某種風格的個股。
產品案例1:Avantis美國小盤價值ETF(Avantis U.S. Small Cap Value ETF,AVUV)
由美國Avantis Investors(美國世紀投資公司American Century Investments子公司)發行,成立於2019年9月,現規模183億美元,在全球主動管理ETF中規模排名前10,管理費率僅0.25%。
該基金是Avantis旗下價值投資系列的代表性產品,由Eduardo Repetto為首的五名基金經歷團隊管理,核心投資邏輯為聚焦低估值、高盈利的小盤股,具體篩選指標包括賬面價值/價格(估值)、調整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賬面價值(盈利),同時綜合考慮行業分類、流動性、公司治理等因素,在市值加權基礎上超配盈利與估值表現優異的個股。以羅素2000為基準,但不追求複製該指數表現,最新一期持倉中,主要配置金融、消費、工業、能源等板塊,持倉較為分散,底層標的達766只,2025年以來收益4.77%。
產品案例2:道明北美紅利基金ETF份額(TD North American Dividend Fund - ETF Series,TDNA.TO)
由加拿大道明資產管理公司(TD Asset Management Inc.)發行,作為其場外基金TD Dividend Growth Fund的ETF份額,作為場外基金歷史悠久,成立於1990年12月;而作為ETF份額則是2025年9月新上市,截至2025年10月27日,其場外份額規模約85億美元,ETF份額管理費率為0.8%,管理團隊由5名基金經理構成。
該基金是加拿大最早一批專注於北美股利投資的基金之一,主要投資於北美地區高股息、高質量的股票,採用基本面分析創建投資組合,主動篩選北美地區股息增長的優質個股,參考 MSCI 美國高股息指數(75% 權重)和道瓊斯加拿大精選股息指數(25% 權重)進行動態調整,但不受限於完全複製指數。最新一期(2025年9月末)持倉中,美國股票佔比54%,加拿大股票佔比40%,主要配置金融、科技、基礎材料等板塊,截至2025年9月30日,本年以來收益9.89%。
寬基投資:不侷限於特定風格
案例:JPMorgan全球精選股票ETF(JPMorgan Global Select Equity ETF,JGLO)
由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發行,成立於2023年9月,
現管理規模約72億美元,費率0.47%。
該基金旨在通過深度基本面分析挖掘全球優質企業,追求長期資本增值。採用自下而上的主動選股策略,投資視野覆蓋全球而不侷限於美國本地,篩選兼具增長潛力與合理估值的企業,不受限於特定風格(如成長或價值),而是構建風格中性的核心組合,獨立於市場主題或趨勢。以MSCI全球指數為比較基準,但不追求完全複製,而是通過主動管理力求實現超額收益。由Helge Skibeli和Christian Pecher 共同管理,平均擁有 29 年以上的資產管理經驗。截至2025年10月27日,持倉個股75只;2025年以來收益15.16%。
主題投資:聚焦細分賽道
這類策略圍繞新興行業或主題篩選個股,通過集中投資獲取超額收益。這類策略通常由明星基金經理管理,依賴對行業趨勢的深度判斷,適合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
案例:ARK創新ETF(ARK Innovation ETF,ARKK)
明星基金經理Cathie Wood旗下代表之作,由ARK Invest發行,是全球最知名的主動管理主題ETF之一,成立於2014年10月,現規模82億美元,費率0.75%。
ARKK採用主動選股+主題投資策略,不跟蹤任何指數,其投資主題圍繞五大顛覆性創新領域: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機器人、能源存儲、區塊鏈),ARK團隊通過內部研究模型持續評估公司「創新得分」,並根據市場變化每日調整持倉。組合集中度較高,前十大持倉佔比常超過50%,截至2025年10月27日,前10大成分股包括特斯拉、Coinbase、Roku等,合計佔比55.10%,整體呈現出高收益+高波動特徵,2025年以來收益58.97%。
衍生品策略
這類策略往往在主動管理的同時,通過衍生品改變底層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達到提高收益、降低波動等目標,以匹配投資者差異化投資需求。主動管理既包括對底層資產的管理,也包括對衍生工具的運用。產品設計依託於成熟的衍生品市場,對工具豐富度、市場流動性、監管完善度,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備兑開倉策略(Buy Write):主動管理降低波動+期權費增強收益
這類策略通常以寬基指數成分股(如標普500、納斯達克100)為標的,首先構建防禦性股票組合,為基金提供相對穩定的基礎持倉;同時賣出備兑看漲期權(Covered Call),獲取權利金收入,降低波動的同時,增強基金收益。由於賣出看漲期權,組合也需要放棄一部分市場上行收益,適合追求穩定現金流+部分股市參與的投資者。
案例:JPMorgan股票溢價收入ETF(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JEPI)
由摩根大通基金公司發行,2020年5月成立,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主動管理ETF,現規模408億美元,管理費率0.35%,以標普500指數為基準,通過賣出虛值期權增強收益。與之類似的還有2022年5月成立的JEPQ,以納斯達克100指數為基準,現規模309億美元,管理費率同樣為0.35%。JEPI和JEPQ為美股市場備兑開倉策略的兩大代表性產品。
從投資策略來看,JEPI和JEPQ並非簡單的賣出看出看漲期權,而是通過主動管理+期權雙策略,提供可分配的收入,同時降低波動和風險。
構建防禦性股票組合(Defensive equity overlay):基金通過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選股流程,構建一個主要由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組成的主動管理股票組合。該組合構建過程包括研究、估值和選股三個步驟,旨在創建一個波動性低於標普500的投資組合,從而為基金提供相對穩定的基礎持倉。
賣出虛值認購期權(Options overlay):基金通過股票聯結票據(ELN)賣出標普500指數的虛值認購期權,獲得期權費,作為基金收益的重要來源。ELN的收益與VIX水平高度正相關,市場波動率越高,ELN內嵌的備兑開倉策略能夠獲得的權利金就越多,從而在高波動時期增強基金收益。
月度分紅:基金通過股息收益與期權權利金雙引擎創造收益,以月度全額派息為核心特色,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截至2025年10月24日,基金12個月滾動股息收益率8.32%。
最終,組合收益由三部分構成,即股票分紅、期權費、資本增值。因為賣出看漲期權,組合放棄了一部分上行潛力,在寬基指數的基礎上收窄了收益彈性。2025年以來收益6.63%。
緩衝ETF(Buffer,也稱Defined Outcome ETF):期權訂製的結構化產品
Buffer ETF是近年來期權策略的另一大主流,通常以寬基指數(如標普500)為核心,通過期權組合形成符合某種特定收益的結構化產品。「Buffer」意味着在指數下跌時可以提供一定的緩衝保護,「Defined Outcome」意味着產品的風險收益可在組合設計之初訂製。Buffer ETF具備一定防禦屬性,在市場下行期間往往受關注度較高。
具體到投資策略上,buffer ETF不直接複製指數,而是投資於掛鉤指數或ETF的一系列期權組合,從而實現「下跌緩衝+收益封頂」的結構,如下圖所示。通過調整期權合約的設計,可以實現不同的緩衝深度(如15%,30%,甚至100%)和對應的收益上限,從而匹配投資者多樣化需求。
由於涉及到期權合約的使用,Buffer ETF無法做到每日申贖,目前主流做法一般採用一年到期+逐月滾動發行的結構。ETF管理人在每個月滾動發行產品,並在產品發行時採用1年期限的期權合約,當1年期限結束后,管理人平倉當前持有的期權頭寸並按照基金合同約定好的結構建立新的期權頭寸,ETF則不會到期,保證ETF在產品層面的可持續性。一年期限為基金條款規定的「目標結果」生效的持有周期,在此期間內,投資者仍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ETF份額,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
這類產品最早由Innovator於2018年推出,目前,Innovator、第一信託(First Trust)、貝萊德均有buffer系列ETF提供。相對來説,Innovator提供的產品系列最為全面,在底層資產、緩衝深度、持有期限上較為多樣;First Trust提供打包組合的階梯方案,打包12只不同到期月ETF,分散進場時點;貝萊德目前產品數量最少,但費率較低。
案例:FT Vest梯度緩衝ETF(FT Vest Laddered Buffer ETF,BUFR)
BUFR是由First Trust推出的多期緩衝型ETF,其本質是一個ETF組合,階梯式配置旗下不同到期日的緩衝ETF(即FT美國股票緩衝ETF系列的12只產品),等權重配置,分散入場時點。成立於2020年8月,現規模76億美元,是目前ETF市場推出較早、規模最大的Buffer ETF組合,管理費率0.95%,在同類型策略中相對較高。
具體到底層產品的構建方式,FT美國股票緩衝ETF系列產品由First Trust與美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合作訂製,通過FLEX期權(可定製條款的場內期權)對SPY(SPDR標普500指數ETF)進行結構化管理,在標普500指數基礎上提供10%的下行緩衝,收益上限取決於年度重置時期權市場報價,一般在12%-17%不等。以10月到期的FOCT為例,在2025年10月17日重置之前,該產品的FLEX Options 結構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Long SPY Call(執行價$584.59,佔95.4%名義本金)獲取SPY多頭收益;
Long SPY Put Spread(買入$584.59 Put + 賣出$526.13 Put)構建10%緩衝;
Short SPY Call(執行價$662.3),形成13.24%上限。
BUFR包含12只類似FOCT的緩衝ETF,2025年以來整體收益11.14%。
小結
近年來,主動ETF加速發展,成為全球ETF市場的重要增長點。2025年新成立ETF半數以上為主動產品,地區和資產分佈上呈現「美國主導、股票為主」的格局。雖然費率較高,但在股、債、混合配置等ETF類別上,主動ETF近三年加權平均收益也都高於被動產品,體現出主動管理的價值;且主動ETF市場目前競爭相對不充分,頭部集中度顯著低於被動ETF領域。從規模變化和資金流向分析可以發現,主動ETF正在替代傳統場外主動基金特別是主動權益基金的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對被動ETF也形成了有力競爭。
分析主動ETF快速發展的原因:在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資管行業客觀存在一部分主動管理需求。主動ETF融合了主動管理的超額收益潛力與ETF的工具優勢,既滿足了投資者對「主動管理」的需求,又解決了傳統主動基金「費率高、流動性差、透明度低」的痛點,ETF配置理念已隨被動投資得到普及,投資者開始將部分主動管理的配置需求也轉向場內,構成主動ETF的需求基礎。另一端,傳統主動基金在被動投資浪潮下面臨資金流出,存在轉型壓力,部分基金公司選擇發揮自身主動管理優勢,積極佈局競爭相對不充分、增長空間相對更大的主動ETF市場,通過新發或轉型的方式切入主動ETF市場,為主動ETF提供了豐富的產品供給。供需雙向共振,疊加監管完善、税收政策、銷售渠道轉變等因素,共同促進了主動ETF化的進程。
主動ETF具體包括哪些典型策略和產品?僅就權益資產來看,比較典型的策略有指數增強、基本面選股、衍生品策略等。指數增強策略與境內指增ETF類似,仍會設定基準但允許存在一定的跟蹤誤差以獲取超額收益,投資方式上以量化多因子模型為主;基本面選股進一步脱離了基準的束縛,通過深入挖掘個股基本面特徵,篩選優質投資標的,投資範圍可以聚焦於某種風格或主題,也可以綜合覆蓋全市場,更依賴於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衍生品策略則不僅限於對收益的追求,而是藉助期權等產品靈活調整資產風險收益特徵,以匹配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不僅需要主動管理能力,對衍生品市場的成熟度、衍生工具的運用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海外還存在部分規模較大的主動固收ETF如FBND,JPST等。總體上策略較為多元化,且創新活躍,靈活適配不同的市場行情,成為ETF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
本文主要是對美國ETF市場及其代表性投資標的做概括性介紹,並非站在短期視角推薦美國投資產品。文中提及的股指、債券、衍生品等相關標的,僅作代表性投資品種介紹,不作為投資推薦,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走勢,經濟發展或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可能影響美國資本市場表現。
研報:《海外主動ETF市場格局與典型策略 ——海外市場產品研究系列之十二》2025年10月31日
林曉明 分析師 S0570516010001 | BPY421
陳燁 分析師 S0570521110001
韓晳 分析師 S0570520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