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4 09:06
當人們談論起「國人廚房」時,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向一個名字:河南。
這片孕育了華夏文明的土地,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更以強大的產業集羣、高效的物流網絡和領先的本土品牌,構建起一條條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條。而在這背后,真正支撐起「國人廚房」地位的,離不開河南日益成熟且極具競爭力的食品供應鏈體系。
如果説產品是企業的生命線,那麼供應鏈就是這條生命線的血脈。從原材料種植到精深加工,從倉儲物流到終端銷售,河南的食品供應鏈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中原模式」。不僅滋養出三全、思念、雙匯、白象等馳名中外的食品企業,而且還延伸到流通與零售環節,推動本土商超胖東來頻頻出圈。
在消費者目光所及的終端市場,河南食品品牌正以有目共睹的速度佔領全國各地的商超貨架和家庭廚房。從酸辣粉到速凍水餃,從調味料到預製菜,從地方名吃到全國爆款,河南用一整套高效協同的供應鏈網絡,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再進一步升級為品牌優勢與市場優勢。
在這條供應鏈脈絡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些紮根於中原大地、成長於本土土壤的食品企業和品牌。三全、思念、雙匯、白象、王守義十三香……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在對供應鏈深度掌控的基礎上,早已走出河南,走進千家萬戶的冰箱與餐桌。
以三全食品為例,1992年,三全食品從鄭州市惠濟區起步,如今早已成為中國冷凍食品行業的領軍企業,這背后與河南的糧食資源、人口資源以及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網等優勢密不可分。
據瞭解,在三全食品起步之初,鐵路的貨物品名分類還沒有速凍湯圓這個品類,三全與鐵路部門多次溝通,才完成了當時速凍湯圓的首次鐵路冷藏運輸,也是最早通過鄭州鐵路北站進行速凍食品發運的企業。京廣鐵路的物流優勢讓其產品以較低的成本、較短的時間推廣到全國各地,也推動三全從一個地域性食品企業快速發展成為全國性的龍頭企業。
河南食品產業鏈配套齊全,如今三全產業鏈上有中小企業7800余家,其中上游供應鏈中小企業2600多家,超60%都在河南區域內,完善的配套有力地推動了河南速凍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河南人口眾多,市場規模大,1億人口的優勢既給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也孕育着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讓三全多年來冷凍食品市場中擁有持久競爭力。
(圖源:微博@三全食品)
以及同樣是中國速凍領域標杆企業的思念食品。思念食品董事長王鵬曾公開表示,思念食品的根基永遠在河南這片農業沃土,作為連接千萬農户與廣闊市場的重要橋樑,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上游農業供應鏈的穩定與高效。
近年來,思念食品通過深入推行「公司+標準+合作組織(公司)+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周口鹿邑、焦作孟州、新鄉原陽等多地建起訂單農業基地,帶動農户標準化種植小麥、蔬菜,每年加工轉化數十萬噸農產品。
(圖源:微博@思念食品)
如果説三全與思念代表的是河南傳統速凍食品企業的供應鏈突破,那麼在調味品領域,駐馬店十三香與仲景香菇醬則體現了河南在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方面的深厚功底。
河南作為調味品行業傳統生產大省,是花椒、香花辣椒、香菇等原材料的重要產區,也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調味品品牌,王守義十三香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個誕生於河南駐馬店的調味品牌,從最初在街頭以每包僅1毛錢的價格售賣,到今天已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每小時可生產20噸調味品,依託駐馬店當地的香辛料種植基地,十三香集團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辛料調味品企業。
仲景香菇醬則依託西峽縣豐富的香菇資源,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户」的合作模式,既保證了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仲景食品的香菇醬、葱油醬連續多年全國銷量第一,其中香菇醬更是被不少消費者視作媲美「老乾媽」的經典美味。
如果説這些品牌是河南食品產業的「前臺明星」,那麼支撐它們持續閃耀的,必然離不開隱藏在幕后的強大產業集羣與產業園區。正是這些看得見的基礎設施與看不見的制度協同,構成了河南供應鏈的「底盤力量」。
以通許縣的酸辣粉產業為例,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縣城,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酸辣粉生產基地。通許及周邊縣區紅薯、馬鈴薯、辣椒等酸辣粉主料種植面積達29萬畝,為酸辣粉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全國酸辣粉市場,每10桶就有8桶產自河南,其中6桶出自開封通許,通許縣年產酸辣粉7.2億桶,方便粉絲自主和代工產品佔據全國市場六成。
這里的成功,除了自然資源優勢之外,也離不開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打造的「全產業鏈生態」:既有佔地2730畝的酸辣粉產業園、亞洲最大的澱粉產業園、京東物流園等基礎設施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又有麗星億源、談小愛等本土企業的品牌建設,下游則連接各大電商平臺與商超渠道。從原料加工到生產包裝,再到倉儲物流,通許已形成無斷點的全鏈條產業生態。
(圖源:通許縣酸辣粉產業協會)
温縣的調味料集羣則展示了河南供應鏈在細分領域的深度佈局。温縣作為「中國速食調味料之都」,這里擁有全國最大的速食調味料生產基地,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規模和完善的產業鏈條。京華、立達、品正等企業年產調味料可達60萬噸,佔全國市場的60%以上,且擁有全國唯一的咸味香精院士工作站,為全國3000多個品牌提供研發服務,為廣西螺螄粉提供90%的核心原料,為河南酸辣粉提供80%的調味料。
息縣的預製菜加工基地和原陽的預製菜產業園,不僅代表了河南供應鏈的現代化轉型,也彰顯出河南在搶佔未來餐飲賽道上的野心與戰略成果。
近年來,隨着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與消費習慣的迭代,預製菜正成為食品行業增長最快的賽道之一。河南憑藉其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成熟的加工能力等多重優勢,迅速成為全國預製菜產業的重要承載區。
在這其中,信陽息縣依託淮河沿岸的優質稻米和水產資源,在即熱米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中式菜餚的工業化生產中成果顯著;而原陽則憑藉毗鄰鄭州的地理優勢,建設了集研發、生產、倉儲、物流於一體的綜合性預製菜產業園,構建了一套從「田間到餐桌」的全周期運營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從原料到資本、從生產到市場的「全維保障」,吸引了一批頭部餐飲品牌入駐,為河南省預製菜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圖源:河南原陽預製菜產業園)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的供應鏈優勢並不僅僅體現在製造業端,在這個鏈條的最后一環——流通與零售環節,胖東來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
這家起源於許昌的本土商超,近年來頻頻出圈,它的成功,表面上看是極致的服務體驗,但深層次的原因,當屬起背后一套極為嚴密的供應鏈邏輯。
胖東來供應鏈本地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其與河南本土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70% 生鮮實現基地直採,與鄢陵縣合作基地實現葉菜類12小時從田間到貨架,採購成本降低 22%。
而且,胖東來對生鮮的嚴格品控——檢測不合格的魚需在暫養池達標后才上架銷售,倒逼本地農產品基地升級種植標準,不少農户主動對標其要求改良品種,實現了「超市標準定義農業標準」的逆向賦能。這種「農超對接」模式既保證了商品的品質和可追溯性,更帶動了當地農業的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
胖東來供應鏈本地化的另一重要體現是其與河南本土食品生產商構建的緊密合作關係。在胖東來的商品結構中,河南本土品牌佔比顯著高於其他全國性連鎖超市,三全、思念、雙匯等河南知名食品企業的產品在胖東來獲得了優先展示和推廣。
更為獨特的是,在產業協同層面,胖東來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河南本地製造業升級。在其商品採購和運營中注重與本土供應商合作,其定製化商品合作企業中,70% 為河南本土中小企業。例如,與許昌本地面粉廠聯合開發的 「零添加高筋麪粉」,推動企業產能提升 3 倍,產品打入北上廣高端市場。通過扶持本土供應商,既保證了貨源的穩定性,又為自身形成了商品的差異化特色。
物流配送體系的本地化建設是胖東來供應鏈高效運轉的關鍵保障。今年,胖東來與京東物流集團打造的首個河南供應鏈產業基地——京東物流(許昌)供應鏈產業基地項目已經全面投入運營。項目運營后,將依託胖東來8大種類100多個自有品牌系列產品,通過京東物流線上收發、轉運一體式的智能物流倉儲服務,極大滿足和豐富全國各地消費者多渠道購物的需求。
當然,河南供應鏈的強大,也離不開宏觀層面的系統性支持。
近年來,河南省高度重視食品產業發展,將現代食品產業集羣作為五大主導產業之首,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河南省綠色食品集羣培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羣,建設綠色食品業強省。
同時,河南持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和覆蓋全省的高速公路網絡,極大縮短了貨物運輸時間。鄭州航空港更是我國首個、目前唯一一個由國務院批覆設立的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有着航空、鐵路、公路和海運的四位一體的運輸體系,為本地產品輻射全國,甚至出口海外,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運輸解決方案,助力河南食品高效快速的「走出去」。
過去,河南曾因「糧倉」之名享譽全國;眼下與未來,河南正以「廚房」之實影響中國食品產業格局。這里的供應鏈之所以厲害,不僅僅是因為它足夠長、足夠全,更在於它足夠深、足夠活。在這條鏈路中,每一個本土品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着「供應鏈即競爭力」的真理。
三全用完善的供給提質增效、思念用原料直採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十三香與仲景用匠心傳承東方味道、胖東來用嚴密的供應鏈邏輯重塑零售本質,以及白象、鍋圈食匯、雙匯、蜜雪冰城......這些土生土長的河南品牌或許賽道不同,但共同點在於——依託河南本土強大的供應鏈基礎進行品牌建設,在整體優化與全產業鏈協同中夯實根基、越走越遠。
這種系統性的供應鏈競爭力,正是河南從「中國糧倉」邁向「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的戰略支點。我們相信,在未來的中國食品版圖中,河南供應鏈的優勢將進一步釋放,為全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中原力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納食」,作者:行業觀察,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