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3 21:39
以「開放創新」為底色的復星醫藥,正憑藉「創新兑現+全球協同」雙引擎,書寫中國醫藥企業的「長期主義樣本」。
十月末的上海,產業聚光燈聚焦復星醫藥——
一邊是2025年三季報傳來的穩健信號:前三季度營收293.93億元、歸母淨利潤25.23億元,同比增長25.5%,其中創新葯品收入超67億元,同比增長18.09%;另一邊,作為連續八年參展進博會的「全勤生」,其即將在第八屆進博會上集中展示全球領先的創新葯械。
兩件事共同指向同一邏輯:復星醫藥正以「創新+全球化」重塑增長內核。
01
創新:從戰略藍圖到業績引擎
追溯復星醫藥的成長軌跡,「開放創新」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從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合作演進——2006年以代理進入中國,2017年成立合資公司直觀復星,2024年產業化基地落地;到腫瘤、炎症免疫、慢病領域的研發佈局——2009年搭建自主小分子與大分子創新葯平臺,通過BD引進蘇可欣、奧康澤等產品,2025年自研1類新葯復邁寧獲批;再到細胞治療的突破——2017年引進美國Kite的CAR-T技術,2019年推出首個自研生物類似藥漢利康,打造行業領先的抗體/ADC平臺復宏漢霖……復星醫藥早已跳出「仿製—改良—創新」的傳統路徑,形成「創新單品突破+核心技術支撐+全球化協同」的升級模式。
如今,創新已從戰略落地為實實在在的業績驅動力。2025年三季報中,18.09%的創新葯收入增速尤為亮眼,印證其「以臨牀需求為導向」的研發策略見效。復星醫藥董事長陳玉卿明確:「創新葯企的核心動力,在於研發效率、上市速度與商業化能力。」目前,公司聚焦實體瘤、血液瘤、免疫炎症三大核心治療領域,以抗體、ADC、細胞治療、小分子為核心技術平臺,自2019年以來已推動12款創新葯上市,2025年上半年更新增4款創新產品及5個適應症,管線迭代速度持續加快。
制度層面的綁定更凸顯創新決心。在最新股權激勵方案中,創新葯品收入與歸母淨利潤並列核心考覈指標,前者權重高達40%,且2025-2027年兩項指標目標年複合增長率約20%——這意味着管理層需將「創新葯放量」作為核心任務,從機制上保障創新戰略落地。
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則為創新提供堅實支撐。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投入39.98億元,同比增長2.12%,其中第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大增28.81%,重點投向核藥、細胞治療等前沿平臺,以及HLX22(抗HER2單抗)、HLX43(PD-L1 ADC)等高價值管線的全球多中心臨牀。今年新設立的核藥業務平臺「星睿菁烜」,更標誌着復星醫藥從「跟隨式創新」轉向「前沿佈局」,瞄準核藥、RNA、基因治療、AI藥物研發等未來十年關鍵賽道。
02
全球化:從「雙向流動」到「本土紮根」
若説三季報是復星醫藥創新增長的「內循環」,進博會便是其全球化戰略的「外循環」窗口。秉持「合作優先、因地制宜」的邏輯,復星醫藥的全球化絕非簡單「引進來」與「走出去」,而是構建「全球協同、本土紮根」的創新生態。
「走出去」層面,復星醫藥以臨牀研發為錨點攻堅主流市場。2025年10月,自主研發的抗PD-1單抗斯魯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美國橋接試驗,完成全部200例患者入組,為后續FDA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奠定基礎;PD-L1 ADC藥物HLX43因胸腺上皮腫瘤(TETs)治療潛力獲FDA孤兒藥資格,全球入組患者超400例,商業化進程加速。同時,通過「License-out」實現價值共享,如將在研小分子藥物XH-S004的海外權益授予Expedition,以市場化分工最大化全球價值。
「引進來」后的「本土化」,則體現進博會的溢出效應。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如今中國已成為其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2023年本土生產的第四代達芬奇Xi獲批並量產,不僅縮短交付周期、降低成本,同步建成的培訓體系還能每年為4000余名醫護提供國際認證培訓,累計安裝設備480余台、服務患者超81萬人,推動高端技術下沉。
今年進博會上覆星醫藥全球首秀的Marie®立式粒子治療室內系統,又將是全球化創新的新樣本。這款獲FDA批准的設備,摒棄傳統粒子治療系統的龐大結構,可在現有醫療空間快速部署,還兼容質子、碳離子、BNCT等多種放療技術。藉助進博平臺,復星醫藥正加速其在華落地,未來有望重塑國內腫瘤放療格局,真正實現「全球前沿創新紮根中國」。
03
可及性:讓創新葯惠及更多患者
創新的終極目標,是讓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復星醫藥從支付、技術多個維度發力,破解創新葯「落地最后一公里」難題。
支付端,以「商保+惠民保」打破高值藥壁壘。CAR-T產品奕凱達®作為國內最早納入多元支付的細胞治療產品,截至2025年9月已覆蓋全國超110款惠民保、80款商業保險,還實現港澳地區「首例跨境運輸使用」。更值得關注的是,全國首位奕凱達®治療患者秦阿姨已實現超七年高質量生存且完全治癒(CR),用臨牀成果印證可及價值。目前,第二款CAR-T產品布瑞基奧侖賽注射液上市申請已獲受理,將進一步擴大血液腫瘤患者選擇。
技術端,通過「引進-消化-轉化」降低使用門檻。除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國產化外,復星醫藥與赫爾森集團就止吐藥奧康澤注射劑型達成本地化生產合作,既保障藥品供應穩定,又通過產能落地降低終端成本,為腫瘤患者預防化療噁心嘔吐(CINV)提供更可及方案。
此外,在罕見病領域,以自主研發填補治療空白。2025年5月獲批的MEK1/2抑制劑復邁寧®,是國內首個且唯一覆蓋成人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LCH)與2歲以上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雙適應症的藥物。此前這兩類罕見病長期「無藥可醫」,復邁寧®憑藉本土化研發優勢,避免進口藥「天價」困境,成為罕見病治療的「中國創新」標杆。
當開放創新成為底色,復星醫藥的全球化便有了更高維度的意義——讓中國創新與世界同頻。其發展路徑,正是中國醫藥產業從「跟隨全球」到「參與全球」再到「領跑全球」的縮影。
在全球醫藥高質量競爭時代,復星醫藥的「長期主義」尤為可貴:它不追求單一產品的短期爆發,而是通過十余年持續投入,構建「研發-生產-商業化-可及性」的完整創新生態。從12款創新葯上市,到全球化臨牀與本土化產能落地,再到多元支付體系搭建,每一步都指向「以創新惠及患者」的核心目標。
下一個十年,復星醫藥的探索不僅將定義自身未來,更將為中國醫藥產業爭奪國際話語權寫下關鍵註腳。
一審| 黃佳
二審| 李芳晨
三審| 李靜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