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3 18:57
2025年,一場波及十萬人的裁員潮正在席捲硅谷。但與以往不同,裁員潮的背后不是公司利潤下滑,相反科技巨頭的利潤還在持續上漲。到底是什麼釀成了硅谷裁員潮?
很多硅谷的科技人員還沒太反應過來,科技「大年」,他們卻被裁員了。獨立裁員跟蹤網站Layoffs.fyi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科技行業已裁員超15萬,2025年至今全球科技公司削減近10萬個職位,僅4月單月就裁減超2.45萬人。
科技巨頭們一面曬出亮眼財報,一面揮動裁員「大刀」,這一矛盾現象背后,實則是AI技術革命、資本邏輯重構與行業戰略轉型的多重作用。
利潤增長與裁員潮
從財務數據看,科技巨頭們的盈利能力正處於上升期。亞馬遜憑藉電商與雲業務的復甦,二季度淨利潤暴漲101%;微軟通過Azure雲和Office 365的穩定增長,前三季度營收增幅達12%;英特爾雖面臨PC市場萎縮,但通過成本控制實現季度盈利;Meta更是在廣告業務回暖與元宇宙研發投入放緩后,利潤表現超出市場預期。然而,這些企業的裁員動作卻絲毫未放緩:亞馬遜計劃裁員3萬人(含1.5萬人力資源部員工),微軟年內累計裁員超2萬人,英特爾2024年已裁減2.4萬人,Meta在2023—2025年累計裁員超1萬人,Salesforce、谷歌等企業也持續優化人員結構。
這種利潤升、崗位減的反常行徑,打破了傳統經濟周期中「盈利擴張 —人員擴充」的常規邏輯,反映出科技行業正經歷一場由AI驅動的深層次變革。
對於硅谷的裁員潮,眾多解讀認為主要歸因於科技公司的AI替代、成本控制與戰略轉型的三重擠壓。
生成式AI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是本輪裁員潮的核心推手。過去,AI多作為輔助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但如今其已具備替代部分崗位的能力。其中,重複性崗位首當其衝。人力資源部門的簡歷篩選、員工培訓,測試工程師的功能驗證,市場運營的數據分析,甚至文案撰寫、設計製圖等創意工作,均被AI工具大幅替代。例如,亞馬遜用AI自動篩選簡歷,將「人才體驗技術團隊」(負責招聘與培訓)砍半;微軟通過Copilot完成代碼編寫與報表生成,使支持部門崗位減少40%;美國教育科技公司Chegg因學生轉向AI工具,業務受挫裁員22%。
受到裁員威脅的不僅是基礎崗位,大科技公司中的中層崗位也同樣面臨被裁的威脅,中層管理者(如項目經理、流程協調員)的協調職能被AI系統所部分取代。Meta砍掉FAIR實驗室600個崗位,裁撤的正是大模型研發中的執行層。
但以上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只是AI替代的「開胃前菜」,硅谷的裁員潮也這是一個開始。
科技公司底層邏輯被改寫
單純的節約人力成本並不能真正解釋眼下的硅谷裁員潮。要回答到底是什麼釀成了硅谷裁員潮這一問題,需要了解全球那些不斷升值的科技公司的底層邏輯。
硅谷的孕育期始於19世紀末,斯坦福大學的建立和一些早期公司的崛起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個階段,科技產業的萌芽在美國逐漸顯現,加利福尼亞州聖塔克拉拉谷開始涌現出工業企業。20世紀50年代中期,硅谷迎來了轉折點,一批半導體物理學家的加入極大地促進了企業衍生與重組,推動了硅谷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90年代,硅谷進入到發展黃金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硅谷科技公司的繁榮。進入21世紀,以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在智能手機、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除了人才密集、創業氛圍濃厚外,硅谷科技公司的崛起背后是資本的支持。從這一角度來看,就可以更加充分理解當前的硅谷裁員潮從何而來。資本,裁員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不再把科技公司的人才儲備看作來投資的重要條件。
在硅谷科技公司成立的初期,最需要的吸引投資人,有了投資纔可以維持高昂的研發成本,產品纔能有競爭力。過去,當投資人來到硅谷考察時,科技公司會向投資人介紹:程序員是麻省理工畢業的、技術主管是斯坦福的優秀畢業生、人力總監則手握沃頓商學院的雙學士學位。但現在,投資考察時先要看公司的機房,里面用了什麼芯片、算力有多少、業務流程有多少是由AI完成的?
很明顯,那些名校的高才生已經不再能夠成為投資人眼中的「必選項」,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未來生產力方向的AI技術。雖然,有可能AI很快會被另外的考察指標所替代,但AI所帶來的投資效益、股市溢價以及人力成本削減是實實在在的,以創新著稱的科技巨頭不會捨棄這樣一次難得的成本調整機會。
硅谷裁員潮是科技發展史上一個標誌性轉折點,它宣告着硅谷的底層邏輯發生了改變,以AI生產力為核心的新時代已然來臨。這場看似矛盾的「利潤升、崗位減」現象,實則是資本理性選擇與技術革命浪潮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在算力與算法重塑世界的今天,比「被優化」更可怕的,是從未為變革做好準備。
(經濟觀察網 李曉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