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強勢上漲!重磅利好來了!

2025-11-03 20:01

在重大會議和中美關税談判鞋子落地后,國內股市重新進入分化狀態,各賽道板塊也迴歸自身的邏輯驅動。

11月3日,A港股大盤震盪收漲,上周重回上漲的創新葯板塊也繼續表現亮眼,其中港股創新葯上漲,康方生物漲超6%,信達生物漲超5%,帶動港股創新葯ETF(513120)上漲。

港股創新葯ETF(513120)年內漲幅91.72%,高度聚焦港股市場優質生物科技公司,覆蓋創新葯、基因治療、前沿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龍頭,申萬二級生物製品+化學制藥合計權重達88.9%,創新葯「濃度」極高。

經歷今年前三季度強勢上漲后,創新葯近期一度出現調整,但如今隨着一系列利好密集出現,板塊又重新迎來向上的驅動力量。


01、重磅利好來了!


消息面上,一年一度的醫藥集採迎來重磅的揭曉時刻,點燃市場對於醫藥生物板塊的關注熱情。

10月30日,2025年國家藥品目錄調整開始進入第一日的談判階段,持續到了11月2日。按照流程,先進行基本醫保目錄談判,再進行商保創新葯目錄價格協商,其中創新葯談判集中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

作為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的第8次目錄調整,此次核心亮點是首次將「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葯目錄」納入政策框架,實現了從「單一保基本」向「醫保+商保」協同支付的關鍵轉型。

據國家醫保局8月28日發佈,共有535個藥品通過形式審查。其中在首次設立的商保創新葯目錄中,目錄外通過形式審查的通用名310個較2024年增長24.5%,對應總申報信息472份、涉及通用名393個,創歷年同期新高。

目錄外通過形式審查的商保產品共121款,其中79款同時通過基本醫保初審,涵蓋12款單抗、3款CAR-T療法、1款ADC及2款中成藥。

商保創新葯目錄是國家醫保局首次牽頭設立,核心是承接基本醫保「保不了、不敢保」的高值創新葯——比如單價超百萬的CAR-T療法、罕見病藥、ADC藥物等。這相當於從制度層面明確,醫保管「普惠剛需」,商保管「高端剛需」,有力打破「要麼進醫保降價,要麼自費賣不動」的兩難局面。

商保機制核心優勢在於,和醫保談判「強制降價換量」不同,商保目錄採用「藥企+商保+醫保局」三方協商定價,這樣既保障藥企合理利潤,也能通過商保支付覆蓋高價創新葯成本,平衡多方利益。同時因為「不計入藥佔比、不納入DRG/DIP付費、不參與集採替代監測」的政策支持,直接解決醫院因控費壓力不願引進高價創新葯的核心痛點,加速產品臨牀落地。

對於醫藥企業來説,商保創新葯目錄落地后,企業可以同時申請醫保、商保,相當於多出來一個大買家,無疑能讓企業的高值創新葯在打開國內市場方面得了到關鍵性的突破,將為藥企增加第二收入來源。

比如信達生物的瑪士度肽(糖尿病+減肥雙適應症)是高價處方藥,未進醫保,若納入商保,單產品就可能帶來數十億級收入增量。

而根據預測,2024年商保對創新葯的支付規模僅124億元,佔比不足8%;但到2035年這一佔比將飆升至44%,對應市場規模4400億元,相當於當前規模的35倍。

這無疑是極為可觀的新增量。

其中,對於擁有被寄予厚望的重點品種的核心創新企業,也將更加得到市場的關注。

比如近期漲幅明顯的三生系藥企:

三生製藥的 PD-1/VEGF 雙特異性抗體已和輝瑞合作啟動全球三期臨牀試驗,屬於臨牀價值高、定價高的創新品種,完全契合商保目錄定位;三生國健的單抗類腫瘤藥、自身免疫病藥物,此前因價格問題未完全打開市場,商保渠道將成為重要增量。

開源證券研報表示,當前納入醫保+商保的創新葯大多處於放量初期,隨着醫保支持創新葯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我們認為納入目錄的創新葯收入有望快速提升患者有望持續受益,同時相關創新葯企也隨之迎來彈性增長。


02、更多利好持續催化


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葯板塊持續迎來大爆發,最核心的驅動在於中國的創新葯出海迎來歷史性的重大里程碑進展——很多創新葯企都超預期構建出了各自的全球商業化閉環。

截至2025年前10個月,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遠超2024年全年的554億美元,其中單筆10億美元以上交易就超過20筆,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其中,啟光德健130億美元交易創下中國創新葯出海單筆紀錄,三生製藥與輝瑞的合作以12.5億美元首付款刷新國產創新葯首付款紀錄。

而這樣的趨勢,目前依舊沒有任何放緩的跡象。

根據公開信息,2025年10月以來國內藥企BD合作至少有6起,合計涉及金額高達近150億美元,重點包括:

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10月22日,信達生物宣佈與武田製藥達成全球戰略合作,交易涉及兩款后期在研療法IBI363及IBI343,以及一款早期研發項目IBI3001的選擇權。信達生物將獲得12億美元首付款,還有權獲得合計最高可達102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合計最高可達114億美元。

翰森製藥與羅氏:10月17日,翰森製藥公告稱與羅氏就HS-20110簽署許可協議,翰森製藥將獲得8000萬美元首付款,並有資格根據產品開發、註冊審批和商業化進展收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潛在產品銷售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交易潛在總額高達15.3億美元。

正是有了這些大量BD案例的積極刺激,持續強化了市場對於中國創新葯行業發展的信心。

此外,近期創新葯企的陸續披露的三季報業績也是重要利好刺激因素。

信達生物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總收入超33億元,同比保持約40%的強勁增長,超預期。主要得益於信迪利單抗等核心產品穩健增長,收入貢獻顯著擴大。

凱萊英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6.30億元,同比增長 11.82%,其中新興業務(多肽、寡核苷酸、ADC等)收入同比大增 71.87%,化學大分子業務收入增長超15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8.00億元,同比增長12.66%。

君實生物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42.06%,主要得益於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拓益®)在國內市場的持續放量,銷售收入達14.95億元,同比增長約40%。

榮昌生物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20 億元,同比增長 42.27%,儘管公司仍處於虧損階段,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收窄至-5.51億元,同比減虧 48.6%,主要得益於注射用泰它西普與維迪西妥單抗銷售規模持續擴大,商業化能力顯著提升。

據券商梳理,創新葯板塊的25Q3整體板塊均增長顯著,多個創新葯獲批上市貢獻增量,營收同比增速加快,預計26年獲批創新葯/進醫保品種數量預計會進一步增加,營收和利潤有望預計繼續高增長,26年有望靠銷售收入板塊實現扭虧為盈。


03、港股創新葯強勢吸金


根據最新披露的2025年基金三季報,所有全部基金對 Biotech 創新葯的重倉持倉佔對醫藥行業重倉持倉的比重為27.53%,環比增加2.61pp,反映出機構對於創新葯板塊仍保持高度熱情。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港股創新葯ETF(513120)近10日獲資金淨買入合計超10億元,年內資金淨流入超92.18億元,最新規模達234.68億元,年內日均成交額52.82億元,規模、流動性均居全市場港股醫藥類ETF第一。

資金之所以重新關注創新葯板塊,除了押注醫保談判,以及關注創新葯企BD持續超預期強勢發展等利好支持外,也與板塊近期的波動有關。

今年1-7月,創新葯板塊迎來持續大漲,隨后步入調整,截止10月底已經持續調整約3個月,其中不少創新葯個股相較高位已經調整30%-40%。

從行業基本面來看,創新葯商業化的強勁增長態勢完全沒有停止,甚至不斷迎來重大利好催化,加上如今開啟商保創新葯目錄,進一步打開國內消費市場,讓整個商業閉環都不斷得到政策支持和完善,更加奠定未來的增長前景。

所以,纔有了每當板塊回調到一定幅度,就會有資金重新入場或增持的現象,因為資金篤定這個行業的未來值得期待。

那麼,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説,如何才把握住這個賽道的未來成長?

回顧創新葯產業鏈個股的分化表現,可以清楚發現——越是手中掌握有大市場潛力管線或已拿到大BD訂單的藥企,其市值漲幅就越大且持續表現強勢。重點代表如信達生物,三生製藥、藥明生物、百濟神州等。

原理上看,重點盯住這些細分領域龍頭是更高效的選擇。

但問題是,創新葯是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很高,而且對於國內外政策的變化較為敏感,導致個股的波動會很大,加上細分領域眾多,個人想要去試圖挖掘潛力股的難度很大,成功概率也很難説。

所以通過借道相關ETF基金佈局這些專業賽道的投資機會,是更為實際可行的策略。

事實上,有些ETF基金確實很好做到了對創新葯頭部藥企的跟蹤覆蓋。比如全市場規模最大的港股創新葯ETF(513120,聯接A/C類019670/019671),高度聚焦港股市場優質生物科技公司,覆蓋創新葯、基因治療、前沿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龍頭,申萬二級生物製品+化學制藥合計權重達88.9%,創新葯「濃度」極高,成份股包含了信達生物、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核心的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

同時,該ETF還支持T+0交易,為投資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配置工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