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DC在張江有哪些新「玩法」?

2025-11-03 19:17

(來源:你好張江)

在創新葯領域,抗體偶聯藥物(ADC)正迎來它的「高光時刻」。據醫藥筆記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球範圍內17款ADC新葯合計銷售額達到80億美元(個別企業尚未公佈財報),同比增長25%,預計全年銷售額將超過160億美元。

作為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最完整、生態最優良、人才最豐富、研發最高效、創新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張江在ADC領域也持續佈局,推動ADC成為腫瘤治療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持續為全球患者輸出強有力的「張江方案」。

張江的ADC創新圖景呈現「頂天立地」的生動局面:

一邊是本土創新力量正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它們在ADC研發的特定環節或技術平臺上展現出獨特的差異化優勢,成為張江ADC生態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

新一代ADC技術平臺EZWi-Fit®

(圖片來源:詩健生物)

詩健生物建有新一代ADC技術平臺,採用高效低毒的喜樹鹼類載荷。該平臺開發的產品不僅具有更高的抗腫瘤活性,還有強大的抗耐藥性能,同時在低丰度高異質性靶點腫瘤和高負荷模型方面也顯示出強大和持久的抗腫瘤活性,藥代動力學特徵優異。

目前,詩健生物已有3款管線產品進入臨牀試驗階段。其中,ESG401 ADC分子具備顯著的差異化「穩定可降解的」聯接子結構和性能設計,大大降低了毒素載荷SN38脱落造成的「脱靶毒性」,安全性窗口顯著拓寬。同時,該分子設計顯著改善了ADC藥物的血液暴露和腫瘤組織的分佈,臨牀前藥效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宜聯生物產品管線

(圖片來源:宜聯生物)

成立於2020年的宜聯生物,其研發管線中也包含了多款ADC新葯。其中,YL201為首發管線。以毒素連接子為創新結構,其臨牀前數據顯示可以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生長,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臨牀上擬用於實體腫瘤的治療。

同年成立的映恩生物則是ADC賽道的又一「黑馬」。在新一代ADC藥物研發上,映恩生物設計了三大研發梯隊:第一梯隊選擇已有臨牀驗證的靶點來展現專有ADC平臺的差異化優勢,主要ADC產品是基於DITAC平臺的DB-1303和DB-1305(Trop2 ADC);第二和第三梯隊則佈局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產品。

其中,DB-1303是基於映恩生物DITAC(Duality Immune Toxin Antibody Conjugate)平臺開發的第三代HER2 ADC藥物,由抗HER2單克隆抗體、可剪切連接子和專有的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P1003組成,在HER2陽性和低表達的腫瘤中表現出了優異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較大的治療窗。

注射用蘆康沙妥珠單抗

(圖片來源:科倫博泰)

科倫博泰在ADC開發方面積累了超過10年的經驗。今年3月,NMPA官網顯示,科倫博泰自主研發的靶向TROP2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蘆康沙妥珠單抗(Sac-TMT,商品名:佳泰萊®)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標誌着該藥成為全球首種在肺癌適應症獲批上市的TROP2 ADC藥物,為肺癌治療領域帶來了新的突破。

另一邊,張江肥沃的土壤也讓更多跨國巨頭近悦遠來,紛紛在此「安營紮寨」。

作為第一家落户張江的跨國藥企,羅氏早早將目光投向了ADC,並帶着自己的創新研發——Kadcyla走到臺前。Kadcyla不僅成為中國批准上市的首種ADC藥物,而且激發了中國ADC領域的研發熱潮。

而在羅氏Kadcyla成功上市的2013年,阿斯利康也開始着手ADC的佈局:先是用4.4億美元收購了Spirogen(該公司是比傳統細胞毒性藥物效力更高的PBD二聚體技術早期研發者),后又參與ADC Therapeutics的多輪融資。2021年,Spirogen也為阿斯利康帶來一款成功上市的ADC產品Zynlonta,其在2022年銷售額達7500萬美元。

(圖片來源:第一三共中國)

(圖片來源:第一三共中國)

今年9月,上海-第一三共中國宣佈總投資約11億元人民幣的抗體偶聯藥物(ADC)新生產大樓項目在張江正式開工。作為國家首批生物製品跨境分段生產試點,該項目將紮根中國市場,建設ADC本土化產能基地,大幅提升ADC創新葯物的本土化供應能力,這是第一三共在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彰顯其深耕中國的堅定信心。

擁有120余年歷史的第一三共,自20世紀80年代起持續深耕中國市場,從早期引入原研產品,到完善研發、生產、銷售等核心職能,逐步實現在華業務的全鏈條佈局。隨着ADC新生產大樓的開工,第一三共將在既有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貫通「研發-生產-供應-銷售」的能力閉環,邁向「深度本地化」。

當前,ADC領域已然進入全新的競爭維度——全球創新葯企的研發火力,正密集傾注於HER2、TROP2、EGFR等經過臨牀驗證的成熟靶點。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15的ADC靶點集中度超過70%,而國內在研的ADC靶點佈局與這一國際趨勢高度吻合。

競爭如此白熱化,單一環節的技術優勢已難以支撐一款ADC藥物的最終成功。藥企開始意識到,唯有通過更深層次的產業協同,才能催生出更具臨牀價值的產品,並最終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在張江,一場圍繞ADC的「協同創新」正在上演。

ADC藥物研發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現場

(圖片來源:邁威生物

近日,英矽智能、邁威生物、皓元醫藥等三家分屬不同細分領域的企業宣佈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拓ADC市場。此次三方攜手,開創了ADC領域新型的「ABC」模式——「AI + BioTech/BioPharma + CXO」的協同創新架構。

衆所周知,ADC藥物由抗體、連接子(linker)和有效載荷(payload)組成,這三家企業的合作則恰好可以整合AI設計(英矽智能)、抗體平臺開發(邁威生物)和小分子合成(皓元醫藥)的優勢。三方秉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計劃協力打造覆蓋數百靶點的新型ADC化合物庫,篩選並推進下一代ADC候選分子,加速創新ADC藥物的產業化落地。

(圖片來源:榮昌生物)

(圖片來源:榮昌生物)

另外,通過不同環節協同優勢實現ADC藥物創新的案例同樣不乏其數。由張江科投投資企業榮昌生物研發的中國首個原創抗體偶聯(ADC)藥物——維迪西妥單抗(RC48)便是其中之一。

RC48於2021年6月獲NMP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HER2表達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結合部腺癌,GC),並於同年7月進入商業化上市銷售;同年12月,該藥品被納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該藥也可治療HER2表達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UC),並獲NMPA附條件上市許可。

RC48的成功源於其研發團隊從臨牀需求出發,對ADC藥物的三大要素(抗體、連接子、毒素)進行了一體化的精巧設計,最終實現了高效的協同。研發之初,針對HER2低表達腫瘤仍缺乏有效靶向藥物的臨牀空白,RC48創新性地採用了經人源化改造的新型HER2抗體。其與HER2抗原結合的親和力顯著高於傳統曲妥珠單抗,這意味着,即便腫瘤細胞表面HER2蛋白數量有限,RC48的「導航頭」仍能精準識別並緊密結合目標。

而且,抗體與HER2結合后,可高效誘導細胞膜內陷,將整個ADC藥物「吞入」細胞內部——這是釋放毒素的關鍵步驟。內吞效率越高,毒素進入細胞的量越大,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效果也越強。

針對低表達靶點,RC48則通過「高親和力+強內吞」的抗體設計策略,有效彌補了靶點數量的不足,確保藥物能被高效遞送至細胞內。更強的靶點結合力與內化能力,正是其抗體創新的核心體現。

無論是企業間的資源整合,還是藥物設計中的系統思維,張江的ADC創新正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制勝」。在新型產業協作模式的探索之下,一旦各方構建出成熟、模塊化的技術平臺,未來就有望實現「樂高式」靈活、高效組裝,快速生成更多創新的ADC候選藥物。

展望未來,ADC藥物的市場潛力巨大: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其全球市場份額將從2022年的2.2%躍升至2030年的8.3%,成為驅動行業增長的核心力量。在此進程中,張江企業也將從早期佈局邁向戰略縱深,以源源不斷的新產品、穩步推進的研發管線和加速轉化的前沿技術,向世界展示中國創新的堅實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