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安世「之亂」,攪動全球汽車芯片格局

2025-11-03 13:39

擾動全球芯片行業的安世控制權爭奪戰,迎來轉折。

11月1日,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強調,荷蘭政府對企業內部事務的不當干預,導致了目前全球產供鏈的混亂。並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充分考慮國內國際產供鏈安全穩定,將綜合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這意味着,此前部分因「安世風波」導致供應鏈出現問題的車企,有望恢復生產。

這場「安世風波」的發端是,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部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對安世半導體實施政府干預:強制接管安世半導體資產,隨后暫停了CEO張學政的職務。

荷蘭政府的突然舉動和美國的出口管制有關。9月29日美國發布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安世是中國聞泰科技公司全資控股(持股超50%)公司,因此被列入了管制實體清單。

「發生在安世半導體的接管和罷免事件,凸顯出美中緊張關係對整個科技行業的影響,也表明美國正毫不避諱地利用其貿易實力拉攏盟友站隊。」美國《華爾街日報》如此評論。

不過,日前中美已經通過磋商達成共識:雙方都將暫停部分出口管制措施。而且由於安世半導體的製造重心在中國區,安世中國已經正式啟動了自主運作,從10月18日開始,開始向本地分銷商正常供應。

但從全球範圍來看,不論荷蘭方面何時撤銷對聞泰科技的指控,這場安世之亂,都已對全球汽車供應鏈造成實質性影響。

安世半導體供應的芯片零部件,是全球汽車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10月份,16家歐洲車企曾因「安世風波」聯名發出「停工在即」的警告。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表示,若圍繞安世半導體的貿易及知識產權糾紛未能迅速解決,歐洲車企的生產可能面臨中斷。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美國汽車創新聯盟亦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這並不是第一次因為芯片問題引發行業震盪。

疫情期間的全球芯片短缺讓車企們至今心有余悸,當時豐田、大眾、福特等巨頭不得不大幅減產。彼時的芯片短缺是全面性的,因全球停產導致的供應斷裂,進而影響車企生產。

而當前的汽車行業「芯荒」則是由地緣政治博弈引起,波及範圍不大,針對性很強,短時間內看不到停止的跡象。

NO.1

安世之「亂」,擾亂功率芯片供貨節奏

無論是寶馬的電機控制器,還是大眾的電池管理系統,都離不開安世半導體的功率芯片。它生產的車規級MOSFET和SiC器件,是電池管理、電機驅動和充電系統的核心部件。

在車規級芯片中,功率芯片雖然不起眼,但不可或缺。這些芯片負責電力轉換和控制,就像汽車的"心臟"和"血液",直接決定了車能跑多遠、充電快不快。

《中國功率分立器件市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公司TOP10榜單中位列全球第3,僅次於英飛凌、安森美,在中國榜單中蟬聯第一。

安世半導體「斷供」,主機廠為什麼不能迅速替換供應商,而竟要面臨停產風險?

「更換供應商是需要一個周期的。不像一個包,買過來就能用。汽車畢竟是跟人的生命安全相關的產品,我們是不能隨意買回來切換的。」國內某車企的研發總院的負責人如是説道。

首先,汽車級芯片高度強調「安全」,與消費級芯片有着本質區別。畢竟,一輛車要提供10年,甚至15年的使用周期,需要保證在此期間的長期可靠性。

其次, 車規級芯片的資質認證周期長達 6到12個月,即便英飛凌、安森美等廠商拿來同類型可替代產品作為緊急替補,也需要重新調試、反覆驗證,確保安全可靠性后才能批量生產,無法短期內完成替換。

再者,安世半導體提供的芯片能效比更高,價格更低,這種性價比優勢短期內難以替代。一輛車的成本可能微乎其微,十萬輛就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此外,從車載傳感器到動力控制系統,安世芯片遍佈汽車的關鍵環節。即便是切換到其它供應商,斷供帶來的產能缺口,同樣無法再短時間補上。

據瞭解,安世半導體「斷供」后,其產品價格曾一度炒至平時的2~3倍,尋找替代方案已經成為不少採購人員、研發人員的工作重點。

在《中國汽車芯片聯盟白名單》2.0版本中,在超過2000個半導體國產化上車應用案例中,其中,安世半導體排第二,僅次於芯旺微,達到196個。它的缺貨,對中國車企影響不言而喻。

有國內車企業供應鏈負責人透露:「兩周前就啟動應對,換國產是中長期規劃,當下優先緊急備庫。」

另有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功率器件領域,國內的自主率比較高,供應商像比亞迪、士蘭微均有不錯的份額。」

所謂功率器件,是安世半導體所在的分立器件的一個分支。目前,在功率器件領域,中國已形成了幾支主力軍企業,如比亞迪半導體、士蘭微、斯達半導體等。

比亞迪半導體的IGBT芯片已經迭代到第八代,憑藉自家較高的汽車市佔率,得以大量上車;在車規級碳化硅MOSFET模塊,斯達半導體的產品已經適配在蔚來、小鵬等車企的800V平臺上,而士蘭微憑藉自主建設的芯片生產線,正在快速提升產能。

不過整體上看,國內相關企業還在追趕的路上。特別是在更先進的碳化硅芯片上,國外公司因為起步更早,在製造工藝和產品穩定性上仍然領先。

NO.2

「替代」英偉達

比起功率芯片,對中國汽車企業來説,影響更大的是高性能計算芯片。

不久前,英偉達公司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表示,由於美國實施出口管制,該公司被禁止向中國大陸企業出售其先進產品,在華高端芯片市場份額已從95%降至0%。他還表示,美對華技術封鎖是一個「錯誤」,英偉達將繼續爭取重返中國市場。

目前英偉達被限制出口中國的核心產品是H100、A100,以及A800、H800的「特供芯片」,這些AI芯片主要用於深度學習訓練、AI推理和訓練。

這些芯片不直接裝車,卻承擔着大模型的訓練任務,進而影響自動駕駛的研發進展。畢竟,自動駕駛算法的迭代依賴海量數據訓練。

英偉達 A100芯片

在AI芯片領域,英偉達在中國市場近乎是壟斷性的。英偉達被制裁,中國高端芯片市場留下的市場空白,誰來填補?

據瞭解,多地數據中心選擇了華為昇騰平臺作為替代方案。

據Bernstein Research,按銷售金額計,2024年中國AI加速器市場中,英偉達約66%、華為昇騰約23%,AMD約5%。

華為目前最先進的AI芯片是昇騰910C,面向雲端高性能計算,用於AI推理和訓練任務。

「華為的單芯片性能確實落后英偉達一代,但通過羣計算能補單芯片,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羣計算補單芯片,結果上能追平。」任正非曾在接受採訪時如此説道。

來源:華為中國

如今,美國的出口管制禁令暫緩,但中美雙方技術摩擦仍然在,下一批限制的AI芯片會不會是與消費端更密切的智駕智艙芯片?誰都難以預料。

在智駕芯片領域,英偉達仍然佔據不小的份額。據智研諮詢數據,在2024年中國智駕SOC芯片裝機量中,英偉達的裝機率39.8%,特斯拉為25.1%,華為昇騰610和地平線J5分別為9.5%和5.1%。

地平線、黑芝麻智能、華為海思等國內企業正積極推動國產替代進程:地平線已和40余家車企及品牌達成合作,賦能超過200款上市車型,征程系列芯片截至今年8月出貨量突破千萬套;華為昇騰610,採用7nm製程,憑藉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大量上車。

無論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的「中國威脅論」,還是在當前汽車智能化競爭趨勢下的政客「手段」,美國針對中國汽車、軟件、零部件的限制或還將繼續。

也就是説,我國需要加快對計算芯片(含AI芯片)的研發,畢竟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誰能領跑智能化,誰就能拿下未來汽車的話語權。而智能化的核心,在於算法和芯片的軟硬結合。

國產車規芯片瓶頸在哪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長聘教授李兆麟表示,國產汽車芯片在應用中面臨「敢用」、「能用」、「好用」三個核心問題。

國內芯片企業普遍面臨研發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困境,短時間難以與國際巨頭技術抗衡。另外,車企對於發展初期國產芯片持謹慎態度,如果發生質量問題,不僅要面臨召回的鉅額成本,甚至還將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

中國芯片更難跨越的,其實是"生態"和"產業鏈"。國外大公司花了幾十年時間,建立了一個從芯片設計到軟件開發的完整體系。英偉達的CUDA平臺,從2006年推出至今快20年了,聚集了全球數百萬開發者,這是短期內難以複製的優勢。

NO.3

寫在最后

中國芯片產業在市場規模、政策支持、市場需求等方面已形成顯著優勢,但在覈心技術、關鍵設備、產業鏈協同等領域仍面臨嚴峻挑戰。

儘管高端製程(如3nm/5nm)和核心設備(如EUV光刻機)依賴進口,但國產替代在成熟製程(28nm及以上)、封裝測試、部分設計領域(如AI芯片)已取得突破。

不過美國對華芯片制裁,反過來也會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大基金三期聚焦設備材料,新能源汽車與AI算力需求井湧,安世事件推動國內交易轉向人民幣結算,以華為海思為代表的芯片企業快速導入,多維度合力正推動國產芯片產業鏈從成熟製程向更先進節點攻堅,加速實現國內芯片從「可用」向「自主可控」跨越。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建秋提到,到2030年,我國汽車半導體市場預計將佔全球的65%,誰在中國站穩腳跟,就相當於在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站穩腳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utoReport 汽車產經」,作者:王穎萍,編輯:于傑,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