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3 20:15
在經歷大幅上漲或暴跌后,人們常常指出,股市不是經濟,或者説華爾街不等於「主街」。但如今,這種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
這是因為不斷上漲的資產價格正刺激消費者比以往更自由地消費,而消費約佔美國GDP的70%。事實上,這種所謂的「財富效應」在過去15年里變得愈發顯著。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美國經濟學家Bernard Yaros在上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如今,股票財富每增加1%,就會帶來0.05%的消費支出增長。
換句話説,每1美元的股票財富增長會帶來0.05美元的邊際消費傾向,而2010年這一數字還不到0.02美元。與此同時,每1美元的住房財富增長會帶來0.04美元的消費增長,高於此前的0.03美元。
「隨着家庭財富的增加,他們對個人財務狀況變得更加樂觀,也更傾向於放松錢袋子,」Yaros寫道,「財富的增加還將允許房主從房產中提取更多淨值,或變現升值的股票來為當前消費提供資金,從而推動支出。」
他認為,由於退休人員在人口中所佔比例將越來越大,未來幾年「財富效應」將推動邊際消費傾向進一步走高。
Yaros解釋説,鑑於退休人員的淨資產已經高於年輕一代,他們在停止工作、沒有收入后,將更多地依賴其財富來支持消費。
他補充道,除此之外,數字媒體的無處不在意味着消費者情緒對市場新聞的反應甚至更快,這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財富效應。
這種更強大的財富效應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何消費者支出能一直保持韌性。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戰導致通脹居高不下,也讓企業在不明朗的前景下對增聘員工更加緊張,但人工智能(AI)仍在推動股市迭創新高。
與此同時,股市對AI相關股票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例如芯片巨頭英偉達以及像微軟和谷歌這樣的「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
根據他的財富到支出的計算模型,Yaros估計,僅科技行業過去12個月的股市上漲就將使年度消費增加近2500億美元,佔累計支出增長的20%以上。
「雖然股市不是經濟,但后者正面臨着因前者的起伏而遭受更猛烈衝擊的風險,」他寫道。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在上個月的一份報告中也研究了AI熱潮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他們估計,過去一年,美國家庭因30只AI相關股票而增加了超過5萬億美元的財富,使其年化支出水平增加了約1800億美元。
這僅佔總消費的0.9%,但摩根大通指出,如果AI能帶動更廣泛的股票或其他資產(如房地產)上漲,這一數字可能會更高。
而且,持有股票的也不再僅僅是富裕的美國人。貝萊德基金會和Commonwealth上個月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年收入3萬至7.99萬美元的美國人中,超過54%是資本市場的散户投資者。而且,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在過去五年內開始投資的。
當然,最富裕的羣體仍然是消費主力,而正在形成的K型經濟放大了他們的影響力。穆迪的研究發現,收入最高的10%人羣貢獻了第二季度消費總額的一半,創下歷史新高。
Pepperstone的高級研究策略師Michael Brown將此歸因於股票和房地產收益帶來的財富效應,以及收入差距。
他在周二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將這一切聯繫起來會產生兩個結果,即經濟越來越依賴高收入者的非必需消費,而高收入者的非必需消費又依賴於風險資產的持續繁榮。」
Brown補充説,這種動態意味着,控制貨幣政策的美聯儲官員和控制財政政策的國會議員們,有更大的動力去支撐股市。這是因為財富效應也可能反向作用,即資產價格下跌將減緩支出和經濟增長。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與股市命運日益緊密相連的經濟,而股市又日益與整體消費支出掛鉤,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為風險資產提供了更強的隱性託底機制,財政刺激持續,貨幣環境也趨於寬松,」他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