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3 09:13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劉菲菲)近日,在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框架下,由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承辦的 「中資礦企海外履責的探索 —— 以剛果(金)為例」分論壇在天津落幕。論壇匯聚了中剛兩國政府代表、礦企負責人、專家學者及社會組織代表,以實踐案例為基、以問題解決為導向,深入探討中資礦企海外履責路徑,其中華友鈷業與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合作的剛果(金)發展援助項目,作為社企合作標杆案例,為行業提供了可複製的 「履責樣板」。
解碼履責實踐痛點與突破方向
「當前中資礦企海外履責已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創造價值。」中國礦業聯合會祕書長車長波在致辭中明確指出,中資礦企已構建起 「資源開發、產業賦能、生態守護、社區共融」 的立體化體系,且始終堅守生態、民生、制度三大底線 —— 將綠色理念貫穿勘查開發全流程,以技能傳遞激活當地可持續發展動力,通過多元溝通機制保障合作透明可信賴。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陳志剛則從社會組織視角提出破局思路。他以基金會與華友鈷業2024年合作的剛果(金)項目為例:「我們派駐兩名全職員工駐紮礦區,與企業ESG部門聯合辦公,還招募本地員工組建團隊,既解決了企業‘專業能力侷限’的痛點,又讓社區需求得到精準迴應。」 該項目一期建成的多功能廳、職業教育中心等設施,已成為當地社區融合的核心空間,而嵌入的 「微笑兒童供餐項目」,更讓硬件設施與軟性賦能形成互補,「這驗證了商業邏輯與公益邏輯的融合可行性」。
遠在金沙薩的中國駐剛果(金)大使趙斌通過視頻帶來關鍵數據稱,「目前在剛中資礦業企業超 40家,累計投資超250億美元,2024 年銅、鈷產量分別達250萬噸、17萬噸,權益產能佔剛全國 3/4 以上。」 他同時強調,中資企業不僅帶動當地税收增長,更創造超10萬個直接就業崗位、20萬個間接崗位,累計培訓當地員工50萬人,「援建學校、飲水工程等民生項目,正讓資源紅利轉化為社區福祉」。
在企業實踐分享環節,華友鈷業可持續發展中心總經理助理呂基成坦言曾面臨社區溝通難題:「企業直接與社區對接時,易出現需求誤解,投入成本高卻效果有限。」 而與基金會合作后,通過本土化團隊調研,項目落地效率顯著提升,「我們負責硬件建設,基金會引入外部資源做技能培訓,比如職業教育中心開設的農技課程,已幫助80名村民掌握種植技術」。北方礦業 ESG 主管張躍洋則介紹其 「農業 + 工業」 社區賦能模式:「在科米卡村建設種植培訓基地,產出的玉米供給本地玉米粉廠,制磚廠的預製磚用於社區基建,形成‘資源循環 — 收入增長’的閉環。」
白皮書與聯合倡議凝聚行業共識
論壇發佈的《剛果(金)中資礦業企業社區發展與責任白皮書》,為行業提供了首個系統性履責參考。北京璉德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娟解讀核心數據:「2024年,15 家受訪中資企業貢獻超 20億美元税收及特許權使用費,佔剛果(金)國家財政收入22%;本地用工率超 90%,3年內開展4.7萬次技能培訓,投資13億美元建設20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 白皮書同時指出,中資企業已從 「單點援建」 轉向 「系統賦能」,如洛鉬 TFM 與聯合國兒基會合作抗擊霍亂,中色 Dezeva 與西方礦企協作建設教育設施,「避免重複投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國際發展部主任伍鵬分享了20年陪伴企業 「走出去」 的經驗:「在蘇丹,我們與中石油共建的阿布歐舍友誼醫院,通過‘硬件援建 + 董事會監管’模式,運營 3 年即實現財務收支平衡,就診人數年均增長15%;在埃塞俄比亞,與徐工集團合作的 237 座水窖,讓村民阿貝巴耶夫從‘每天花 4 小時取水’變為‘房前屋后種莊稼,年增收2萬比爾’。」 這些案例印證了社會組織在 「企業資源 — 社區需求」 間的橋樑作用。
論壇期間,中國礦業聯合會與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在剛中資礦產企業海外履責聯合行動倡議》,華友鈷業、北方礦業、紫金礦業等企業代表共同簽署。倡議明確六大行動方向,包括 「深化本地參與,共享發展成果」「聯動社會組織,賦能社區可持續發展」 等。剛果(金)礦業地籍局局長波波爾?馬博利亞在現場呼籲:「中資企業不僅要建學校、醫院,更要關注水、電、道路等基礎民生需求,比如培訓本地技術工人,讓社區在礦產開發后仍有可持續收入來源。」
此次論壇標誌着中資礦企海外履責從 「企業自覺」 邁向 「行業協同」。正如車長波所説:「剛果(金)的探索是起點,未來需匯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多方智慧,讓中資礦企的履責實踐,成為全球礦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樣板。」(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