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58家醫藥企業,湧入港交所

2025-11-02 16:01

  來源:資市會

2024年,微醫控股營收近55億元,虧損16.5億元;邁威生物營收2億元,虧10.44億元;BlissBio營收0.23億元,虧損5.44億元;亦諾微營收約300萬元,虧損5.24億元……

  作者 | 資市分子

  醫藥行業,正在進行一輪融資狂歡。

  今年前10個月,已經有58家醫藥企業遞表港股IPO,刷新五年紀錄。

從單獨赴港到A+H股上市熱潮,醫藥企業都在努力抓住這難得上市機會。

然而,一邊是造富神話,一邊是超七成企業仍深陷虧損泥潭。

逾40家虧損醫藥企業中,30家年虧損超1億元。部分企業甚至營收為零,它們不僅承受着藥品研發的「死亡之谷」壓力,還要面臨研發成功后的營銷推廣挑戰。

01

赴港熱

「資市會」統計,2020年至2024年,衝擊港股的醫企業數量分別達7家、36家、29家、17家、16家。當前醫領域赴港上市的速度明顯加快,僅最近三個月,就有31家企業加入衝刺行列。

數據來源:chocie,製圖:「資市會」

其中不乏成立不足 1 年的正品控股、2024年新成立的blissbio等也不乏多次衝刺港股的企業,江西生物、新荷花、邁威生物等8家企業在2025年就2次提交港股招股書,貝達藥業(300558.SZ)百利天恆688506.SH)更是三戰港股。

包括A+H股的風潮。9月29日,百利天恆、長春高新(000661.SZ)、貝達藥業3家A股藥企同時遞表港交所。9月30日,華恆生物(688639.SH)向港交所遞表。百利天恆、貝達藥業均為創新葯企,長春高新則是生長激素龍頭,有着「生長激素茅」之稱。

數據來源:chocie,製圖:「資市會」

還有不少醫藥企業登陸A股沒幾年,就匆匆轉戰港股。

比如,可孚醫療(301087.SZ)、邁威生物-U(688062.SH)分別於2021年、2022年登陸A股,IPO募資各約37億元、35億元。百利天恆2023年初剛上市,募資近10億元,今年9月通過定增募資37.64億元,當月又第三次向港股發起衝刺。

截至10月31日,百利天恆A股市值高達1540億元,長春高新市值近460億元,貝達藥業市值近240億元。邁威生物-U市值也近190億元。

「資市會」統計,港股醫療板塊目前有280家上市公司。

今年以來,已有22家醫公司成功登陸港股。2020至2024年成功登陸港股的醫藥企業分別為23家、33家、24家、14家、13家

募資方面,今年以來,22家醫藥企業港股IPO合計完成募資245.4億元,其中恆瑞醫藥(01276.HK)募資104.5億元,勁方醫藥-B(02595.HK)映恩生物-B(09606.HK)分別募資19億元、17.5億元。

2022年至2023年,這一募資額分別為97億元、100億元和71億元。

賽道分佈上,這場醫藥企業IPO潮呈現出 「主力突出、多點開花」 的格局。

  圍繞抗癌、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創新葯賽道是絕對主角,在58家衝刺港股企業中,製藥、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學這一細分賽道的公司就達40家,佔比近七成。

如抗癌藥企百利天恆,憑藉一款雙抗ADC在研藥物Iza-bren,公司A股市值從 2023年初上市時的128億元飆升至1540億元,成為A股第五大市值醫藥股;因生長激素叱吒A股的長春高新;擁有國內首個四價疫苗的中慧元通;手握幽門螺桿菌新葯丹諾醫藥.....

  醫療器械、醫美及慢病管理、醫療保健品等賽道同步崛起,形成多元化梯隊。

可孚醫療打造出健康監測、康復輔具、呼吸支持、醫療護理及中醫理療五大業務,2024年家用醫療器械營收達29.83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上市17年的魚躍醫療(002223.SZ)。作為國產醫學運動龍頭,天星醫療的運動醫學產品覆蓋六大關節300多個品規,銷往中國大陸的3000多家醫院以及歐洲、中東和東南亞的50多個國家及地區。

  醫美領域,東方妍美擬以「童顏針」等再生醫學注射劑為核心賣點登陸香港主板;「減肥藥黑馬」先為達生憑藉GLP-1受體激動劑在體重管理領域實現突破。

  AI與數字化醫療成為重要增量。森億醫療是中國最大、全球第四大醫院AI醫療解決方案供應商。四川好醫生是中國基層醫療行業唯一一家以數智化與AI輔助賦能的綜合賦能平臺。上海鎂信健康科技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醫藥多元支付平臺。

  此外,民營醫院明基醫院、私立中高端醫院卓正醫療,老年護理機構普祥健康也欲衝刺港股。

02

七成虧損

港股IPO熱潮背后,至少七成醫公司深陷虧損泥潭。「資市會」統計,以2024年業績為例,58家企業中41家是虧損狀態,其中30虧損超1億元。

2024年,微醫控股營收近55億元,虧損16.5億元;邁威生物營收2億元,虧10.44億元;BlissBio營收0.23億元,虧損5.44億元;亦諾微營收約300萬元,虧損5.24億元。

更多醫藥企業陷入漫長的研發探索中。對於創新葯企業而言,管線質量、研發進度和是否能真正商業化決定着后續融資進度和估值空間,也決定着生死。

「資市會」統計發現約一半醫藥企業研發佔營收比重超100%以2024年財務數據為例,29家企業研發佔比超100%。24家企業營收低於5000萬元,14家營收低於1000萬元,10家營收低於500萬元,這些基本屬於創新葯公司。

部分創新葯企更是處於「無商業化產品、無穩定營收、無利潤」的三無階段,華芢生物和麥濟生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數據來源:chocie,製圖:「資市會」

華芢生物專注於傷口癒合療法研發,目前擁有10款在研產品管線,無任何管線實現商業化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五個月,營收分別為47萬元、26萬元和0元,累計虧損近4億元。

  研發上,華芢生物2023年至2025年前五個月累計支出1.63億元。兩款核心藥物均處於臨牀二期,離商業化還有漫長距離。

Ⅱ期到Ⅲ期被稱為創新葯研發的「死亡之谷」。因為用於臨牀試驗的樣本量從數十人擴展至數千人,不可控變量指數級上升。

麥濟生物的情況同樣嚴峻。是一家圍繞過敏性疾病開展管線佈局的自免創新葯公司,專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哮喘等免疫相關疾病。

麥濟生物聚焦三大核心產品的管線研發,因為無商業化藥品,僅靠研發服務獲得零星收入2023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從872.2萬元鋭減至0元,分別虧損2.53億元、1.78億元和0.27億元,兩年時間累計虧損4.58億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麥濟生物資產負債率高達167%,已經資不抵債研發支出,公司2023年、2024年2025年一季度分別1.66億元、1.5億元和0.24億元。

2017年至今,麥濟生物共計完成7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7.31億元。對麥濟生物而言,核心產品能否成功商業化,將直接決定后續估值。

對於已商業化的企業,市場推廣同樣艱難。

  以2024年財務數據為例,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超過30%的達12家,涉及賽道包括創新葯、醫美、醫療器械。

從絕對值看,長春高新、可孚醫療營收分別達134.66億元29.83億元億元,銷售費用達44.39億元9.73億元,銷售費用佔比均為33%。

從比重看,艾米森、邁威生物、東方妍美(成都)2024年營收分別0.07億元、2億元、0.15億元,銷售費用分別為0.15億元、1.92億元、0.09億元,銷售費用比重分別達200%、96%、63%。

  艾米森於2015年1月成立,是一家早期癌症檢測公司,佈局了多款產品,且多款檢測癌症的產品實現了商業化探路。

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艾米森營收分別623萬元、723.8萬元、651萬元。2023年,銷售及分銷開支高達2517萬元,是當期營收的4倍2024年銷售費用達1510萬元,是當期營收的2倍,其中員工成本佔比高達64%。2025年上半年,銷售開支降至638.7萬元,但仍相當於收入的98%。

行業人士表示,癌症早篩本質上是一門高研發、高投入、低轉化的生意,其最大難點不在於技術開發,而在於監管認證與市場滲透。早篩的推廣極度依賴認知、信任與渠道及KOL,與醫生開具的診斷檢測不同,早篩產品的消費決策使企業必須投入大量教育成本。對於收入不到千萬級別的企業,市場推廣的邊際成本幾乎無法攤薄。

中慧元通同樣面臨高銷售費用難題。其核心產品「慧爾康欣」為國內唯一獲批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已獲得全國範圍的准入資格。2023年及2024年,該產品貢獻了公司全部收入,分別為0.52億元和2.60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為0.71億元。

2023年中慧元通銷售費用0.55億元,佔營收比重高達106%。2024年銷售費用激增155%至1.4億元,佔營收比重54%。

  公司解釋,這些費用均系流感疫苗的營銷開支,用於拓展疾控中心渠道及學術推廣。與此同時,公司其他11項在研管線多數處於早期階段,研發費用累計達5.36億元。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慧元通分別虧損4.25億元、2.59億元、1.22元,兩年半時間累計虧損約8.06億元。

研發與營銷的雙重壓力,正成為許多醫企業的常態。

03

狂歡背后

  在醫療企業紛紛奔港之際,港股醫療板塊走出了一輪波瀾壯闊的上漲行情。

「資市會」統計,7月1日至10月31日,四個月港股280家醫療板塊上市公司中,186只股票實現上漲,40家漲幅超50%,14家漲幅突破100%,且多為2025年新上市企業。

軒竹生物-B(02575.HK)10月15日上市,截至10月31,僅十多個交易日大漲超142%,市值100億港元派格生物醫藥(02565.HK)527日登陸港股,截至10月31日漲幅501%,市值約232億港元

藥捷安康-B(02617.HK)、軒竹生物-B、映恩生物-B、腦動極光-B(06681.HK)、佰澤醫療(02609.HK)、中慧生物-B(02627.HK)均是今年登陸港股的新手,今年以來股價均一度飆漲超300%。

明星股更瘋狂。2025年6月登陸港股藥捷安康-B,專注於發現及開發腫瘤、炎症及心臟代謝疾病小分子創新療法,近五年淨利潤持續為負。公司首發價格不過13.15港元/股,下半年以來最高漲至679.5港元/股,股價一度飆漲超50倍。

在9月16日,股價出現高位「閃崩」,單日跌幅超50%,市值蒸發近2000億港元。10月31日,藥捷安康-B收盤報183.8港元/股,發行價13

實際控制人吳永謙持股32.98%。藥捷安康-B上市首日市值70.9元,目前市值729.5元,吳永謙財富也由23元漲至現在的240億元。

從行業發展層面看,中國創新葯已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批准創新葯43個,同比增長59%,接近2024年全年48個的批准量;從研發管線看,國創新葯研發管線已佔全球約1/4,每年約有3000個項目開展臨牀試驗。

創新葯板塊的狂熱,核心催化劑醫藥BD交易。眾多未盈利創新葯企正通過對外授權技術、產品管線,以「首付款+里程碑+銷售分成」的模式獲取持續收入。

  二級市場上,資本爭相炒作相關標的或意圖押中潛在標的。

赴港上市的58家企業中,圍繞雙重靶向ADC藥物Iza-bren,百利天恆與全球製藥巨頭百時美施貴寶(BMS)於2023年底達成潛在總交易額84億美元的合作,目前已到手8億美元首付款。

  圍繞首創幽門螺桿菌新葯,丹諾醫藥2024年11月與遠大生命簽訂協議,達成總交易額7.75億的合作,目前已獲2500萬元。

據醫藥魔方數據,截至10月21日,中國創新葯企今年已達成115筆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達1012.4億美元,高於2024年全年519億美元。一天后,信達生物(01801.HK)與武田製藥達成總金額預計1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12.2億元)技術授權交易,首付款12億美元,再度刷新國產創新葯對外BD紀錄。

圖源:醫藥魔方

不過,在當前BD交易火熱與上市狂歡之下,潛藏風險同樣值得重視。

據專業機構SRS Acquiom的數據分析,2008至2025年342筆含「里程碑支付」的生命科學併購交易中,里程碑式支付的兑現率僅9.5%951億美元潛在支付額中,實際流轉的資金僅90億美元涉及里程碑支付的交易糾紛率從2023年的28%升至2025年的31%,爭議金額較2023年翻倍。

「III期臨牀試驗達標」是里程碑付款的核心兑現觸發點,在這342筆交易中,因后期臨牀失敗導致的未支付金額高達121億美元,而成功觸發III期里程碑的支付額僅15億美元。

此外,里程碑付款的節奏高度集中在交易完成后的1-2年,此后隨着研發推進或商業化不及預期,付款兑現率會持續下滑。

此外,與二級市場狂熱相比,一級市場卻在遇冷。

據醫藥魔方數據,2025年上半年國內創新葯一級市場融資事件僅188起,同比下降7.4%;總融資額約15.8億美元,同比下降24.5%自2021年一級市場融資額達到160.62億美元高點后,至今仍在下行。

另需關注的是,部分醫藥企業遞表背后,面臨着巨大的上市對賭壓力。

  如蘇州旺山旺水,在融資時,曾與投資方青島北岸、九州科技等簽署對賭協議,協議約定若未能如期上市將觸發回購條款;目前雖因遞表港股暫停了條款執行,但一旦IPO失敗,企業將面臨5124.5萬元的金融負債償付義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