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2 12:02
佘宗明/文 當地時間10月28日,英偉達宣佈對諾基亞進行10億美元投資。消息傳出的當天,諾基亞股價單日漲幅達到26%;英偉達股價也創下歷史新高,公司總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
豪擲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承諾最高投資1000億美元給OpenAI、出資20億美元投資xAI(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近一段時間,在硅谷的資本遊戲中,英偉達動作頻頻。相形之下,對諾基亞10億美元的投資算不上多大的手筆。
儘管如此,英偉達投資諾基亞還是把話題性拉滿。在很多人眼中,英偉達代表「新」,掌控着全球AI算力的命脈;諾基亞代表「舊」——作為功能機時代王者的它,在智能機時代是「過時」的代名詞。兩者同框,難免引發揣測:英偉達是想幫諾基亞咸魚翻身嗎?
這是伴隨刻板印象而來的認知誤區:今天的諾基亞,已經不是原來那個賣手機的消費電子廠商了,而是全球頭部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英偉達投資諾基亞是着眼於構建「算力+網絡」帝國、掌控AI時代基礎設施入口的戰略落子;諾基亞則期望依託英偉達的技術與資本,在6G和AI-RAN(人工智能與無線接入網的融合)賽道卡住有利位置。
算力巨頭跟通訊老兵聯手,很容易讓人想起20世紀80年代微軟與英特爾締結的Wintel聯盟。
Wintel聯盟以「操作系統+核心芯片」的軟硬件閉環,在PC(個人電腦)產業統治了多年,是科技史上一個標杆性的合作共贏案例。
英偉達聯手諾基亞,能否上演AI時代的「Wintel神話」?答案藏在技術互補的深度、生態掌控的強度與時代環境的變量中。
Wintel聯盟為什麼能大獲成功?關鍵在於三重協同:一是優勢互補的技術生態,微軟的操作系統定義軟件交互標準,英特爾的芯片定義硬件計算架構,二者可形成「軟硬件共生」的技術閉環;二是贏家通吃的市場規則,通過開放又排他的授權模式綁定全球PC廠商,二者可將兼容體系打造成行業標準;三是跟時代需求的高度契合,抓住PC普及的機遇,二者可攜手成為數字經濟啓蒙期的基礎設施提供者。
英偉達與諾基亞的合作,在技術互補層面已顯現出Wintel式的潛力。
英偉達構建了面向6G通信的專用計算平臺,可以解決傳統基站「只會傳數據,不會做計算」的問題。諾基亞則能打通AI數據中心互聯的關鍵鏈路,補上英偉達「算力帝國」的傳輸短板。這樣一來,AI算力芯片和高效數據傳輸網絡的組合,就能精準切中6G時代通信、感知與計算深度融合的核心需求,與Wintel當年的技術適配度形成呼應。
在生態構建上,雙方已邁出關鍵一步。與Wintel綁定PC廠商的邏輯相似,英偉達與諾基亞迅速拉攏T-Mobile(一家跨國移動電話運營商)等,形成了「芯片商+設備商+運營商」的三角生態。依託開放生態加核心技術鎖定,英偉達可像微軟通過操作軟件綁定開發者那樣,推動通信行業向CUDA生態(英偉達推出的並行計算平臺和編程模型)遷移;諾基亞也能讓全球數百萬基站成為潛在的生態節點。
但區別在於,跟Wintel聯盟所處的時代相比,當前市場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
首先,從競爭格局看,Wintel崛起時PC市場近乎藍海,現在AI-RAN領域則已湧入華為、愛立信等強勁對手,諾基亞並不具備壓倒性優勢。
其次,從技術需求看,6G技術涉及太赫茲通信、智能超表面等多維度創新,谷歌的邊緣AI框架、高通的通信芯片都可能分流市場需求。
再者,從生態掌控看,英偉達僅持有諾基亞2.9%股權,遠不及英特爾與微軟當年的深度綁定,雙方在戰略優先級上的分歧可能削弱協同效率——諾基亞需平衡數據中心轉型與通信設備主業,英偉達則更急於搶佔6G算力入口。
目前看,雙方合作很難構建Win-tel式的壟斷結構,更可能成為新基礎設施聯盟。英偉達已流露出用「算力服務分成」等模式共享全球電信和AI基礎設施市場的意思。這相較於Wintel的獨家壟斷模式會更「弱」一些,不過也更適配當前強調生態共贏的產業邏輯。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會押韻。英偉達與諾基亞的合作,抓住了技術互補與生態共建的核心要素,雖然難以複製Wintel的壟斷故事,前路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兩家聯手為定義6G與AI融合時代產業新規則開啟了想象空間——當年Wintel就定義了PC時代,如今英偉達和諾基亞也想寫出AI+通信時代基礎設施的敍事新篇章。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