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外資為什麼要集體做空泡泡瑪特?

2025-11-03 07:13

1/4

「我早就知道會這樣」

泡泡瑪特這一輪下跌,南下資金是主要的抄底力量,從9月12日到10月31日,港股通持股比例從13.58%暴漲至16.1%,也就是説,做空的主力是外資。

外資為什麼會在三季報大超預期的情況下,做空泡泡瑪特呢?沒有任何利空配合,它們不怕未來被逼空嗎?

港股的內資和外資偏好有明顯的差異,比起研究機構的報告,不如看國外博主的觀點,雖然喜歡走極端,但更能體現外資的真正想法。

比如油管上一位財經博主發佈於4周前的《Labubu 崩塌:PopMart 如何一夜之間損失 130 億美元》的視頻,評論區排在前面的幾乎都是那種「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評論:

列舉前五條油管高贊評論:

1.作為一名收藏家,我從人們對其瘋狂追捧的那一刻起就預見到了這一點。現在,當我看到那些名人都在為其站臺時,這一點變得更加明顯。

2.Labubu 沒有像寶可夢那樣的多媒體影響力。Popmart 本應該重新發行怪物書並製作一部電視劇。

3.沒人預見到嗎?嬰兒潮一代、X 世代和千禧一代早在千里之外就看到了,因為我們經歷了 Beanie Baby 的瘋狂。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們一直在這里吃着爆米花,嘲笑這種天真,就等着歷史重演。   

4.黃牛也毀了 Labubu。他們讓正常購買變得不可能,並在網上和實體店搶購所有庫存,所以很多人乾脆放棄了嘗試獲得一個。

5.作為一個隨便看看 Labubu 的愛好者,我很高興它正在降温。我想能直接從 Popmart 買一個,我拒絕從黃牛或者任何渠道購買,所以到現在還沒成功。

這些觀點與獨立研究機構bernstein上個月發佈的一份看空泡泡瑪特的報告差不多,報告把玩具公司分為三種周期模式:流星型(18-24個月)、投機浪潮型(5~10年)和常青品牌型,並從Labubu火爆的速度上認為泡泡瑪特是「投機浪潮型」,預測公司26/27年的增速將下降到15%,利潤率回到2024年。

加上前面的視頻,説明在labubu火爆時,國外就有大量看空者,一直在等待做空的時機,這份有理有據的報告等於給了發令槍。

既然股價目前已實現了這份看空報告225元的目標價,不妨覆盤一下報告中的那些「投機浪潮型」玩具品牌,就以其中最成功也最持久的「Beanie Babies」為例吧。

2/4

30年前的玩具泡沫

Beanie Babies是曾經在上個世紀90年代引發搶購與收藏品狂潮的玩具,幾乎可以作為「投機泡沫生命周期」的經典教材,大部分老外都記憶深刻,所以很多做空者「從人們對其瘋狂追捧的那一刻起就預見到了這一點」。

覆盤Beanie Babies興起與衰退的歷程,你可能也會覺得,Beanie Babies與labubu確實有些相似。

Beanie Babies是Ty Warner在1993年推出的成人玩具,產品非常創新地使用類似小豆豆的小塑料顆粒作填充物(所以叫豆豆娃),而不是傳統棉花,這讓玩偶可以坐下,可以擺姿勢,加上有重量感,真實陪伴感強;

Beanie Babies形象多樣,主要是貓、熊、狗等動物,每個玩偶都有獨立名字、生日、簡短詩歌和吊牌,帶來「人格化」的情感聯繫,為Beanie Babies贏得了最早的一批粉絲。

Beanie Babies售價低廉,僅約5美元,比大部分玩具便宜,所以「收集多款」對消費者心理壓力小。

TY公司有一個「限量與退市制度」的創新營銷,它有意不鋪貨到大型連鎖,只賣給小玩具店,又經常突然宣佈某款停止生產,引發恐慌性搶購,媒體報道又讓更多人搶購,市場形成了自我強化循環。

稀缺與個性化結合,引發了一批收藏者入場,而於1995年成立的eBay成為泡沫催化劑,Beanie Babies 是最早在 eBay 上形成龐大二級市場的商品之一,一些退市款式價格從幾美元漲到幾百甚至上千美元。

Beanie Babies 之所以能從玩具變成全民收藏現象,名人推波助瀾功不可沒,不少明星在脱口秀或家庭合影中擺放Beanie Babies,《People》《Time》《Newsweek》等雜誌做專題報道;CNN 報道「孩子靠Beanie Babies賺取學費」,刺激全民效仿。

從1996年到1998年,Beanie Babies引發了持續三年的全美搶購、囤貨和投資狂潮,「家庭主婦羣體」成為主力,很多人用孩子的大學基金買Beanie Babies,指望升值,有夫婦離婚,直接在法庭上分割大量Beanie Babies的財產。

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后,Beanie Babies推出紫色紀念熊,引發全球搶購潮,成為其最著名的款式,目前仍然是全球最貴的玩具藏品之一;

這段時間公司利潤暴漲,Ty Warner 一度成為美國最富有的私人企業家之一。

然而到了1999年,TY公司當年推出多達300多種新款,稀缺性被稀釋,收藏者失去興趣,新玩家入場減少,而市場被投機者和囤貨者堆滿存貨。

爲了挽回敗局,到了1999年底,Ty Warner 宣佈要讓 Beanie Babies全面退市,但后來又反悔繼續生產,這個騷操作徹底激怒了消費者,品牌大崩盤,二級市場價格暴跌,原本幾百美元的玩偶跌回幾美元,eBay 上甚至出現以重量計價的批量甩貨,投機者虧損慘重。

到了2000年后,TY公司仍存在,Beanie Babies的早期產品成為收藏品,但新款基本已無人問津。

在瞭解了TY 公司興衰史之后,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外資會把它與泡泡瑪特聯繫在一起:

產品類似:各種造型的玩偶,沒有故事,但注重情感聯結;

核心消費者類似:一個是90年代中產家庭主婦與兒童,一個是Z世代的年輕女性羣體;

銷售渠道類似:零售+二級市場溢價交易

營銷方法類似:定期推新款,並因產量不足出現大量的限購、預訂、搶購,引發收藏、囤貨與投機熱潮;

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這種關注又引發了更大的搶購,導致了銷售額持續三位數的爆發式增長。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外資瘋狂做空,南下瘋狂抄底?內資還是把泡泡瑪特當成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進行相對客觀的分析,外資投資者普遍有着泡沫的先驗警惕,這種認知差,纔是這場多空大戰的源頭。

然而,大部分人的研究都會傾向於從自己的經歷中得到一個先驗的結論,再去驗證,內資研究者經常拿來作對比的三麗鷗,並非歐美投資者主流關注的公司,而且泡泡瑪特的市值早已超過三麗鷗;而迪士尼,在他們看來恰恰證明了「labubu走不遠」,一定要有影視為基礎,IP才能持久。

雖然在我這種泡泡瑪特的長期研究者看來,Beanie Babies完全不能與之相比,但作為寫文章,還是有必要先指出兩者最本質的區別,除了之前説過的「全產業鏈」的獨特模式之外,本文會從一個以前沒有寫過的角度進行分析——IP視覺形象系統

3/4

多維情緒符號體系

Beanie Babies的玩偶,不管是什麼動物,視覺形象都很一致:圓頭、小眼、短鼻、無誇張表情,不追求寫實,也沒有日本卡通那種大眼睛,而是極度中性的、略帶笨拙感的動物形態。

這其實與泡泡瑪特最早的那個嘟嘴的Molly有點類似,中性無情緒的留白式設計,可以讓消費者把自己的情緒投射進去,你幸福的時候,它就是幸福的,你悲傷的時候,它就是悲傷的,可以更大程度的獲得更廣泛的受眾,又可以擴展到多個系列。


 


 

這種視覺形象,讓人可以用極低成本購買一個「可愛的自我投射體」,既能表達關愛,尋找回歸童年的感覺,又不顯幼稚,這正是它能在1990年代引發跨年齡收藏狂潮的根本原因,所以Beanie Babies的成功在於它是「成人玩具文化」的開創性品牌。

泡泡瑪特的Molly和Beanie Babies都是憑藉這一情緒中性化的設計,成為公司的第一個爆款。

但后面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Beanie Babies幾乎所有的玩偶,不管是什麼小動物,都有着類似的形象設計,主色多為柔和的粉色、藍色、紫色、淡綠,TY公司只是為每隻動物起了不同的名字,有生日和詩句,形成一個人格化但非具體人物,但本質上,只是同一個IP的不同設計款。

這種外在形象不同但氣質內核一致的設計模式,好處是可以推出更多的款式,但多了之后也容易看膩,它們本質上都是一個形象。

歸根結底,Beanie Babies是商業設計,必須延續原有的成功元素。當然,如果沿着芭比娃娃的運營方式,Beanie Babies也可能成為一個持久的品牌,但因為Beanie Babies定價太低,必須讓消費者保持更高的購買頻次,TY公司急功近利,過度運用飢餓營銷的手段,引發了投機狂潮,反而推毀了這個品牌。

所以消費品牌的命運,都在它的商業模式和創始人的性格中暗藏着。

而泡泡瑪特接下來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后續的成功IP,都沒有延續Molly的設計路線,而有着各自更加強烈的性格特徵,有偏文藝青年的夢幻感的Dimoo、有偏潮人向的先鋒叛逆甚至有點暗黑的Skullpanda、有療愈女性系的童話粉彩感的Pucky(此IP在美國賣得比其他國家更好,實際上它更有Beanie Babies的氣質),還有Labubu這種古靈精怪向的怪誕式可愛形象。

如此大的差異,體現了泡泡瑪特與Beanie Babies的本質區別,泡泡瑪特沒有走玩具公司常見的內部原生商業設計模型,大部分IP是市場上已經成名的藝術家的創作,再授權進行玩具化改造。

相對商業設計,這種藝術作品的二次創作,並不容易被大眾接受,可一旦被接受,又不容易看膩,未來再創作的空間也很大,IP生命的延續性更強。

泡泡瑪特的視覺策略是一個「多維情緒符號體系」,不是單一的「可愛」,而是從温柔到叛逆、從童真到孤獨的多維度表達,再通過這些細分角色建立社羣歸屬感,比如labubu很火,但很多人進到店里根本不看,而且直接走到自己心怡的IP展臺里。

泡泡瑪特的消費者形成了以IP為劃分的多個社羣,比如粉絲羣、改裝羣、拼盒羣,每一個用户都會以IP形象為最醒目的個人簡介,發文時用相應表情包、壁紙、擺拍風格,成員之間有強烈的「同好認同感」,也有互動,類似偶像飯圈,但更柔性和去組織化。

泡泡瑪特為維護這種社羣歸屬,在線下展、潮玩節也常設不同主題展區,每個區的視覺色調、燈光氛圍都對應IP氣質,比如Dimoo區經常是夢幻雲朵燈,Skullpanda區是黑白霓虹,Labubu區是毛絨森林怪屋,觀眾自然而然聚集在自己喜歡的情緒空間里。

這里又要涉及到泡泡瑪特全產業鏈的優勢了,它可以直接掌握終端銷售渠道,這一優勢非常容易被外資忽略,因為幾乎所有能想到的對標公司,從三麗鷗到萬代南夢宮,從迪士尼漫威到樂高,都不掌握終端渠道,只能通過IP授權的形式,與零售商合作開發,而消費者又只能通過終端渠道接觸品牌,品牌想要更健康,只能走自然增長,像Beanie Babies那樣靠飢餓營銷,走爆發式增長的路線,在不掌握終端的商業模式中,最終失控。

Labubu看似與Beanie Babies走出相似的爆發速度,但主要依託線下開店鋪貨的速度,對IP的曝光控制能力更強,對銷售節奏的掌握能力更強,再加上不同層次的IP社羣,有中國這樣的一個高速穩健且空間巨大的基地市場,銷售不太可能出現Beanie Babies那種盛極而衰的拋物線走勢。

這也是迪士尼、三麗鷗和萬代南夢宮,明明自己有IP運營能力,但都與泡泡瑪特合作推出了「IP聯合款」的原因,不但因為后者有渠道終端,也是認為雙方IP的品牌勢能對等,可以做聯合開發。

4/4

這次有主場優勢

泡泡瑪特的這一輪下跌並不意外,我在《泡泡瑪特當初是怎麼跌了90%的?》一文中認為:

情緒消費的需求應該是很穩定的,業績穩定性理應好於大部分可選消費,但IP運營的上述特點,很可能讓公司的業績出現一定的周期特徵,高增速時理應給予較低的估值,而非相反。

高增速給低估值,這是因為從周期視角看企業發展,總是「福禍相依」,繁榮中隱藏着危機的禍胎,危機中孕育着繁榮的種子。

高成長的公司,必然會出現增速的邊際下滑,謹慎者考慮的是,不知道下滑的速度有多快,也不知道最后會在什麼值穩定下來,那最好的策略就是先止盈觀望,等增速穩定到一個常態后,再去考慮要不要介入。

有人減倉的時候,就有資金聞風做空,在美股和港股中是常態:主要是前期持續大漲又積累了很多獲利籌碼,此時減倉者的數量大於抄底者,加上下跌趨勢形成,剛好是做空者的最好時機。

長線持倉者肯定已經在進場了,由於長線買家每個人的買入點都不同,一般都有分批買入計劃,所以通常一開始很難頂住拋售和做空的壓力,但長線買入是典型的越跌越買,多空力量早晚會逆轉,至於什麼時候逆轉,這對長線買家來説並不重要。

消費股投資,跟科技股投資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科技股賺的是信息差的錢,消費股的信息差很小,但趨勢性更持久,你需要看到更遠的未來,才能獲得超額收益,本質上體現的是你對消費趨勢的洞察,對商業模式的理解。

看那些海外財經博主對泡泡瑪特的看法,既有我們沒有的記憶,比如Beanie Babies的興衰史,但更多是與2021年公司剛上市時,我們提出的問題差不多:下一個Molly在哪里?盲盒是不是一種賭博?為什麼二手價格會下跌?沒有故事的IP能活多久?等等。

中國的企業創新能力已經從科技拓展到文化領域,扭蛋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並沒有創造出幾千億市值的扭蛋公司,日本到處是扭蛋,可整個市場規模才幾百億日元,僅相當於泡泡瑪特一兩個月的營收。這就像二維碼是日本人發明的,但要靠支付寶和騰訊把這種技術推廣到全球。

最后我們看到的是,泡泡瑪特把日本的扭蛋變成盲盒,把香港日本的藝術玩具發展爲潮玩,再把兩者結合,通過自有店鋪體系,變成一個全產業鏈企業,憑藉內地強大的玩具加工能力,憑空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作為一種非常創新的商業模式,它一定會經歷這些質疑,但是要相信,這一次我們內地投資者對泡泡瑪特的研究其實領先了外資四年,不用妄自菲薄,要相信我們這次有主場優勢,比外資更能理解這家獨特的公司。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