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騰訊「碳尋計劃」二期全球50強團隊齊聚深圳,競逐2億元低碳創新資助

2025-11-02 21:17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 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來源:易碳家)

10月29日,騰訊「碳尋計劃2025峰會」在深圳舉辦,現場揭曉了「碳尋計劃」第二期全球50強名單,這些來自全球12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團隊及初創企業,正以多樣的技術路線探索着人類應對氣候危機之策。

其中,一家名為安第斯(Andes)的公司把目光投向土壤里的微生物,他們發現在傳統農業中,竟隱藏着一項前沿的固碳技術——微生物碳礦化。該技術利用微生物的自然能力讓空氣中二氧化碳轉化為礦物質,不僅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而且能將空氣中的碳儲存上千年。

中國礦業大學和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所同樣在探索大地的祕密,他們就地取材以玄武岩和硅藻土為原料合成一種吸附劑,它經由地熱驅動,能直接從空氣中吸附捕集二氧化碳,再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玄武岩,利用自主研發的生物酶加速礦化反應過程,實現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

全球化成為「碳尋計劃」二期新亮點,以全球方案解決全球問題

「碳尋計劃」自2024年12月發起第二期徵集,希望識別和支持有前景的早期氣候技術方案,並助力這些技術方案落地應用。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璟驊在峰會上表示:「氣候危機是當今世代面臨的嚴峻挑戰,碳尋計劃作為一個全球化的生態,通過彌合研究與應用之間的鴻溝,證明了世界各方合作的可行性。」來自全球各地的氣候創新者在碳移除CDR、碳尋製造CCU、鋼鐵行業CCUS、長時儲能LDES等四個賽道進行申報,有效申報數量是第一期的3倍之多。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璟驊為峰會致辭

氣候危機是全球性問題,跨國合作在氣候行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碳尋計劃」二期的遴選範圍從中國擴展至全球,搭建起一個國際化的創新合作平臺。申報階段組委會共收到來自54個國家和地區超過660份的氣候創新方案,並邀請87位評委參與多輪篩選,其中近半數評委來自海外。據瞭解,此次評審過程不區分申報團隊的地域背景,完全基於技術、應用、商業落地等維度,評選出全球50強。這份代表最前沿低碳技術的名單,中國團隊佔比超過40%,北美、歐洲等科技優勢地區緊隨其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來自非洲的3個團隊成功躋身其中,凸顯出「碳尋計劃」二期以全球方案解決全球問題的特點。

「碳尋計劃」二期全球50強獲獎團隊合影

此次50個氣候創新團隊齊聚深圳,競逐總額 2 億元人民幣的催化性資金。最終的優勝團隊將獲得騰訊連接的產業及專家資源,並有機會在肯尼亞、馬爾代夫、塞爾維亞等國際試點場景中,落地驗證其入選的技術創新方案。「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公司能夠獨自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需要有足夠規模的全球化協作網絡,纔有可能應對這一危機。」林璟驊補充道。

「碳尋計劃」打造低碳生態圈,連接多方資源助推氣候創新落地

許多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技術,雖展現出不凡潛力,卻常因資金不足、缺乏產業合作伙伴、缺少真實的測試場景,因此難以真正走出實驗室。騰訊在推進自身碳中和目標的同時,於2023年發起了「碳尋計劃」,聯合產業、投資和生態合作伙伴,投入億元級的催化性資金,推動前沿低碳技術走向規模化應用,幫助這些前沿低碳技術跨越從實驗室到應用落地的「死亡谷」。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碳中和創新中心負責人許浩博士在會上指出:「目前尚未商業化的低碳技術,預計到2050年將貢獻到全球所需減排量的35%,在重工業等領域,這一比例甚至可高達50%-70%。這意味着低碳技術發展仍處早期,需要堅定支持低碳技術的創新與突破。」

「碳尋計劃」對前沿低碳技術的支持並不僅限於提供資金,更重要是幫助氣候創新者連接科研團隊、上下游產業夥伴、政策制定方以及數字技術團隊,通過建立低碳領域的全球生態圈,以應對氣候公共危機。正如許浩所強調:「氣候議題的進展並非建立在競爭之上,而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碳尋計劃」的初衷,並非是爲了舉辦‘大獎賽’,而是希望打造一個‘朋友圈’,無論是項目投資,還是產業合作,甚至是學術交流,更廣泛的社會參與都將推動低碳領域更快更好的發展。一些過去並未入選最終榜單的項目,如今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恰恰證明了早期低碳技術的多元性與爆發潛力。這也是‘碳尋計劃’樂於見到的。」此外,許浩還透露,如何讓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氣候創新結合起來,也是「碳尋計劃」未來的探索方向之一。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許浩在峰會上分享

低碳技術如何依託多方合作、生態協同迎來突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經驗,正為氣候創新者們提供着啟示——太陽能、風能和電動汽車等行業,都曾經歷緩慢積累到指數級爆發的轉折點,而轉折的關鍵正是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場信號的協同共振。騰訊戰略發展部高級總監、「碳尋計劃」負責人黃新我博士認為,「低碳技術並非線性發展,在碳尋計劃平臺等多方資源的支持下,CCUS、碳移除、長時儲能等早期低碳技術同樣可能複製這一加速發展的過程。」

黃新我的判斷背后,是「碳尋計劃」一期項目已從實驗室走向現實場景的初步成果。2024年「碳尋計劃」一期終選結束后,「東部近海玄武岩CO2快速礦化封存技術及應用」項目已在上海浦東地區開展工作,目前完成了一階段的取芯鑽探工程及地質條件分析。除產業化試點,「碳尋計劃」一期部分技術還與消費端相結合,例如,基於固碳混凝土技術製作的建材,已被成功應用於麥當勞部分門店;另一項基於鋼渣固碳的技術,則化身文創產品「鋼渣固碳鵝」,今年9月一經推出即成為爆品。這些「碳尋計劃」所支持的創新技術,正迎來走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階段。

 在此次峰會現場,除全球50強悉數到場之外,「碳尋計劃」還邀請到不同領域的氣候專業人士: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碳尋計劃」專家委員會聯席主席姜培學出席峰會並致辭,「碳尋計劃」專家委員會聯席主席趙天壽與兩位海外專家Phil De Luna博士、Jarad Daniels,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四個技術賽道的全球發展情況、技術趨勢等內容。馬爾代夫能源部國務部長Muaviyath Mohamed、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原主任黃晶等政屆、商界、學界人士也參與了峰會。

此次峰會為期兩天持續至10月30日,全球50強團隊還將在深圳參與終選答辯,經后續數月的現場考察和深入評估,終選名單預計於2026年公佈。(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陳虹,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易碳家)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為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夥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