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2 11:40
(來源:劉潤)
我們都知道,美國政府想方設法,禁止高端芯片出口中國。於是,黃仁勛爲了中國市場東奔西走。不賣高端芯片,能不能賣閹割的?再不行,我分你15%?要不,再買點英特爾的股票,支持支持咱自家制造業?
終於,他説服了美國政府,同意繼續賣給中國芯片。可興沖沖的老黃,卻在中國吃了一個閉門羹。
7月,網信辦正式約談英偉達。隨后,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監管機構建議各大互聯網廠商停止採購英偉達產品。一個清晰的信號,被釋放了出來:不建議買。
我們不是一直缺芯片嗎?怎麼好不容易能買了,反而不要了?
有人説,這是對美國的反制措施。有人説,這是因為擔心,英偉達的芯片有「后門」漏洞。這些説法,聽起來都有道理。於是,我也連夜請教了兩位資深芯片從業者。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收穫,就是:
今天,我們已經從「保大模型,還是保芯片」的艱難二選一中,選擇了保芯片。中國的算力芯片產業,因此,成爲了「一口高壓鍋里的紅燒肉」。
01
大模型和芯片,就像一支蹺蹺板的兩端
為什麼要在大模型和芯片里二選一?我都要不行嗎?
不行。因為,想要最好的大模型,就要犧牲國產芯片市場。扶持國產芯片,又註定削弱國產大模型。兩者的路徑,天然矛盾。
具體的邏輯,是這樣的。
想要最好的大模型,就要用最好的芯片來訓練。而最好的芯片,毫無疑問是英偉達的GPU芯片,並且幾乎找不到替代品。如果説英偉達是90分,那其它追趕者的產品,可能都是60分上下。
但矛盾就在於,如果所有國產大模型都用英偉達芯片,那國產芯片就永遠沒有訂單、沒有市場。這個產業,也就永遠不可能發展起來。
那如果咱們咬咬牙,就用功能沒那麼完善的國產芯片呢?這個行業可能會被扶持起來,但你在大模型的競賽上,又會註定落后。
大模型和芯片,就像一支蹺蹺板的兩端,按下葫蘆那邊就起來瓢。
但畢竟,大模型的發展,一時半會看不到終點。你今天用A100訓練,追上了進度,明天還有H100、B200。造不出發動機,永遠只能追趕。
大模型是「標」,芯片是「本」。治標,永遠不如治本。
瞭解了。可是,咱們目前的芯片產業,還需要時間。就像一鍋剛開始燉的紅燒肉。可我們現在,最缺時間。
那怎麼辦?
於是,我們啟動了「高壓鍋戰略」。具體的信號,就是:你英偉達的專供芯片,我不用了。
本來,鍋的出口就被美國堵的差不多了。比如,既不允許自己的高端芯片出口,又限制所有用到他們技術的芯片,賣給中國。現在,我們還自己把蓋子蓋上了。為的,就是用「別無選擇」的巨大壓力,去對抗國產算力芯片替代的「三座大山」。
這三座大山,叫做:生態。工藝。市場。
02
第一座大山:CUDA生態,一座軟件的護城河
要把英偉達替代掉,第一座大山,就是它的CUDA生態。
CUDA,是一套,讓程序員更好用英偉達GPU的編程工具。這是英偉達用20年的努力,用軟件代碼一行一行壘起來的、幾乎牢不可破的護城河。
過去十幾年,全世界的AI科學家、開發者,都已經習慣了在CUDA這個「操作系統」上,寫代碼、做研究、開發應用。他們所有的知識、經驗、代碼庫,全都是基於CUDA的。有過統計,到目前,全球有超過450萬開發者在用CUDA開發。CUDA工具包每月的下載量,高達數十萬次。
如果説,英偉達的GPU是AI時代的「電腦主機」。那麼,CUDA就是AI時代的「Windows系統」。如果切換,遷移成本高的嚇人。
比如,對於企業里那上千名頂尖工程師來説,他們過去十多年的經驗,都要清空大半。又比如,之前積累的數百萬行代碼,也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而是從頭開始。這就像你讓一個只會説英語的人,明天開始必須用中文寫小説,他會瘋掉的。
這座生態大山,看似高不可攀,但在這三座大山里,它反而相對容易。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可以用錢來解決的問題。
之前,如果要花這筆錢,企業要算賬,要猶豫。但在「高壓鍋」里,企業別無選擇。代碼要重寫,軟件不兼容?那就組建團隊,專門適配。生態這座山,是可以靠「 暴力破解」(brute force),堆出來的。
真正難的,還在后邊。
03
第二座大山:製造工藝,一項「在指甲上刻地圖」的挑戰
第二座大山,是製造工藝。
沒有頂尖的製造工藝,你就算有了設計圖紙,也知道了所有注意事項,該造不出來,還是造不出來。
有人曾經這麼形容:一張7nm芯片的電路圖,相當於在一個指甲蓋上,刻出整個上海地圖,而且不能刻漏一間房,不能刻歪一條路。假如7nm芯片,是一座能住100萬人口的城市,那5nm就要在同樣的地盤上住180萬人。3nm,要擠進300萬。這太瘋狂了。
7nm、5nm,咱們靠上一代光刻機(DUV),還能勉強實現,這已經算得上工藝、算法的奇蹟了。但再進一步到3nm,幾乎必須要靠新一代光刻機(EUV),全球只有荷蘭ASML能造。此外,你還得配齊各種材料,比如光刻膠、蝕刻氣體……
截至2025年,中國的芯片製造,比全球領先者仍有「5-10年」的差距。
太難了。
但它也有解法:時間。因為芯片工藝,撞上了一堵叫做「物理極限」的牆。
物理極限,就是摩爾定律的適用邊界。過去幾十年,芯片行業的發展,都遵循了「摩爾定律」:芯片的晶體管數目,約兩年便會增加一倍。性能大大提升的同時,價格也會驟降。
可是,當工藝節點縮小到2nm,晶體管小到原子級別,各種量子效應就會出現,電子就會「穿牆」。成本,急劇飆升。工藝進步,越來越慢。
這對第一名來説,是壞事。但對第二名來説,是好事。
因為一旦終點固定,追趕就只是時間問題。尤其是,在高壓鍋策略下,訂單、人才、資金,全部回到了國內的產業鏈,形成了一個「攻關共同體」,我們的製造技術,一定會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迭代。
生態,工藝,都還好説。因為,你只要堆時間、堆錢就能解決。但第三座山,除了關係到錢和時間,還關係到,人性。
04
第三座大山:市場,一場考驗人性的「囚徒困境」
第三座大山,是:市場。
當你想在全市場推廣國產芯片,一個「囚徒困境」就會立刻出現。
比方説,你們三家公司,達成了君子協定,支持國產芯片,誰都不採購英偉達的芯片。可第二天,A公司就通過祕密渠道,搞到了一批最新的英偉達芯片,算力瞬間暴增。只用了三個月,它的大模型,就迭代到了你望塵莫及的高度,搶佔了市場。
你氣不氣?你要不要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去買英偉達芯片?
可是,一旦你也選擇這麼做了,君子協定,就會變成一紙空文,大家又回到了瘋搶英偉達芯片的老路上。
對行業來説,一起用國產芯片,產業就會慢慢起來。但對個體來説,背叛,卻會獲得更多利益。這就是,囚徒困境。
現在,你大概清楚了。為什麼黃仁勛興沖沖地來,卻吃了一個大大的閉門羹。因為他帶來的那款「定製版」芯片,就是那把囚徒困境里,可以偷偷打開牢房的鑰匙。
而氣一旦泄了,再想起來,就難了。所以,只有創造一個「戰略真空」,才能給我們的芯片產業,爭取到難得的時間窗口,奮起直追。
就像一鍋紅燒肉。想快點燉熟、燜爛,就必須得上高壓鍋。
最后的話
生態,工藝,市場。
這三座大山,看似高不可攀。但在高壓鍋里,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肉在鍋里翻滾的時候一定很痛苦,但不這樣,就很難端上桌。
聊到這里,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如果沒有美國的制裁,我們的芯片產業,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嗎?
可能,還真不會。當沒有外部壓力,大家肯定會傾向於更好用的英偉達芯片。國產芯片,可能還在慢悠悠地研發,慢悠悠地迭代。
任何試圖干擾客觀規律的行為,后果往往事與願違。
當你費盡心力把對手鎖在牆里的時候,其實也把自己最優秀的企業,鎖在了牆外。就像英偉達,就失去了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而且這種極限施壓,反而讓很多還在猶豫、觀望的人,站在了一起。
到最后,那堵用來擋人的牆,反而逼我們學會了造門。
參考資料:
1、英偉達不甘心,阿斯麥不安心 安世中國不屈服
2、中國芯片的2025:洗牌、反圍堵、死磕28nm練內功(組圖)
觀點/ 劉潤 主筆/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