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家銀行成保險代銷「筆數之王」!靠的是什麼?

2025-11-02 12:08

(來源:WEALTH財富管理)

保險銷量大的銀行是招行,今天我們一起聊聊保險銷售哪家銀行筆數誰佔優勢。

首先把謎底揭開,筆數多不是工農中建,而是郵儲銀行,中再壽險發佈的《人身險銀保業務市場報告》顯示,郵儲銀行的新單規模保費排名銀行業第一,這與郵儲十幾年的財富管理轉型,以及特殊的網點結構和人員情況有關。

01

獨特的「自營+代理」模式

從1951年開始,受中國人民銀行委託,中國郵政就開辦郵政儲蓄業務。2007年從郵政單獨剝離,成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但是數萬個能夠辦理金融業務的網點依然留在了中國郵政。

可能很多人弄不太明白,為什麼有的網點掛着中國郵政+中國郵儲銀行的牌子,有的網點只有中國郵儲銀行的牌子?

一般情況下,網點規模較小,門口帶着醒目的「中國郵政」標識,並且辦理快遞、賣各種日用品等,這就是郵儲銀行的代理網點。這些網點把自己吸收的存款、賣的保險再計價「賣」給郵儲銀行。

大家千萬別小瞧這些代理點,郵儲銀行的保險銷售的筆數更多則來源於這些代理網點,在因為郵儲自營網點只有 7843 家,而代理網點高達 31647 家,是自營網點的四倍,宇宙第一行的工行也才只有1.51萬個網點。

同時,多數銀行看不上的1萬兩萬的保險單子,代理點卻非常重視,他們的口號是:不怕金額小,就怕不開單,一天兩萬,架不住天天開呀,對吧。

現在郵政傳統的快遞、物流等業務受市場衝擊較大,郵政員工的生存壓力比郵儲銀行業大得多,因此,爲了員工吃飯,肯定是啥賺錢賣啥,而金融業務中保險中收最高,所以郵政就把賣保險當成吃飯的飯碗,從小單做起,從人人天天開單做起,從今天做起。

這不,現在才10月份,郵政賣保險開門紅跨賽營銷早就如火如荼了,很多銀行還在等總行文件呢!

02

保險代理先發優勢奠定基礎

記得前些年,郵儲和當地農村金融機構因為客户競爭往往打得不可開交。

郵儲賣保險,那家農村金融機構就説「保險都是騙人的」,但是現在她們也開始賣保險了,就不吱聲了。

更重要的是當時郵儲銀行賣的保險預定利率是3.5%,農商行三年存款利率是3.85%,但是,在郵儲買了保險的客户永遠鎖定了3.5%,但當年存3.85%的,現在只能被動接受三年1.55%的現實了。

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收益,老百姓對郵儲的信任感也大幅增加,保險銷售有了良好的羣眾基礎。

03

深耕城鄉縣域 佔盡天時地利

郵儲銀行有17萬員工,看似不如四大行多,但是郵政集團有90萬人!人多力量大,而且郵儲銀行和郵政網點遍及城鄉各地,特別是縣域以下網點,賣保險幾乎沒有對手,地方性銀行忙着拉存款,四大行部分鄉鎮網點都撤走了,所以,郵儲賣保險的網點優勢更為凸顯。

郵儲銀行服務超過6億個人客户,其中大量客户位於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地區。這些客户對於有保障、收益穩定的保險產品(如增額終身壽、年金、固收型躉交保險)需求非常旺盛,與郵儲銀行個金業務的發展重點高度契合。

同時,這幾年郵儲加大了財富管理轉型力度,特別是在保險銷售以及某桂(資產10萬)、某嘉(資產50萬)以上客户升級權益的配置上,遠超同業。

04

銀保渠道建設獨具特色

近年,郵儲的領導多數是股份銀行,前任行長張金良來自光大,現任行長劉建軍來自招行,股份制銀行財富管理轉型做中收的理念在郵儲生根開花。

郵儲銀行高度重視銀保渠道建設,他們自己有中郵保險,而且中郵保險的渠道經理可以服務到每個郵儲網點,比如網點想幫客户做健康查體,中郵保險的渠道經理就拉着查體機上門服務;支行中秋節舉辦客户活動,中郵保險出人員,出禮品;員工銷售技能培訓,中郵保險出講師,甚至花錢給銀行請大腕的保險營銷講師。

同時,郵儲銀行還與中國人壽、中國太平等壽險公司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產品線豐富,推動力度大。

05

三十年老零售體會:咋咋學人家?

我無論是在支行還是零售部工作,用我們領導的話説,就是我能正視自己銀行的不足,善於放低身價,去研究和學習其他銀行的經驗,併爲我所用。

郵儲銀行能成為保險代銷「筆數之王」,是其獨特模式、先發優勢、龐大網絡與個金業務導向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更關鍵的是員工銷售保險的意識,我要是問,保險開口率最高的銀行,你肯定也會説是郵政儲蓄吧!

這種邁開腿,拉下臉的營銷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最起碼以上這些做法或許值得那些現在還天天大講特講「存款立行」的同業借鑑。

另外,培訓是最大的生產力,來自培訓行業的相關信息顯示,郵儲關於保險產品的培訓投入,在全銀行業算是多的,與其整天通報、通關,逼着員工開單,不如沉下心來,抓好團隊練兵,提高銷售技能,畢竟賣保險不是賣蘿卜青菜,專業是非常關鍵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