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6年港股策略展望:邁向新高度

2025-11-02 11:10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國泰海通策略方奕

核心結論:①當前港股位置不高,對比歷史/海外有上行空間,調整后性價比凸顯,估值盈利匹配視角下中期港股估值有抬升潛力。②明年港股增量資金明確,低配+聯儲降息背景下外資望超預期迴流,南向定價權提升背景下明年流入規模或超1.5萬億元。③港股是中國創新類資產的匯聚地,港股互聯網、新消費、創新葯、紅利等優質稀缺資產望繼續支撐本輪牛市行情。④結構上,AI浪潮下港股科技仍是2026年行情主線,關注出海加速+業績兑現的創新葯與牛市背景中的港股券商。

正文


2025年,隨着DeepSeek橫空出世,中國資產掀起一輪重估行情,其中港股走勢尤為亮眼。展望2026年,儘管外部環境仍充滿變數,但新的機遇正加速涌現——AI浪潮方興未艾,全球寬松周期延續,與此同時國內「十五五」規劃全面啟動,多重力量共振下港股有望乘勢而上、邁向新高度。明年港股牛途繼續的驅動因素有哪些?哪些行業有望脫穎而出?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1、港股估值上行潛力充足


當前港股位置仍不算高,估值上行空間充足。2025年港股整體表現亮眼,在風險偏好回升、盈利預期企穩的帶動下,市場估值經歷快速修復。儘管如此,當前港股整體估值仍不算高,尤其是科技板塊的估值優勢更為突出。展望2026年,低估值為港股進一步上行提供充足空間。

指數層面,港股估值處全球窪地,具備修復空間。對比歷史水平,目前港股估值不算高,尤其是恆生科技。截至2025/10/23,恆生指數PE(TTM,下同)為11.9倍、處於2012年以來84%分位,恆生科技PE為23.3倍、僅處於有數據以來32%分位。從全球視角看,港股寬基估值分位數顯著偏低,例如恆生科技(自2005年有數據以來估值分位為30%,下同)、恆生指數(62%),均低於標普500(95%)、納斯達克(88%)、德國DAX(79%)、日經225(73%)、印度Nifty50(72%)。此外,若與A股比價,當前AH溢價為120、略低於歷史均值,較2010、2014、2020年低點仍有下行空間。

行業層面,港股科技等板塊估值吸引力更高。考慮到2019年以來港股和A股經歷了一輪完整牛熊周期,因此我們以2019年初為起點來計算各行業估值所處的歷史分位。截至2025/10/23,相較A股,港股信息技術、公用事業和房地產行業PE、PB所處歷史分位數偏低,其均值分別為55%、35%、33%,而A股對應行業估值分位數分別為95%、65%、45%。相較美股,港股多數行業估值分位數均偏低,尤其是房地產、公用事業、日常消費、信息技術與可選消費行業,港股PE、PB所處歷史分位數分別為33%、35%、40%、55%、53%,顯著低於美股的96%、97%、85%、97%、81%。

10月以來調整或接近尾聲,未來港股估值有較大抬升潛力。今年以來港股走勢「兩起兩落」,年初受大模型推出及AI商業化落地催化,中國資產重估行情啟動,恆生科技引領港股上行。步入二季度,港股在關税衝擊調整后快速反彈,新消費與創新葯在產業趨勢映射下相繼成為主線,9月起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大廠樂觀情緒發酵帶動科技板塊再度走強。

而進入10月以來,中美關税升級、美國政府停擺、俄烏談判等海外擾動增多,港股等中國資產整體回調,其中10月至今(截至2025/10/23)恆生科技累計下跌8%、創業板指跌5%、恆生指數跌3%。結構上看,前期漲幅較大的板塊回調幅度更明顯,如硬件設備(-11%)、傳媒(-9%)、半導體(-9%)等科技板塊,以及耐用消費品(-11%)、軍工(-10%)、創新葯(-10%)。

港股與A股聯動性正不斷增強。我們在《港股漲跌更看誰的「臉色」——20250624》中指出,2020年以來港股與美股聯動減弱,而與A股關聯顯著提升。其背后,一方面源於南向資金加速流入強化了兩地流動性聯動;另一方面,內地優質企業赴港上市及中概股迴流,使港股基本面與內地同步性提升。往后看,港股未來的核心驅動因素將更多來自國內。

借鑑歷史港股調整時空或顯著,估值盈利視角下港股估值抬升潛力大。我們在《以史爲鑑:本輪港股調整時空有多大-20251019》中提到,歷次港股牛市中恆指/恆科小回撤平均最大跌幅約7%/9%、持續12個交易日,恆指大回撤平均最大跌17%/21%、持續53個交易日。本輪10月以來的調整中,恆指/恆科最大跌幅為8%/15%,已接近或超過歷史小回撤的最大跌幅,調整時長亦接近歷史均值。結合前文分析,回調后當前港股估值性價比進一步凸顯。此外,從估值盈利匹配度來看,當前港股大致處於均衡區間,中期視角下AI產業催化有望帶動以恆生科技為代表的港股ROE改善,繼而帶動估值抬升,逐步向創業板指、納斯達克等同類指數靠攏。

2、港股增量資金確定性高


2025年港股市場亮眼的行情離不開充裕的資金面支持,一方面源於流出幅度明顯收窄的外資,另一方面源於加速流入的內資。展望明年,我們認為港股依然是確定性較高的增量資金市場,下面我們將從內、外資兩個視角展開分析。

外資方面,前期持續流出的外資於年中以來或已現企穩跡象,明年外資迴流有望超預期。過去幾年外資持續流出中國資產,當前外資對中國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或已處明顯低配的水平,例如截至2025Q3,中國資產佔MSCI ACWI指數資產規模的比重僅為3.3%,相較於中國在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中近20%的佔比來看明顯偏低。進一步從港股市場來看,2024年以來外資累計淨流出港股超1萬億港元,在港股的持股市值佔比已從66%降至60%,外資持續流出的事實或使得市場對外資迴流的預期一直不高。事實上,今年年中以來港股長線外資實際已出現多次階段性迴流的情況,例如5至7月迴流接近700億港元,9月以來回流約130億港元等,此外根據COPLEY,海外主動基金於今年2月至8月對中國資產的超配比例(相較ACWI指數)上升0.07個百分點,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一,可見外資近期或已現企穩迴流的跡象。

結合前文提到的,當前外資配置中國權益資產已處明顯低配水平,疊加近期外資已出現階段性迴流的跡象,我們認為明年外資前期持續流出港股的情況有望進一步邊際改善。9月美聯儲重新降息25BP,美國8、9月通脹數據超預期走低,近期鮑威爾公開表示未來可能降息並接近停止縮表,種種跡象表明2026年美聯儲或仍有一定降息空間。若明年美聯儲降息持續,流動性環境轉松,中美貿易關係繼續趨穩,外資迴流港股規模有望超預期。

內資方面,近年來內資定價權有所提升,明年南向資金望繼續流入港股超1.5萬億元。與近年來外資的持續流出相反,以南向資金為代表的內資正在加速奪取港股邊際定價權,截至10/24,2025年以來累計流入超1.1萬億元,較2024年全年流入規模7440億元續創新高。進一步拆分來看,2025年南下資金流入規模創新高背后主要由公募、險資等機構力量推動,一方面源於港股互聯網、新消費等優質稀缺性標的對主動型公募的吸引力較大,另一方面政策強化分紅監管,疊加低利率環境下險資或將持續配置港股紅利。往后看,機構端的增量資金仍有望進一步流入港股,下面我們將從機構視角定量測算2026年全年南向資金流入規模。

①主動公募方面,參考港股投資比例上限,截至2025Q2,存量的主動偏股港股通公募基金仍有大約3000億元的理論增配港股空間。此外,當前港股整體流通市值規模與2020年底大致相同,參考2021年市場情緒回暖后全年新發港股基金規模約為500億元。綜合來看,中性假設下明年全年主動公募有望流入2000億元。

②被動公募方面,2025Q3以來港股被動基金淨申購規模大幅放量,從淨申購規模靠前的ETF機構投資者比例看,Q3放量申購的背后或主要靠機構力量推動,同時被動投資趨勢下被動基金新發規模或也有望延續。綜合來看,中性假設下明年全年被動公募有望流入2000億元。

③險資方面,險資流入港股的增量規模主要依賴於兩個核心變量,一是險資運用於權益資產的倉位指標,二是險資權益倉位中港股的佔比情況。我們對上述兩個變量按照悲觀、中性、樂觀進行情景假設,中性假設下明年全年險資有望流入4000億元。

④私募方面,今年以來私募流入港股的規模並不低,我們採用私募規模*港股倉位的變化情況進行測算,截至8月全年累計流入約1500億元。本輪牛市以來私募持有港股的市值增速高於市場,可見私募或存在一定追漲的行為,我們認為明年私募流入規模有望延續高增,中性假設下明年全年私募資金有望流入3000億元。

除機構資金外,中性假設下我們預計明年散户資金有4000億元的增量。基於上述的測算,我們認為在內資機構力量的推動下,2026年全年南向資金淨流入規模有望超15000億元。

3、港股優質資產稀缺性強


港股優質稀缺資產支撐本輪牛市行情。除了低估值優勢與充裕增量資金,2026年港股上行的另一個支撐因素是港股的稀缺性資產優勢。我們曾在《歷次港股佔優行情是何驅動-20250510》中分析過歷史上三輪港股佔優的時期,分別是2012-14年、2016-18年、2019-21年,其中港股稀缺性資產是吸引增量資金流入、推動港股佔優的重要驅動力。

本輪港股佔優行情和2012-2014年具有相似性。回顧2012-14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雖在政策發力下國內基本面逐漸好轉但仍偏弱。而同期科技產業層面出現變革,移動互聯浪潮快速發展,3G、4G商用以及智能機平價趨勢進一步加快移動終端普及,聚集中國大部分互聯網巨頭的港股能較好地映射產業變革,同時基本面也較A股先行改善且改善幅度更大,在經濟弱復甦的背景下行情漲幅更為可觀。

港股稀缺性資產集中在互聯網、新消費、創新葯、紅利等領域。再看當前,我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時間節點,在國內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國內資金正面臨資產荒壓力。儘管宏觀層面缺乏向上的彈性,但產業層面的深刻變革正在發生,例如我國消費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同時科技方面AI引領的新一輪向上周期持續深化演繹,由此可見更順應當前產業發展趨勢的新消費、AI應用等港股稀缺性資產或更具優勢。

①AI科技:在港股科技板塊中軟件服務及傳媒等下游軟件端行業總市值佔比為55%,而在A股科技板塊中僅佔24%,可見受益於AI應用端的互聯網及軟件板塊主要集中在港股市場。若進一步從個股看,騰訊和阿里巴巴等港股科技龍頭廣泛分佈於AI全產業鏈,涵蓋大模型開發、商業應用及終端生態等環節,憑藉領先的技術優勢,將充分受益於AI產業變革紅利。

②新消費:A股消費主要以白酒和家電等傳統消費為主,二者佔比超過70%。而港股消費中細分行業分佈更加均衡,可選消費零售、消費者服務和紡服等新消費板塊總市值佔比超過60%,且匯聚了泡泡瑪特、老鋪黃金、蜜雪集團等今年以來炙手可熱的新消費個股,與當前消費領域中追求悦己價值和性價比的趨勢更加匹配。

③創新葯:A、H股市場在醫藥板塊存在差異的部分在於,生物科技及醫療技術總市值在港股醫藥板塊中佔比達40%,而在A股醫藥中佔比為24%,可見港股醫藥股中的創新含量或更高。此外,我們進一步從創新葯+CXO指數成分股在醫藥板塊中的佔比情況來看,港股佔比約為57%,同樣高於A股的31%,因此港股創新葯和CXO領域或更具有稀缺性。

④紅利:不同於港股互聯網、新消費等相較A股「人無我有」的稀缺性資產,港股紅利資產的稀缺性主要體現在其相較於A股更具優勢。一是港股現金分紅比例高於A股,二是港股紅利資產股息率更高、估值更低,三是港股紅利資產行業分佈更均衡。

后續隨着中概股迴流+A股企業持續赴港上市,更將強化港股資產稀缺性。2024年以來政策鼓勵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去年4月「新國九條」指出「拓展優化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機制」,去年10月中國香港證監會與聯交所聲明加快符合條件的A股公司審批流程。由於港股市場具備高效的上市審批機制和靈活的再融資環境,今年以來寧德時代、恆瑞醫藥等優質企業紛紛赴港二次上市,立訊精密、賽力思、陽光電源等A股優質企業也已處於港股上市排隊流程中,疊加中概股迴流趨勢,未來港股優質資產累積有助於AH估值差距繼續收窄。

4、2026年重視港股科技主線


前文指出,展望2026年,在港股估值仍有抬升潛力、增量資金確定性高以及優質稀缺性資產有望不斷累積的背景下,港股有望乘勢而上,牛市格局並未改變。結構上,我們認為AI浪潮下港股科技是2026年的行情主線,創新葯與券商值得重視。

AI產業趨勢下港股科技是主線。近期國內外AI產業趨勢不斷提速,9月30日OpenAI發佈最新視頻生成模型Sora2,重塑了視頻內容生成的範式與邊界;10月20日,最新國產大模型DeepSeek-OCR發佈,通過將文字視為圖像來處理,大福提升大模型長文本推理效率。產業層面的不斷突破為我國科技企業打開新一輪成長曲線,相關企業有望進一步加大AI領域資本投入。港股科技龍頭廣泛分佈於AI全產業鏈,涵蓋大模型開發、商業應用、及終端生態環節,或將充分受益於產業變革紅利。另外,政策端對於科技領域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主要聚焦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培育,例如,今年8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 +」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應用普及率超70%,10月16日工信部要求進一步加快算力中心間高性能網絡部署。隨着相關政策逐漸落地,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化也有望提速。因此,在產業進展+政策支持下,港股科技板塊基本面或更優。

估值不貴、基本面更優的港股科技有望獲內外資增配。結合板塊估值和盈利匹配情況看,在經歷10月的調整后,目前港股科技板塊估值並不高,且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性價比,具備較大的估值抬升空間;疊加24年二季度以來互聯網外賣平臺「補貼大戰」對盈利預期的擾動或逐漸消退,中長期看AI驅動下板塊的業績增長或具備較強確定性,因此有望吸引更多增量資金流入。一方面,以內資機構為代表的南向資金仍有較大流入空間,以公募為例,前文測算的明年淨流入空間有望在4000千億左右,具備配置性價比的港股科技或迎增配;另一方面,24Q3長短線外資一致性流入港股科技板塊,可見外資對於港股科技板塊正形成共識。若明年美聯儲降息持續、海外流動性轉松,中美貿易關係趨穩,外資迴流港股趨勢或得到鞏固,港股科技或更受外資青睞。

關注出海加速+業績兑現的創新葯。當前我國創新葯產業正從研發投入期逐漸步入成果兑現期,其背后離不開產業技術進步與政策支持。技術層面看,我國創新葯研發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疊加高性價比優勢,我國企業研發的創新葯市場份額從15年的18.7%提升至24年的27.8%,已實現對外資藥企主導地位的實質性突破;政策層面看,自2015年我國醫保改革及評審體系優化以來,對於藥品的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基本形成。25年6月國家醫保局等部門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完善對於創新葯的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目前首版商保創新葯目錄已在落地中,這為創新葯商業化打下制度基礎。在政策、技術等因素加持下,我國創新葯商業化價值不斷釋放,近年來我國創新葯出海加速,截至25/10,我國創新葯BD交易金額已突破1000億美金。往后看,港股創新葯行情有望從出海敍事走向基本面驅動,疊加明年美聯儲或延續降息,較為寬松的海外流動性也有望推動創新葯打開向上彈性空間。

牛市背景下港股券商值得重視。24年初以來港股行情回暖,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帶動港股成交明顯放量,港股券商板塊業績自24Q1的-30.1%已回升至25Q2的64.4%。25Q3港股全部成交額同比增長166.6%,隨着港股牛市格局延續,預計券商業績有望保持高增。此外,併購重組趨勢延續下券商核心競爭力也有望增強,其營收也有望受益於金融創新業務而隨之拓寬。

風險提示:穩增長政策落地進度不及預期,國際貿易環境超預期惡化,美聯儲降息節奏不及預期。


注:以上內容節選自邁向新高度——2026年港股策略展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