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01 18:59
2025年10月15日,美國錫安銀行和西部聯盟銀行分別披露兩起因信貸風控漏洞遭欺詐案,兩組借款人通過偽造抵押文件、虛假陳述等手段共計騙貸超 1.6 億美元,暴露其信貸審批盡調不足、對底層資產覈查松懈的問題。事件導致錫安銀行股價單日暴跌 13%,西部聯盟銀行股價跌近 11%,74 家美國大型銀行總市值單日蒸發超過 1000 億美元。
而2025年以來,國內多家銀行則現高管腐敗漏洞,工行、農行等機構原高管通過違規放貸、與中介勾結、給關聯方放 「空殼貸」 等牟利,涉案金額動輒數千萬甚至數億,凸顯內部權力監督與風險管控的失效。
個體的腐敗與欺詐並非孤例,它折射出系統性的潰敗。正如最著名且驚人的瑞士信貸銀行倒塌所揭示的:當貪婪成為常態,為罪犯洗錢、欺詐客户成為選項,再龐大的金融帝國也會從內部崩潰。
瑞士信貸銀行曾是世界最大銀行之一,成立於1856年,並被列為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其倒閉可能危及全球金融體系。該銀行客户涵蓋富豪、跨國公司及政府,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曾是其重要客户。可以説,瑞信曾是「大到不能倒」的銀行。
然而它還是倒塌了。
導致其崩潰的,是內部腐敗叢生、高管傲慢,以及貪婪的文化。該銀行曾為獨裁者洗錢、為毒販處理資金,甚至為前納粹軍官隱藏財產;高管也屢次欺詐客户,合謀騙取鉅額資金。
彭博社記者鄧肯・馬文通過採訪內部人士,記錄了瑞信的衰落過程,並寫入《大崩潰:貪婪、醜聞與瑞士信貸銀行的倒閉》一書。書中揭露了一個充滿貪婪與欺騙的金融世界:貪婪操縱賬目,合同藏匿謊言,野心不斷侵蝕着每一條監管規則。
震撼、赤裸、毫無修飾——這就是你從未見過的銀行真相。
*以下內容摘編自鄧肯・馬文《大崩潰:貪婪、醜聞與瑞士信貸銀行的倒閉》
瑞士「醜聞銀行」的誕生
作為一個被大國包圍的小國,瑞士的生存策略是保持中立,避免捲入其他國家的戰爭。對瑞士銀行而言,中立的另一面是保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的銀行成了那些尋求保護財富免受戰爭破壞的人的首選之地。戰后,德國、法國等地爲了支付重建費用而不斷提高税率,這促使富人將資金轉移到蘇黎世、巴塞爾和其他瑞士城市。現金如潮水般湧入瑞士銀行的金庫。到 1929 年,瑞士的人均銀行存款金額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這種資金流動導致了國際摩擦,也成了現代瑞士銀行業第一起重大金融醜聞的導火索。
1932年深秋的巴黎,法國警方突然造訪瑞士巴塞爾商業銀行辦事處。在警方查獲的文件中,超過千名法國政商精英通過瑞士銀行轉移資產的記錄清晰可見,涉及金額高達20億法郎,相當於如今的數百億歐元。
這場調查在法國掀起軒然大波。面對確鑿證據,法國議會通過決議要求嚴懲逃税行為。而在瑞士,巴黎政府的強硬手段遭到了金融界人士和政治家的強烈反對,他們主張捍衞瑞士的銀行保密傳統,銀行業保密傳統在愛國情緒中得到了空前的強化。
最終,這一事件逐漸平息,但瑞士本土的金融體系卻拉響了警報。過度擴張國際業務的瑞士大眾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引發了波及全國的擠兑潮。面對可能蔓延的金融風險,瑞士政府不得不動用相當於年度預算四分之一的資金實施救助。
這場危機成為瑞士金融立法的轉折點。經濟危機得以避免,但政府干預的代價是政治家要求對銀行業進行更嚴格的監管。在重新審視銀行業監管框架時,1934年《瑞士聯邦銀行法》應運而生。這部法律在強化政府監管權限的同時,正式將銀行保密義務提升至法律層面,規定泄露客户信息將承擔刑事責任。
這一制度雖然有利於銀行自身,卻以犧牲透明度和良好治理為代價。事實上,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保密法成了掩蓋瑞士銀行一些最惡劣不當行為的遮羞布,並導致了一種不道德的銀行業觀念,這種觀念支持並掩蓋業內的不良行為。
在銀行保密制度的保護下,瑞士信貸銀行及其許多競爭對手為盜賊權貴、獨裁者、殘暴的強權人物和腐敗官員提供服務。其服務的欺詐者和罪犯名單不斷拉長,銀行的不當行為頻繁發生,且遍佈全球。
1964 年,英國政治家喬治·布朗曾稱瑞士銀行家為「蘇黎世的侏儒」。由於接連爆出的醜聞,瑞信銀行被瑞士公眾視為「醜聞銀行」。種種醜聞還導致了更多銀行監管措施的出臺,包括要求瑞士信貸銀行在本國不再開設新的分支機構,於是瑞信把目光放在了擴展海外業務上。
國際變局與戰略轉型:瑞士信貸的全球擴張之路
二十世紀后期,全球銀行業迎來劇變。全球化加速、經濟周期波動與技術革新交織,推動銀行業大步邁入國際化時代。在美國,金融管制松綁催生了激烈競爭與創新浪潮,行業版圖重構,催生了能夠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全能銀行」。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世紀合併」,更是宣告了銀行業進入超級整合時代。
在這一浪潮中,瑞士信貸銀行CEO賴納·古特決定突破傳統私人銀行的舒適區,將銀行打造成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玩家。這一戰略推動瑞士信貸與第一波士頓銀行結盟,成立「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CSFP)。
合資初期,協同效應顯著——第一波士頓手握大量尋求境外融資的美國企業,瑞士信貸則擁有渴求投資機會的歐洲資本。十年間,CSFP一躍成為歐洲證券市場的領頭羊。
然而,隱患悄然滋生。第一波士頓激進的投行文化與瑞士信貸保守的傳統格格不入。內部競爭逐漸失控,甚至出現同一家公司團隊「互相廝殺」的局面。
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盤。全球單日蒸發1.5萬億美元市值,第一波士頓交易業務損失約1億美元。更致命的是,其核心的杠杆收購業務因垃圾債券市場崩潰而陷入泥潭,積壓了12億美元高風險過橋貸款。
此時的瑞士信貸,已成為一個矛盾的混合體——高風險投行業務與保守瑞士金融基因的「硬結合」。文化衝突與風險偏好的差異,為未來埋下了持久隱患。
進入90年代,艾倫·D.惠特執掌瑞士信貸國際投行業務。他以鐵腕管理和敏鋭市場嗅覺著稱,打造出一個近乎「教派」的狂熱團隊。他們擅長在市場波動中掘金,為銀行創下鉅額利潤,惠特個人收入數千萬美元,團隊規模逼近千人。
然而,危機在狂歡中醖釀。亞洲貨幣危機引發連鎖反應,俄羅斯經濟崩盤,惠特團隊的激進策略開始反噬。
惠特團隊中的明星銀行家安迪·斯通,以向唐納德·特朗普等地產大亨發放高風險貸款聞名。他的團隊向商業地產投入數百億美元,貸款比例高達房產價值的95%,遠高於行業水平。巔峰時期,CSFB有140億美元資金被投入房地產,斯通個人從中獲利近1億美元。
他在漢普頓建造了一座擁有 10 個卧室的巨大房子,與美國工業巨頭擁有的房產相鄰,他還帶着客户乘坐私人飛機四處飛行,甚至曾飛往鹽湖城與唐納德·特朗普一起觀看籃球比賽。
然而,俄羅斯危機引爆全球謹慎情緒,房地產抵押貸款需求腰斬。瑞士信貸緊急叫停放貸,要求斯通團隊「清倉甩賣」,鉅虧已成定局。
斯通團隊激進的薪酬機制引發監管警覺。紐約聯儲致信惠特,指出其利潤分成安排「極易被濫用」,並批評管理層監督缺位,「業務運營是否安全穩健令人質疑」。
斯通團隊在失去放貸自由后迅速離職,與銀行就8000萬美元獎金對簿公堂。而銀行不得不處置百億美元不良房地產資產,埋下鉅額虧損的伏筆。
1999年3月,瑞士信貸披露對俄羅斯風險敞口超20億美元,遠超其他西方機構,震驚市場。其對新興市場的總風險敞口高達數十億美元。消息曝光后,股價單日暴跌10%。
不僅俄羅斯,從倫敦、東京到紐約,危機連環爆發,惠特的「放任式管理」策略遭到嚴峻挑戰。他事后反思:「我們太貪婪、太愚蠢……管理必須在控制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文化衝突、監管缺失、激進激勵與全球風險疊加,終於引爆系統性危機。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CSFP每一位新任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都被歷史遺留下的這一連串困境拖累,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通常只是把問題推給后來者,甚至持續製造風險。就這樣,瑞士信貸銀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崩潰。
「推特門」事件:一條推文引發的雪崩
2022年10月1日,澳大利亞記者戴維·泰勒在推特上發佈了一條看似尋常的消息:「可靠消息源告訴我,一家大型國際銀行正處於崩潰邊緣。」
這條推文在動盪的市場中瞬間引爆,被迅速指向全年股價持續下跌的瑞士信貸,推文在社交媒體的裂變中不斷發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推文發佈前一天,瑞信CEO烏利·克爾納剛向員工發出內部備忘錄,將瑞信比作「準備涅槃重生的鳳凰」。這份原本旨在穩定軍心的文件,在社交媒體的風暴中顯得蒼白無力。
周一市場開盤后,噩夢如期而至。客户在周末已提取數十億美元,股價應聲下跌11%。儘管泰勒刪除推文並澄清,但為時已晚。接下來的一周,資金以每天百億美元的速度外流,最終近千億美元被提取——相當於全部客户存款的三分之一。這場危機標誌着銀行業進入新時代:傳統儲户在實體分行外排隊的擠兑場景,已被推特等數字媒體化擠兑取代。在指尖就能完成資金轉移的時代,銀行的脆弱性被無限放大。
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瑞信管理層顯得措手不及。高層領導班子全部是空降來的新人,沒人真正瞭解這家百年銀行。傳統的危機應對方案——發佈新聞稿、聯繫金融記者——在社交媒體謠言面前也完全失效。
10月27日,瑞信銀行公佈戰略自救計劃:削減成本、出售新股籌資約40億美元、計劃重啟「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品牌。但這些舉措未能挽回市場信心,當季虧損40億美元與股價單日再跌19%的現實,讓所有自救努力顯得徒勞。標普隨后將其信用評級降至行業最低。克爾納在董事會上不得不承認:如果再發生任何引發擠兑的事件,瑞士信貸將無法存續。瑞信的「推特門」也就此創造了首個數字化銀行擠兑的經典案例。
百年瑞信一夜崩塌:誰殺死了瑞士信貸?
面對瑞士信貸岌岌可危的局勢,危機委員會緊急探討了合併、清算或國有化三條出路。2022年11月,瑞士央行行長約爾丹向聯邦委員會披露瑞信危機,提議準備560億美元緊急流動性及千億政府擔保方案,引發政界震動。儘管前財長毛雷爾隨后宣稱危機已緩和,但2023年1月新任財長謝勒-蘇特在與瑞信董事長萊曼及瑞銀董事長會面后,敏鋭察覺到形勢依然嚴峻。此后瑞信雖在達沃斯論壇竭力展示正常運營,實則內部持續惡化,隨着資金持續外流和高管應對乏力,謝勒-蘇特最終確信:這家百年銀行已無力自救。
2023年3月,瑞士財政部長謝勒-蘇特向瑞銀董事長凱萊赫表示:要麼由瑞銀收購瑞士信貸,要麼啟動政府清算程序。面對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私人收購成為當局首選方案。
在緊急談判中,凱萊赫提出苛刻條件:完全自主的裁員權、政府承擔法律成本。瑞銀團隊連夜完成本需數周的盡調,而政府則承諾提供超過2500億美元的流動性支持和100億美元損失擔保。
經過緊張博弈,收購價從初始的10億美元最終確定為30億美元。在亞洲市場開盤前的周日傍晚,隨着瑞信董事長萊曼接受條款,這場震撼金融界的收購案終於落定。
瑞信看似突然的崩潰,實則醖釀數十年。這家擁有167年曆史的金融巨頭,最終在瘋狂節奏的現代金融中倒下。但醜聞的余波未平——2023年4月,美國參議員揭露瑞信直至2002年才關閉前納粹指揮官賬户,更有與納粹關聯賬户直到2020年仍在運作。數月后,美國司法部又加大對瑞信為俄羅斯富豪規避制裁的調查。
當塵埃漸落,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的長篇報告揭示了瑞信敗亡的五大病灶。
商業模式:從未確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瑞信龐大的投行業務猶如「搖錢樹」,利潤豐厚卻極不穩定。歷任CEO都試圖擺脫對投行業務的依賴,卻總在「這里削減一點,那里削減一點」的修補中失敗收場。結果就是:資源投入越來越少,競爭力越來越弱。在金融危機后市場強勁的黃金時期都難以盈利,註定無法存活。
公司治理:領導層集體失靈
監管機構直指,連續幾任CEO和董事長都未能在高層設定強有力「基調」。「間諜門」事件和高管疫情違規只是冰山一角。最后幾年里,高管如走馬燈般更換,有效領導力蕩然無存。
薪酬激勵:缺乏業績管理規範
最諷刺的是:在崩潰前10年,瑞信累計淨虧損超20億美元,卻發放了約350億美元獎金。無論銀行盈利還是虧損,無論是因為出色管理還是不當行為,銀行家永遠賺得盆滿缽滿。
醜聞纏身:150億美元罰款只是開始
自2010年起,瑞信因員工不當行為支付了超150億美元罰款。但這只是直接損失——阿古斯爆倉、格林希爾資本等事件帶來更大虧損。高管們深陷危機管理泥潭,無暇顧及日常運營。客户忍無可忍,監管機構也終於用盡「所有可用工具」。
資本與流動性:技術層面的致命傷
儘管瑞信始終滿足監管要求的資本比率,但研究機構早已警告其「表象之下另有隱情」。有缺陷的商業模式導致虧損侵蝕資本,糟糕的治理讓銀行損失數十億美元。真正的致命一擊來自流動性危機。2022年10月的推特事件引發恐慌性擠兑,數百億美元資金幾天內大量流出。任何流動性緩衝在此面前都形同虛設。
那麼,誰該負責?答案是「所有人」。這是一場「集體努力」的失敗。數十年過度擴張、代價高昂的收購、接連不斷的醜聞,瑞銀董事長塞爾焦·埃爾莫蒂稱瑞信是「特殊的銀行失敗案例」,但這隻説對一部分。所有銀行都面臨相同的結構性難題:風險與回報、安全與盈利的權衡。
瑞士信貸的故事提醒人們:整個銀行體系如此脆弱,而這種脆弱性,恰恰與現代經濟深度依賴銀行業的現實形成棘手矛盾。
瑞信的故事結束了,但貪婪與監管的戰爭仍在繼續。
和往常一樣,48小時內點贊留言前三我們將免費贈送一本給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