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馬斯克的命運之戰,還有5天揭曉答案

2025-11-01 13:46

一場萬億賭局正在特斯拉上演。

10月27日,特斯拉董事長羅賓·德諾姆在致股東信中警告,若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高達1萬億美元的十年期薪酬計劃未獲批准,馬斯克可能選擇離職。

事件的導火索是特斯拉董事會於9月5日公佈的、為馬斯克量身定製的十年期激勵方案。

根據該計劃,馬斯克需在未來十年內完成全部12項業績目標,包括推動特斯拉市值達到8.5萬億美元、銷售1200萬輛電動車、量產100萬台人工智能機器人、實現100萬輛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運營、將公司調整后收益提升至4000億美元等。如果目標達成,馬斯克將獲得最高達1萬億美元的股票獎勵,反之,若任何一項目標未實現,他將一無所獲。該方案將於11月6日提交股東大會表決。

來源:中企圖庫

然而,這項薪酬提案遭到機構股東服務公司ISS與Glass Lewis的聯合否決。他們呼籲投資者投反對票,理由是該方案規模過於龐大且缺乏有效約束機制。

面對反對,馬斯克通過X發文等方式進行了反擊,並在特斯拉近期的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激烈迴應道,他實在不敢相信,自己組建了一支機器人大軍后,卻因為ISS和Glass Lewis的愚蠢建議而被趕下臺。

不過,即使該薪酬方案被股東大會通過,馬斯克想要在未來十年內真正達成全部業績目標,也面臨着巨大的現實挑戰。

這場馬斯克的命運之戰,究竟會如何收場?

營收增長背后,利潤持續承壓 

10月23日,特斯拉公佈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總營收同比增長12%至281億美元,主要得益於汽車交付量創下新高,達到49.7萬輛,同比增長7%;同時,能源業務也增長迅猛,收入同比暴漲44%。

特斯拉核心業務汽車板塊三季度實現營收212億美元,同比增長6%。其在中國市場表現尤為突出,銷量達到16.9萬輛,環比大幅增長31%。

與營收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斯拉三季度歸屬股東淨利潤為13.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21.7億美元相比,下降37%。

據特斯拉官方解釋,利潤下滑有多方面原因:銷售與運營費用增加、AI及其他研發項目持續投入、部分車型固定成本分攤減少、關税上升,以及銷售結構變化導致車輛平均成本提高。

具體來看,特斯拉運營費用,包括銷售、一般和行政開支,以及人工智能與其他研發項目費用,同比大幅增長50%,達到34.3億美元。

運營成本提高的同時,特斯拉主體汽車業務的毛利也有所降低。財報顯示,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三季度交付量為48.1萬輛,同比增長9%,但這兩款車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多次降價,「以價換量」策略進一步侵蝕了毛利空間。其他車型如Model S、Model X以及Cyber Truck,合計交付量不到1.6萬輛,對營收的整體貢獻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三季度在美國市場實現交付激增,主要由於聯邦電動車税收抵免7500美元政策將於9月底到期,這刺激了當地消費者集中購車,形成了一波「搶購潮」,推動三季度交付量短期衝高。隨着補貼退坡,特斯拉四季度銷量可能出現回落。

在特斯拉麪臨利潤下滑與增長可持續性挑戰的同時,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比亞迪2025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突破110萬輛,其中純電車型銷量達58.3萬輛,這也是比亞迪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連續第四個季度在純電銷量上領先特斯拉。

此外,作為特斯拉曾經的重要利潤來源,汽車業務監管積分收入也出現嚴重萎縮,同比下滑44%,降至4.17億美元。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特斯拉仍保持着強勁的現金流。三季度末,特斯拉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和投資416.5億美元,環比增長13%。三季度經營現金流達到62.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自由現金流為39.9億美元,同比增長46%。充足的現金流為其持續投入研發、擴展全球產能以及應對市場波動提供了堅實的財務基礎。

未來賭注與現實挑戰 

在外界看來,特斯拉早已超越傳統汽車製造商的定位,成為一家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科技企業,其破萬億美元的市值也印證了市場對這一身份的認可。

在本次財報電話會上,馬斯克並未將講述重點放在汽車業務,而是聚焦於人工智能、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和人形機器人Optimus。他強調,公司正處在將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應用的「關鍵拐點」,但同時也下調了Optimus和Robotaxi的近期推進目標。

在自動駕駛方面,馬斯克宣佈,到2025年底,特斯拉將在奧斯汀的部分區域取消Robotaxi車輛中的安全駕駛員,並將服務擴展至8至10個城市。這一規劃較此前「覆蓋50%美國人口」的目標明顯收縮。此外,專為完全自動駕駛設計的、無方向盤和踏板的Cybercab,預計將於2026年第二季度開始生產。

關於Optimus,馬斯克坦言,人形機器人的手部和前臂仍面臨複雜的工程挑戰,因此,Optimus的量產計劃一再推迟,從最初設定的2024年延至2025年后,如今再度調整至2026年底,馬斯克還稱,未來最高年產能為100萬台。

來源:Tesla Optimus社交賬號截圖

在馬斯克看來,與汽車、電腦等已形成成熟供應鏈的行業不同,人形機器人目前缺乏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因此,要實現年產100萬台Optimus機器人的目標,製造環節面臨巨大挑戰。馬斯克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垂直整合,深入供應鏈製造環節,自主設計和生產關鍵零部件。

對此,也有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提出質疑。該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尤其是其核心部件「靈巧手」,短期內難以成為真正的風口,當前更具潛力的方向其實是「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馬斯克在造火箭、造車領域的成功所帶來的光環效應,使得公眾認為他也有能力攻克這一領域。但關鍵區別在於:造車和造火箭本質是工程問題,而人形機器人及靈巧手的研發卻涉及大量尚未突破的科學問題。簡單來説,靠投入資金和人力能在較短時間內解決的屬於工程問題;即便投入巨大,仍無法預判何時能突破的,屬於科學問題。

特斯拉從2023年起就提出過人形機器人量產計劃,但實際上,靈巧手有諸多科學挑戰尚未解決,如材料性能、傳感器壽命等。目前靈巧手所用傳感器的平均壽命僅在10萬到30萬次之間,在實際無衝擊的情況下,大約一個月就需更換。因目前材料的強度不足,加之靈巧手的零件微小、結構脆弱,在實驗和應用中,它根本無法承受碰撞。這已超出工程優化範疇,本質上屬於材料學等領域的科學問題。

上述業內人士的判斷是,特斯拉此前四年未實現量產,預計2026年也難以達到規模生產水平。

如果上述預測準確,特斯拉或將面臨來自投資人的壓力。在10月23日當天,馬斯克公佈Optimus的量產時間推迟時,就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情緒,財報公佈后,特斯拉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下跌超4%。

在迴應有關其薪酬方案的質疑時,馬斯克進一步強調,他並非單純追求更高的經濟回報,而是希望獲得更多的投票控制權,以增強對公司戰略方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業務上的影響力,從而確保這些關鍵業務能夠按照其長期願景堅定推進。

這一表態也與特斯拉近期在Optimus人形機器人項目上遇到的挑戰相呼應。

事實上,特斯拉已經完全將其未來押注在自動駕駛汽車和人形機器人上,但無論是銷售1200萬輛電動車、量產100萬台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還是在此基礎上將特斯拉市值推到8.5萬億美元,在未來十年內,每一項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其現實路徑仍充滿不確定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作者:孔月昕,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