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股份制銀行三季報分化加劇 光大銀行盈利下滑幅度超同業

2025-11-01 10:20

作者 胡羣

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上市股份制銀行的業績數據呈現出清晰的冷暖分界,八家主要上市股份行(本文未統計浙商銀行、渤海銀行、廣發銀行和恆豐銀行)的經營答卷已完整呈現在投資者面前。其中,浦發銀行(600000.SH)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88.19億元,同比增長10.21%,營收也增長1.88%,展現出強勁的盈利能力。當招商銀行(600036.SH)淨利潤也維持0.52%的微增時,中國光大銀行(601818.SH)交出的成績單卻尤為引人關注,其營收與淨利潤的同比降幅不僅顯著,更與多數同業的穩健表現形成反差,偏離了行業回穩的主流趨勢。

數據顯示,光大銀行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7.94%,淨利潤同比下降3.63%。單看第三季度,業績滑坡更為劇烈,營收和淨利潤降幅分別擴大至13.01%和10.99%。這一表現與浦發銀行等同業企穩或增長的態勢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在行業共同挑戰下,個體銀行因戰略佈局、客羣結構和風險抵禦能力不同而面臨的巨大差異。

光大銀行逆勢走低

與同業相比,光大銀行的業績疲態盡顯。從營收端看,光大銀行-7.94%的降幅遠高於招商銀行(-0.51%),也顯著低於浦發銀行(+1.88%)和民生銀行(600016.SH,+6.74%)的正增長。其降幅雖與平安銀行(000001.SZ,-9.80%)、華夏銀行(600015.SH,-8.79%)同處低位,但后兩者在淨利潤端的降幅均略優於光大銀行。

淨利潤的對比更為直接。在已披露數據的股份行中,浦發銀行以10.21%的增幅領跑,中信銀行(601998.SH,+3.02%)、興業銀行(601166.SH,+0.12%)和招商銀行(+0.52%)均維持了正增長。反觀光大銀行,其-3.63%的淨利潤降幅,在八家銀行中排名靠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銀行雖淨利潤下降6.38%,但其營收實現了6.74%的較高增長;而光大銀行營收與淨利潤雙降,意味着其盈利的收縮更多來自於主營業務的下滑。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三季報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三季報

息差、非息與資產質量的三重擠壓

光大銀行盈利超預期下滑,是內外因素疊加共振的結果。

首先,淨息差收窄是核心壓力。光大銀行在財報中未披露淨息差數據,但前三季度,利息淨收入688.8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1%。這直接反映了行業性的貸款利率下行與負債成本剛性的矛盾。

其次,非利息收入劇烈波動,未能有效對衝。光大銀行前三季度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155.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8%。表現尚可。然而,其投資收益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出現大幅下滑,去年同期的淨收益37.58億元轉為淨損失49.82億元。這暴露了其金融市場業務在當期承受了巨大壓力。

資產質量隱憂消耗利潤。報告期末,光大銀行不良貸款率微升至1.26%,撥備覆蓋率下降了11.67個百分點至168.92%。撥備覆蓋率的下降,一方面可能源於加大了不良資產的處置與覈銷,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為應對潛在風險而消耗了更多利潤,削弱了其風險抵補能力,直接侵蝕了當期盈利。

轉型投入與短期陣痛

除了外部環境,光大銀行自身的戰略選擇也是影響當期業績的重要因素。報告顯示,該行正不遺余力地推進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的投入。這些長期佈局在財報中轉化為明顯的短期成本。一方面,業務及管理費降幅(-6.51%)低於營收降幅,説明為支撐轉型的剛性支出仍在擠壓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向低定價的政策性領域傾斜信貸資產,客觀上也加劇了淨息差的收窄壓力。

儘管其手續費收入保持增長,財富管理等新興業務初具規模,但這些新動能當前的收入貢獻,尚不足以對衝傳統主業下滑與戰略投入帶來的成本壓力。光大銀行的業績表現,清晰反映了銀行在業務結構轉型過程中普遍面臨的「投入期」陣痛。

光大銀行今年的三季報數據,揭示了當前銀行業普遍面臨的核心挑戰:當傳統息差紅利消退,銀行靠什麼賺錢?

從財報數據看,光大銀行正處在艱難的轉型換擋期。一方面,傳統的存貸業務利潤空間持續收窄;另一方面,財富管理、交易銀行等新業務尚未形成足夠規模來彌補收入缺口。這種「舊引擎減速、新引擎未滿速」的局面,不僅是光大銀行的困境,也是整個銀行業轉型陣痛的真實寫照。

對於包括光大銀行在內的眾多商業銀行而言,關鍵問題是如何轉得更快、更有效。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銀行必須找到商業可持續的模式。這場轉型既考驗戰略定力,更需要找到精準的突破口,是在財富管理領域建立優勢,還是在數字化生態中搶佔先機,或是找到特色化經營路徑。不同的選擇,將決定銀行在未來市場格局中的位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