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市車企三季報:上汽集團淨利潤猛漲六倍 廣汽、江淮、北汽藍谷待靠華為「翻身」

2025-10-31 21:36

財聯社10月31日訊(記者 徐昊)今年前三季度,汽車行業呈現出顯著分化態勢,新能源汽車銷量、海外市場表現及研發投入,成為影響各車企業績走向的核心因素。

截至10月31日,財聯社記者統計了10家A/H股上市整車企業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其中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實現營收和淨利的雙增長;9月剛剛登陸港股的奇瑞汽車,在前三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比亞迪長城汽車賽力斯現「增收不增利」;廣汽集團江淮汽車北汽藍谷眾泰汽車則持續呈現虧損狀態。

上汽、長安營收、淨利「雙增長」

上汽集團第三季度實現總營收1694.03億元,同比增長16.19%;歸母淨利潤20.83億元,同比增長644.88%。前三季度,上汽集團實現總營收4689.9億元,同比增長8.95%;歸母淨利潤81.01億元,同比增長17.28%。

對於利潤水平的大幅提升,上汽集團表示,「公司通過全力開拓市場,銷量實現較快增長;同時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提高運營效能,成本費用得到有效控制,並進一步加強了資金管理。」

今年以來,上汽集團汽車銷量持續回升。1-9月上汽集團累計銷量319.3萬輛,同比增長20.53%。「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場」成為拉動上汽集團銷量增長的「新三駕馬車」。其中,1-9月,上汽自主品牌累計銷量204.4萬輛,同比增長29.2%,佔公司銷量比重達64%,較去年同期提升4.3個百分點。

新能源領域,上汽新能源前三季度累計銷量108.3萬輛,同比增長44.8%,其中9月單月銷售19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海外市場上,累計銷量76.5萬輛,同比增長3.5%。其中上汽MG在歐洲市場終端交付超過22萬輛,保持兩位數增長。

三季度淨利增長的長安汽車,當季實現營收422.36億元,同比增長23.36%;歸母淨利潤7.64億元,同比增長2.13%。前三季度,長安汽車實現營收1149.27億元,同比增長3.58%;歸母淨利潤30.55億元,同比下降14.66%。

營收增長的核心支撐同樣來自銷量。1-9月,長安汽車累計銷量206.6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2.4萬輛,同比增長59.72%;9月單月新能源銷量更是突破1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87%,創年內單月新高。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的同時,長安汽車為搶佔市場份額不得不加大營銷投入。前三季度,長安汽車銷售費用同比激增56.25%,遠超營收與銷量增長幅度。公司表示,費用上漲主要因新能源銷量提升帶來的銷售服務費增加,以及新品上市推廣、品牌宣傳等廣告費用增長。

三家車企身陷「增收不增利」

比亞迪、長城汽車和賽力斯在三季度共同面臨「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則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另一個側寫。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龍頭」,比亞迪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949.85億元,同比下降3.05%;歸母淨利潤78.23億元,同比下降32.60%。從銷量看,比亞迪1-9月累計銷量326萬輛,同比增長18.64%。相比去年的一路高歌猛進,比亞迪單月銷量增長明顯放緩,直至9月銷量同比下降5.52%;自2024年3月以來則首現單月同比下降,終結了連續18個月的增長態勢。

三季報顯示,比亞迪前三季度研發費用高達437.5億元,同比增長31.3%,成為直接拖累利潤下滑的原因之一。不過,國金證券在研報中提到,「公司現有技術仍有較大儲備。如天神之眼B,二代刀片電池,兆瓦閃充,雲輦等存在下放可能,DM-i技術也存在迭代可能,2026年仍有機會。」

「公司海外才是未來的核心增長點,公司目前海外勢能依舊較強。」上述研報認為。數據表明,1-9月,比亞迪海外銷量達70.16萬輛,同比增長132%,已超2024年全年海外銷量總和。在日前開幕的東京車展上,比亞迪全球首發為日本市場量身定製的K-EV BYD RACCO,並同步推出「純電+混動」雙線策略,正式引入其在日本市場的首款插電式混動車型海獅06DM-i。

長城汽車第三季度實現營收612.47億元,同比增長20.51%;歸母淨利潤為22.98億元,同樣出現了三成左右的同比下跌。對於淨利潤下降的原因,長城汽車解釋稱,「因加速構建直連用户的新渠道模式,以及加大新車型、新技術的上市宣傳及品牌提升,投入增加導致收益波動。」從成本上來看,前三季度長城汽車的銷售費用為79.5億元,研發費用為66.36億元,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上漲。

三家「增收不增利」的車企中,賽力斯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81.33億元,同比增長15.75%;歸母淨利潤23.71億元,同樣出現了同比1.74%的小幅下降。銷量方面,賽力斯1-9月累計銷量為34.07萬輛,同比下滑7.79%;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30.46萬輛,同比下滑3.82%。

華為或成扭虧「關鍵先生」

在前述主要乘用車上市10家車企中,廣汽集團三季度淨虧損額最大,到達17.74億元,虧損額同比擴大27.02%。廣汽集團表示,業績變動是綜合因素所致,包括國內汽車行業競爭激烈、需求結構快速升級導致汽車銷量與盈利下滑,上年同期如祺出行港股上市估值溢價等。

數據顯示,1-9月,廣汽集團累計銷量118.4萬輛,同比下滑11.34%。在至關重要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廣汽集團前三季度累計銷量26.83萬輛,同比下降4.99%。以往作為「利潤奶牛」的合資品牌,廣汽豐田累計銷量54.32萬輛,同比微增4.89%;廣汽本田則持續降至至22.39萬輛,同比下降27.58%,為集團內銷量下滑最顯著的品牌。

面對頹勢,廣汽集團從2024年底啟動「番禺行動」,官宣「進入戰時狀態」。與華為加強合作成為廣汽集團破局的關鍵。10月,廣汽集團和華為乾崑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啟境」成立。根據雙方規劃,啟境汽車將全系搭載華為乾崑最先進的智能技術,由華為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用户生態和品牌營銷方面的實力,結合廣汽在三電技術與整車製造領域的專長。

另一家選擇與華為合作的江淮汽車,目前尚未度過「陣痛期」。江淮汽車三季度營收115.13億元,同比增長5.54%;歸母淨利潤虧損6.61億元,虧損同比擴大303.95%。江淮汽車解釋稱,公司高端智能新能源乘用車項目仍處於產能爬坡階段,尚未實現規模效益。光大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尊界S800 訂單表現驗證產品力,看好產能爬坡+后續新車型推出帶動邊際改善,靜待與華為合作的高附加值產品放量修復主業盈利能力。」

同樣選擇與華為合作的北汽藍谷第三季度實現營收58.67億元,同比下降3.45%;歸母淨利潤虧損為11.18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收窄。

北汽藍谷目前已明確了「極狐+享界」的雙品牌戰略——享界上攻高端,極狐覆蓋主流。享界品牌由北汽藍谷與華為聯合打造,「北汽all in享界,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北汽新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國富此前在2024年年度業績説明會上表示,北汽藍谷要在組織架構、資源投入、研發投入、渠道佈局、品牌共建等方面,全面發力打造享界品牌,以確保商業成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