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我認為比亞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2025-11-01 09:26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一些難而正確的事。需要巨大的毅力與資源,去日拱一卒的完成。」

最近,看到了文章開篇的一段話,突然覺得非常適合用來形容今天文章的主角——比亞迪。身為目前電動化轉型絕對的排頭兵與領導者,「揚帆出海」儼然成爲了它眼下最急迫且重要的任務。

從階段性結果來看,1-9月累計銷量來到了701,579輛。

按照目前的勢頭,最終衝擊全年百萬輛大關,不是沒有可能。如果能夠完成,無疑又將在中國汽車工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殊不知,本周三,又一屆日本移動出行展,徐徐拉開了帷幕,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東京車展」。

再次參與其中的比亞迪,通過一場含金量滿滿的發佈會,全盤托出了它接下來的決心與野心。

「死磕」日本二十年 

滿打滿算,今年已經是比亞迪進入日本市場的第二十年。

只不過,前十幾年更多是通過商用車業務展開,乘用車方面直到2023年才正式進軍。理性客觀地講,單論截至目前的成績單,一千多天「死磕」下來,只能説收穫與挑戰並存。

好在,值得慶幸的是,憑藉ATTO 3(元 PLUS)、海豚以及海豹、海獅07,比亞迪還是在認知異常固化,對於新能源車與外來品牌熱情不高的當地市場,極為不易地撕開了一道「口子」。

更是一步一步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一個非常不錯的「初印象」。

也恰恰基於這樣的背景,比亞迪清楚地知曉,是時候發起下一階段真正意義上殺入腹地的攻勢了。戰術打法上,是時候從單純的產品導入,轉向深度本土化運營了。

而早在東京車展前夕,類似的信號已經涌現。 

據悉,日本零售巨頭永旺集團,將在年內與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根據規劃,首批將在全國約30個商業設施和百貨商店內,設置比亞迪旗下產品的銷售網點。並且永旺還將通過自主設定價格、設置積分返還等一系列折扣和促銷激勵策略。

強強聯手之下,一切爲了賣車。 

反觀比亞迪自有銷售據點,結合其官方公佈的數據,已累計建設66家,渠道網絡同樣正在穩步拓展。

當然,伴隨終端觸點的愈發豐富,車型配套必須得有新驚喜。

順勢,將視線拉回到本屆東京車展,比亞迪正常發佈會,最為引人注目肯定是全球首發的——RACCO,一款完全針對當地市場定製化開發的純電K-car。

值得分享的是,該品類作為日本汽車工業一個尤為獨特的符號,佔據了整個大盤全年新車銷量近四成的份額。其中,藴含的需求、紅利與能量究竟有多大,無需多言。

待明年正式入場后,如果比亞迪能憑藉RACCO,帶來核心技術與產品,漸漸撬動誘人的「蛋糕」,肯定會從中收穫頗豐。

除了一張張實打實的訂單,這輛純電K-car也將成為其深入當地主流用户羣體、打破情感隔閡的一個完美載體。

「世界上有許多小型車的標準,比亞迪選擇了日本的K-car,我感到非常高興。新的競爭即將開始,我認為比亞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並非杜撰,在RACCO揭開神祕面紗后,鈴木汽車社長鈴木俊宏,拋來了他的一段表態。為此,他還特別補充道:「希望比亞迪不要打價格戰,應該進行健康的競爭。」

而我聽出的言外之意更像是,眼睜睜望着來勢洶洶的RACCO,殺入諸多日系本土品牌一直牢牢固守的腹地,怎麼會沒有壓力?身處K-car市場,一旦真拼起刺刀來,誰敢忽略比亞迪?

管你豐田、本田、日產還是鈴木……

「殺手鐗」不止一枚 

既然聊到比亞迪揚帆出海, 9月其位於英國月銷破萬的驚艷表現,肯定不容錯過,成功創造了單一市場的歷史新高。

究其大賣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宋PLUS DM-i的強勢輸出無疑立下汗馬功勞。可油可電的技術特性,極為出色的使用成本,加之各個維度沒有明顯短板,這輛緊湊型插混SUV的產品力,很快讓不少「頑固派」倒戈。

而本屆東京車展,比亞迪針對乘用車業務,一邊發力純電K-car,一邊還帶來了另一枚「殺手鐗」——海獅06DM-i。

必須承認的是,對於電動化轉型迟滯的細分市場,插混車型往往更能扮演「特種兵」的角色。除了英國,身處許多國家,比亞迪同樣屢試不爽。

正因如此,海獅06 DM-i作為其王牌中的王牌,本次遠赴日本擔負的任務,明晃晃擺在了檯面上,最大限度的收割那些傳統燃油車潛客。

比亞迪一直想要的都是雙管齊下、兩條腿走路。直到2027年,形成7至8款純電及插混車型的廣泛佈局。

至於商用車業務,其同樣不會掉以輕心,將會大踏步的持續精進。

本屆東京車展,不僅全球首發了純電卡車T35,還帶來了小型純電動巴士J6 living car概念車,並展示了中型純電動巴士J7,大型純電動巴士K8。

純電卡車T35,更是計劃2026 年在日本上市,該款產品根據當地市場的法規和尺寸要求定製化設計,並搭載刀片電池,可實現穩定的續航里程和極高的實用性。

「今年是我們進入日本市場的20周年,也是我們乘用車產品和商用車產品首次聯合參展。從最初的電動巴士,到今天帶來的海獅06DM-i和K-EV RACCO,我們始終致力於為日本市場提供更貼合本土出行需求、兼具安全與能效的高品質新能源產品。未來,我們將繼續全力投入日本市場,深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產品矩陣,與日本用户共同探索更可持續的未來出行方式。」

不可否認,來自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的一段總結,很大程度上已然能夠證明今天文章主角的所做所想。「死磕」日本,絕不是一時興起的短期行為,而是一場目光長遠的戰略佈局。

還是那句話,「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一些難而正確的事。需要巨大的毅力與資源,去日拱一卒的完成。」

對於比亞迪來説,這是一場殘酷的攻堅戰。可一旦能夠取得進展、攻城拔寨,無疑將收穫頗豐,回報遠超想象。

而幾天前,看到了一組統計,9月全球新車銷量榜單,豐田穩坐榜首,位居第三的比亞迪,成爲了唯一上榜的中國車企,本田、鈴木、日產則分別佔據第六、第七、第八名。

在很多人眼中,日系品牌好似早已落日黃昏。可現實卻是,依舊大殺四方。無論是誰,千萬不要忘記,戰勝對手的前提一定是尊重與正視對手。

站在比亞迪角度,日本市場一直是其揚帆出海路上最好的「試金石」。隨着其戰術打法的迭代,到底能取得怎樣的反饋,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當然,比亞迪也深刻地明白,只有把車賣向世界各地,纔是破除無休止內卷的最好辦法。當諸多勁敵還在國內的泥潭中苦苦鏖戰,其早就在更大的海域中順利起航。

最終,讓自己徹徹底底轉變為一個擁有全球化生產、供應鏈韌性、強品牌認知與全品類佈局的超級巨頭。借用鈴木社長的原話:「新的競爭已經開始,我認為比亞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以點概面,近幾年,汽車出海已經成為整個中國汽車行業討論最熱門的話題甚至「勝負手」。比亞迪今年的成績斐然,的確是一個值得所有人研究的範本。

因為,從產品端,到技術端,到營銷端,再到服務端,它都堅定不移秉承「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戰略方針。

短短九個字,喊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大多數主機廠,僅僅簡單粗暴的完成了第一個環節。本質上,耐下性子「死磕」第二與第三個環節,纔是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汽車公社」(ID:iAUTO2010),作者:崔力文,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