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18:0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標普信評)
2025年10月15日,標普新評和標普全球評級在北京舉辦「2025年中國信用觀察研討會:新需求格局下的趨勢和機遇」。研討會上,標普全球評級金融機構評級董事成茜女士、標普信評信用研究與技術部總監、信評委主任王雷先生、標普信評金融機構部副總監鄒雪飛先生共同就城投化債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影響進行了討論。本場小組討論由標普信評金融機構部總經理欒小琛先生主持。
Q1
現在城投化債已經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於一些債務相對較高區域的城投債務,特別是非標債務,它們現在的信用狀況大概是什麼樣的?
點此查看回答全文
王雷:
非標領域其實是投資者對城投企業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整體而言,非標風險這些年呈現收斂和下降的趨勢。2024年以來,特別是2024年下半年,非標風險事件數量比上半年明顯下降了22%;到了2025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新增非標風險事件數量又下降了50%。
背后的原因是從2023年開始,35號文以及2024年11月推出的10萬億置換計劃給城投企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置換掉了很多高成本融資,尤其是非標融資。同時,政策性銀行、國有大行等金融機構的參與,也讓天津、廣西柳州、寧夏銀川等地區的情況改善明顯。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風險較高的主體或項目,這體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差異。根據我們的統計,從2024年下半年到現在,發生非標風險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山東省,其次是河南省、陝西省(主要是西安市)以及傳統債務高地雲貴地區。不過在一些東部或中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目前非標事件也比較多,主要發生在濰坊、德州、洛陽、西安等城市的低層級平臺。
非標的化解存在較大難度,無論是用新的銀行借款、地方政府債券還是新的非標進行接續,都受限於區域融資環境不樂觀、底層資產質量不佳等問題,再融資可能面臨障礙。另外,非標整體規模較大,僅靠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置換遠遠不夠,比如西安的曲江、高新等區域,債務規模非常大,很多投資人都關注這些地方未來的化解方式,但地方財政沒有明顯回暖,資金相對有限。
這種情況下,可能的結果是在不影響公開市場的前提下,涉及銀行和非標的債務可能會出現持續的重組。從全國範圍來看,非標仍然是重要的融資方式,在某些地方對融資起到補充作用。未來地方政府會相對重視非標問題,整體風險可能仍處於收斂狀態。以上就是我對這一塊的看法。
Q2
可以看到,政策環境、市場融資環境和以及政府管理方式對資產的安全性有很大影響。對於未來中國的融資環境、政府管理預期以及政策趨勢方面的看法如何?
點此查看回答全文
王雷:
長話短説,融資環境還是處於比較偏緊的狀態。回顧這一輪化債,從2023年7月的35號文,到2024年10萬億的新增置換額度,中央給了地方很多支持,同時也嚴肅了地方的財經紀律,整個城投融資環境其實是財經紀律的一種體現,這種狀態會持續一段時間。
另外,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動城投退平臺、城投轉型。如果地方政府再遇到較大資金壓力,可能會通過政府債務規模擴張來應對,但不太可能採用城投自身債務擴張的方式,因為涉及城投債務的問題比較多,更希望通過透明、規範的政府債務來解決資金壓力。所以第一點,我預期整個融資環境還是偏緊的。
那麼未來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方式會有什麼變化呢?這一輪化債,中央不僅提供支持,還收緊了地方的很多操作,增加了債務管理要求,甚至連叫法都變了,以前叫地方政府債務,現在叫地方債務,這體現了管理範圍的擴大。很多地方已經建立起「三債總管」機制,把地方政府債務、城投債務甚至經營性債務都納入監管範圍,管理更加嚴格和規範。
未來,城投企業或當地國企債務無序擴張的可能性會比較小,這也奠定了未來債務管理的基礎——無論是投資還是融資,都在地方政府的審批範圍內,城投不會無序融資,在此基礎上,未來風險處於可控狀態。
很多人關心2027年6月份之后,城投退平臺任務完成后會不會出現違約。支持不會違約的一方認為,債務管理更加規範,公開債違約概率會降低;另一方則認為,退平臺后城投和地方政府關係不大,再疊加地方財政緊張,可能會出現標債違約。從地方政府的態度來看,他們還是很積極的,哪怕過了期限,也願意支持地方國企發展,因為地方國企承擔着一定社會責任,違約會對地方金融環境造成較大破壞,這是實打實的積極支持因素。但我們也要警惕一些財政非常緊張的區域,如果2027年6月之后財政狀況沒有好轉,首當其衝的可能是非標或隱性借款,債券違約則見仁見智。
Q3
從銀行角度出發,地方政府化債對銀行會有怎樣的影響?
點此查看回答全文
鄒雪飛:
這幾年銀行分析師都很關注城投問題,尤其是遵義道橋事件之后,大家看到了銀行對於城投化債發揮的展期和利息抵減等幫助。但這兩年看下來,大部分銀行已經把城投問題變成了一個遠期問題,因為債務展期都特別長,只要能每期支付利息,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對於銀行來講,目前更頭疼的是零售業務出現了資產質量下滑的情況,而對公業務方面,這兩年公開披露的不良率數據實際上是在下降的,整體看起來比較穩定。對於分析師來説,分析銀行的城投業務就像看一個黑匣子,因為銀行對這塊的信息披露比較有限,很難獲取有效信息。所以很多分析師主要通過壓力測試來評估風險。
除了壓力測試,這兩年我們還會從應計利息的角度判斷銀行城投以及其他對公貸款的風險。應計利息是指已經記賬計入利潤表但尚未收到現金流的貸款利息,收到利息后這部分金額就會抹掉。正常情況下,應計利息佔貸款總額的比例非常小,以國有四大行為例,這一比例大概在0.2%左右。
那麼出現問題的銀行的應計利息有什麼特徵呢?可以先看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截至2025年6月末,國內某千億規模以上的商業銀行,應計利息佔貸款總額的比例接近12%,較2024年末增長了一個多百分點,而這家銀行2021年的時候這個比例只有不到4%,所以這幾年這家銀行一直都在沉澱應計利息,大量貸款長期未收到利息款。根據我們的測算,其發放的貸款預計有近半的利息收不回來,但已經記賬計入利潤表了,導致其只有利潤沒有現金流。從披露的資產質量看,這家銀行的不良率只有2.5%,淨息差大概在1%左右,從這兩個指標根本看不出其有近半貸款無法收息的情況。應計利息持續收不到,累計下去可能會觸發流動性風險,我們也一直在關注這家銀行。
我們認為,國內整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是穩定的。我們測試了200多家國內主流商業銀行,應計利息佔比在3%以上的只有5家左右,整體佔比很小。但也能看到,部分區域城商行這兩年應計利息掛賬比例持續上升,也反映了其面臨的潛在資產質量的問題。
Q4
從非銀角度來看,城投化債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點此查看回答全文
成茜:
我想從租賃和AMC這兩個角度分享一下觀察。
1.首先是租賃公司,城投化債及城投債務下降的監管導向對租賃公司有一定影響。尤其是2022年12月之后,監管要求租賃公司壓降構築物類資產,提升設備類資產佔比,而構築物類資產過往的交易對手往往是城投公司。
去年10月,金監總局出臺了鼓勵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了金租公司的業務發展方向,鼓勵清單中詳細列明瞭27個行業的具體設備類型,給金租公司的業務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引。從實際落地情況來看,雖然城投相關敞口需要壓降,但頭部金租公司的整體資產增速過去幾年總體而言還是比較不錯的,主要因為它們在航空和航運板塊形成了競爭優勢,這兩個板塊的投放支撐了資產增速。另外,整個行業的綠色租賃投放增速很快,1月份大概達到20%,去年年末綠色租賃資產佔金租行業租賃資產的比例接近25%,遠高於銀行業15%的綠色貸款佔比,這是租賃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2.其次是商租公司,大型商租和小型商租的差異較大。大型商租公司如果管理能力較強,雖然沒有監管明文規定,但也會參照金租的監管要求調整應收租賃資產結構以應對風險。而需要關注的是地方性租賃公司,它們規模較小、集中度較高,從過往化債案例來看,部分地方性租賃公司存在本金損失的事件。
3.再來看AMC。AMC的核心定位是風險處置和金融救助,參與城投化債是AMC的業務機遇。不過受地產周期影響,全國性AMC的主業不良資產業務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今年以來,盈利壓力較大。在這種情況下,AMC介入城投化債的模式發生了一些轉變,從以前的更多以流動性救助形成表內資產為主要模式,轉變為現在更多以輕資產模式,比如作為資產管理人梳理債權債務關係,通過資產剝離、設立SPC或母基金等形式參與,更重要的是引入產業戰略投資人盤活國有資產。這種業務模式的變化符合AMC當前的狀況和監管引導趨勢,也有助於它們在盈利壓力下控制資產增長和資本消耗。
Q5
對比國際上之前的低利率時代,金融機構大概會有怎樣的趨勢?
點此查看回答全文
成茜:
謝謝,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最近有很多投資人問我們,中國當前LPR持續下降,政策也在引導降低實體負債成本,這種環境下中國銀行業該如何應對,我們為此出了一篇報告,對比日本的經驗來分析。
日本在低利率時代採取了一些應對手段,比如「走出去」,即提高息差較高地區的貸款佔比,以及調控成本。但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説,「走出去」目前難度較大,尤其是地緣政治風險高企。從我們覆蓋的銀行情況來看,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在香港等境外地區的業務規模已經比較成熟,但很多小銀行缺乏境外業務經驗和資質,所以這一方式不具有普遍性。
調控成本方面,中國銀行業35%的成本收入比在全球範圍內已經處於很低的水平,進一步壓降成本的空間有限。而且產品端還有必要的支出,比如金融科技和網絡金融風險防控方面的支出,這些都是必須要做的。
所以目前來看,中國銀行業維持息差的重要方向是下降存款利率,而維持盈利穩定性的關鍵則是控制信用損失。我們的幻燈片上有兩張圖,左邊顯示日本10年到24年的存款利率接近0,而中國銀行業的存款利率還有下降空間,今年5月很多大行已經將1年期存款利率首次降到1%以下,為其他銀行調整利率打開了空間。
右邊的圖顯示,10年到24年間日本銀行的平均信用損失率不到0.1%,這幫助它們在息差僅0.7%的情況下,ROA仍能維持在0.26%。對比中國銀行業,2024年的信用損失率大概在0.67%,從數據上看還有下降空間,但這需要建立在審慎的風險把控和控制新增不良生成的基礎上。
我們做過測算,如果中國銀行業的平均信用損失率能降到0.5%-0.6%,那麼到2027年政策利率下調周期結束時,整個銀行業的ROA水平仍能維持在0.5%以上。總體而言,中國銀行業當前的撥備覆蓋水平和資本水平都比較充分,能夠應對暫時的盈利下降。